當公眾無法親臨現場,藝術應該如何呈現?| 線上展覽推薦

2020-12-13 界面新聞

記者 | 陳佳靖 朱潔樹

編輯 | 朱潔樹

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

主辦: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時間:1月23日-4月19日

微信小程序: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線上導覽

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烽火、三家歸晉……這些源自《三國演義》的典故對於中國讀者已是耳熟能詳。本次展覽精選170餘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獨特的視角重現了真實的三國時期歷史風貌,其中包括難得一見的近年三國考古的代表性成果,如出土於曹操高陵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來自東吳顯貴的「虎形石棺座」、見證三國名流生活的「鎏金銅帶鉤」和「童子對棍圖漆盤」等。

該展覽曾讓諸多三國歷史愛好者期待不已,孰料剛開展便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儘管不能親臨現場,觀眾仍可以利用線上平臺一覽此次特展的精華。「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線上導覽」微信小程序中囊括了46件(組)重點展品,由「強漢興衰」「天下三分」「重歸一統」三部分內容串聯而成,每部分都配有專門的語音講解和文字說明。除此之外,特展還運用全景展示技術將實體展廳在線上進行了還原,使用大屏幕觀看效果更佳。

藝術還在:一場閉館期間的展覽

主辦:木木美術館

時間:2月13日-持續進行

網址:https://www.mwoods.org/11412271

丹尼爾·斯蒂曼·馬格內蒂 《16毫米》(靜幀)2008/2011影像,4分54秒
由藝術家和 Mendes Wood DM 畫廊惠允

面對閉館的難題,許多美術館在努力維持經營的同時,也開始從被動轉為主動,試圖在美術館的地理空間之外尋找藝術的可能性。當公眾無法親臨展覽現場,藝術應該如何呈現?以此為出發點,木木美術館帶來了一場線上虛擬群展,邀請諸多國內外藝術家通過錄像、攝影、詩歌等藝術形式,呈現他們圍繞生態、自然、消亡、隔離和親緣關係主題進行的探尋與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閉館期間的展覽形式十分多樣。進入線上展覽首頁,觀眾首先會通過一段短視頻和圖文介紹了解展覽的主題,隨後由連結進入各個展廳。每個展廳集結了四到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影像和媒體實驗藝術佔據多數,而通過視頻導覽的形式呈現,則將作品本身的特質發揮了出來。此外,木木美術館也利用微博、微信、Instagram、Bilibili等線上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開放多種觀展渠道。

這場展覽沒有預定的閉幕日期,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術館將陸續邀請新的藝術家參與其中,和觀眾一起完成這個實驗性視覺項目。

蓄電,微笑,再相聚:從情人節到植樹節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間:2月14日-3月12日

微信訂閱號:煙囪PSA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網絡平臺作為其實體的「延伸」和「替身」,博物館在其官方微信訂閱號「煙囪PSA」相繼推出了「晨讀」「讀圖」「psD防疫計劃」「親子聚樂部」「閉關練功」「線上尋謠計劃」「青策課程」等欄目。

「psD防疫計劃」邀請到活躍在國內外的十多位設計師創作抗擊疫情主題的海報,以每周三次的頻率逐一在線上亮相。首位登場亮相的是心系前線醫務人員的張永,他不僅手繪了海報,為了讓它更「有用」,他和非常建築的同事還設計了好幾個同款表情包。

「尋謠計劃」則邀請音樂人來改編童謠,再邀請藝術家基於童謠進行再創作,以此作為鼓勵與相伴,消解疫情所帶來的憂慮和悲傷。第一位登場亮相的是上海音樂人陸晨,他改編了一首上海話童謠《落雨嘍》,用清唱的方式呈現了這首歌。想要聽到更多藝術家的聲音,可以關注「晨讀」欄目,建築家多西、讓·努維爾、王輝、唐克揚,藝術家張如怡等人都將在這裡獻出他們的聲音,朗讀一段PSA出版物中觸動到他們的篇章。

2020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

主辦: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線上展廳)

時間:3月20日-3月25日

網址:https://www.artbasel.com/viewing-rooms(即將開放)

2019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圖片來源:Art Basel

除了各大美術館紛紛宣布閉館之外,許多原定於今年上半年開幕的重要展會也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影響,不得不宣布延期或取消。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在近日將開展日期從5月23日延遲至8月29日,而原定於3月下旬舉辦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也曾宣布取消,隨後又改為在「線上展廳」舉辦。

此次線上展覽是巴塞爾藝術展首次嘗試用非實體平臺呈現藝術品,目前展廳頁面還在建設中,更多細節將在未來幾周內公布。官網聲明稱,公眾屆時可通過Art Basel的網站或手機App進入展廳,再根據畫廊、藝術家、創作媒介等條件搜尋心儀的藝術品,收藏家亦可聯絡畫廊,商討洽購事宜。此外,巴塞爾藝術展還表示此後會沿用此法,讓實體博覽與線上展銷同時進行。

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認為,「線上展廳將為藝廊提供與全球觀眾交流聯繫的進一步可能,完善藝術市場所需的持續人際互動要素。」隨著藝術市場不斷發展,這一形式或許將為藝術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認識弗朗斯·哈爾斯

主辦:荷蘭弗朗斯·哈爾斯博物館(Frans Hals Museum)

時間:常設展與館藏

網址:https://www.franshalsmuseum.nl/en/learn/frans-hals/

在眾多歐洲博物館中,荷蘭的弗朗斯·哈爾斯博物館可以稱得上是別具心裁。這裡除了收藏肖像畫家弗朗斯·哈爾斯的經典名作,為公眾呈現其一生的創作經歷之外,還藏有大量16-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作品。與這些「舊」的藝術相對的,是另一個新館中收藏的大批當代藝術作品。在博物館的官網中,處處可見策劃者對兩種不同藝術的創造性融合——復古而鮮明的色塊搭配、充滿設計感的畫面動效,還有將古代與現代人物合二為一的圖像,使整個博物館既充滿活力又不失典雅。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博物館官網頁面的右上角有一個「PLAY」按鈕,這是博物館為來客設置的一個小彩蛋。參與遊戲的玩家將隨機體驗「ART ROULETTE」(藝術輪盤)「GIF ME FRANS」(讓名畫動起來)或「MEET YOUR ARTIST」(遇見你的藝術家)三個遊戲中的一個,而遊戲的核心仍然圍繞博物館內的作品。對於觀眾而言,遊戲的形式無疑帶來了更多樂趣,也讓欣賞藝術的過程少了一些嚴肅,多了一些驚喜。

「災難邊緣的遺產」

主辦:谷歌藝術與文化

時間:即日起

網址: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roject/heritage-on-the-edge

這是谷歌藝術與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近日發起的新的在線計劃,旨在用數位化可視方式,呼籲人們關注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文化遺產。

復活節島以巨型石人聞名,很多人曾以為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留下的。據統計,復活節島總共有大大小小800多個石像,最大的高達12米,重達88噸。當現代人第一次發現復活節島,這些石像有一些巍峨屹立,也有很多倒在地上,有一些還沒有完工。

復活節島的森林幾乎是太平洋各個島上最脆弱的,它氣候乾燥降雨量小,樹木生長緩慢,幾十萬年間形成的森林在人類踏足後因為砍伐的速度遠遠快於生長,在這短短幾百年間逐漸退化並消失了。此外,不穩定的氣候仍在對石像造成威脅,現代旅遊業也給石像帶來了新的災難。

除了通過文字、影像、視頻的方式講述復活節島的故事,「災難邊緣的遺產」(Heritage on the Edge)也會通過三維技術讓人們從更多角度了解雕像的全貌和現狀。本計劃首期關注的文化遺產還包括愛丁堡的古代城堡、坦尚尼亞古城基盧瓦基西瓦尼、孟加拉巴蓋爾哈德清真寺、秘魯昌昌古城。

「史密森學會在線平臺」

主辦:史密森學會

時間:即日起

網址:https://www.si.edu/OpenAccess

文物藝術數位化一直都是大勢所趨,日前,美國大型博物館集群管理者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又加入了這個行列,將數百萬張圖像上網供人們免費試用。據悉,其收藏的280萬張高解析度、二維和三維圖像將會發布到一個新開放的在線平臺,這些資料來自19個史密森博物館、9個研發中心、圖書館、檔案館和國家動物園。公眾不僅可以在線欣賞瀏覽,還可以任意下載、使用,將其編輯、轉換、再創作並進行分享。

史密森學會表示,這只是一個開始,在2020年剩餘時間,機構將再增加公開20萬張圖片,並將其收藏的1.55億件物品數位化,未來將會有更多圖片。

將藝術和文學作品在一定時間過後開放使用,是國際版權法的核心原則,從而既保護創作人勞有所籌的權利,也將文化作品留給後代人享用。

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挑戰

主辦:虛擬瑪麗安·科什蘭科學博物館

時間:長期

網址:https://www.koshland-science-museum.org/explore-the-science/interactives/infectious-disease

該虛擬展覽包括疾病的全球分布、追蹤新興疾病、疫苗和人類免疫、抗生素和新出現的耐藥性、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和愛滋病毒大流行、瘧疾等板塊,探究了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和病毒是如何演變的,以及人類對抗病毒維護健康的歷史和方法等問題。

針對有興趣探索這一問題的老師和學生,展覽十分貼心地設計了額外的網頁探索模塊,還為學校教育者設計了與主題相關的教室活動、遊戲、虛擬實踐以及不同的課程模塊,公眾也可以自由下載實施。

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特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

時間:2017年9月15日-12月14日

網站:https://www.dpm.org.cn/subject_rivsmounts/index.html

董其昌仿古山水圖冊

2017年9月,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特展」,藉此機會對故宮博物院藏青綠山水畫進行了系統的清理和研究,一併收錄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所藏的經典青綠山水畫作品。如今,這一重量級的展覽又以虛擬形式復現,在線上展覽首頁,觀眾可以找到本次展覽的視頻導讀,觀賞圖文或進入全景虛擬展示查看細節。

相比現場觀展,圖文並茂的章節梳理更為清晰,也方便曾經觀看過展覽的觀眾進行二次學習。其中,人們最為熟知的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存世青綠山水中最具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可貴的是,展覽並沒有止於名作,而是以東晉為開端,依時間順序展現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青綠山水畫的不同特點,讓人們了解傳統青綠山水畫在歷史上一次次轉型與新生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當我們無法親臨現場,有時虛擬觀展可以看到更多|線上展覽推薦
    進入2月,博物館、美術館又陸續發布了延期開館或取消展覽的通知。鑑於疫情進展情況,想必大部分藝術愛好者在接下來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前往現場觀展了,所以我們本月的滬京展覽推薦也臨時改為了「線上展覽推薦」。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次舉辦線上展覽,訪客量增加三倍
    作為香港乃至全亞洲的頭號藝術盛事,原本宣布取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也改為線上展覽。首屆線上展廳於3月底亮相,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235間頂尖國際藝廊呈獻超過2000件藝術品,總價值約為2.7億美元。往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一票難求,門票三百港幣起步,現場人山人海。
  • 「雲展覽」帶你走近文明現場
    為了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全國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展覽、網絡課程、互動小程序等,為大家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 故宮博物院發布《「雲遊」故宮指南》,涵蓋「全景故宮」「V故宮」「數字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故宮展覽APP」等多款應用,讓觀眾在家也能逛故宮、看展覽、賞文物、學歷史。
  • 難忘2020|最遺憾的那些展覽,藝術之光卻從未被掩蓋
    ,來自倫敦的「向日葵」在西洋美術館綻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在人與人、地區與地區的物理隔離之中,那些籌備多年、原本應該熠熠生輝的展覽,卻在熄燈的場館中度過時光,世界在跌跌撞撞中迎來2021年,雖然未來依舊無法預期,但藝術的力量和藝術帶來的反省卻愈加強烈。
  • 「2020藝術北京·發現」展覽開幕
    「藝術北京·發現」展覽16日開幕,近百家媒體搶先一睹百餘件當代藝術新作,助力這個冬天的重要當代藝術展。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表示,2020年本應是藝術北京的十五周年,對這個博覽會來說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然而由於疫情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藝術北京依然希望在年底通過一個展覽讓大家一起聚一聚。
  • 藝術北京博覽會「特別展覽」於12月18日起面向公眾開放
    藝術北京博覽會「特別展覽」於12月18日起面向公眾開放
  • 上海國際童書展閉幕,探索線下線上融合型書展新模式
    近2萬名觀眾參觀了上海童書展線下展會,截止11月15日,童書展線上商貿配對及線上活動參與和觀看量突破52萬。線下線上聯動,應對疫情「新挑戰」雖然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旅行限制的影響,眾多國外展商和嘉賓等無法到訪上海,但國際童書出版界與中國同行建立聯繫、交流洽談、交易合作的熱情不減,成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童書版權貿易平臺。
  • 藝術的展覽和展覽的藝術——當代藝術展覽的發展和功能
    展覽的結構類似於電影院主要由藝術品、藝術家、策展人(或藝術總監)、公眾、展覽背景和藝術市場交織而成,該生態圈對於藝術家和藝術本身以及文化政策乃至經濟環境和美學環境均有影響。展覽的發展有賴於文化組織者的帶頭作用(評論家、策展人、畫廊、史學家等),基於公眾共識和參觀者來表達當代藝術體系內的知識和觀點。
  • 線下活動推薦 | 暮冬穗城,年末展覽齊上線
    或許你正為臨近的策劃方案埋頭苦思,或許你還沒完成年初的生活計劃,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學會欣賞閃爍的群星和深邃的夜空,盡情享受忙碌但美好的生活。十二月線下展覽推薦,一起走出家門吧! 二十世紀初,西方產品的大量流入,給那時的生活帶來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 KAWS 推出全新AR藝術作品 | 迎接線上藝術世界的到來
    過去二十年,KAWS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靈活性和工藝,以及潛在著的幽默感和俏皮,贏得讚賞。他的作品跨越藝術和設計領域,包括畫作、壁畫、不同大小的雕塑、平面及產品設計、廣告創作以至現在的擴增實境。他所呈現的是對人類本身的探索,他創作的卡通角色正是最好的例子。KAWS的藝術創作,兼具玩味性和豐富情感。18年開展的《KAWS: HOLIDAY》計劃先選址韓國首爾打響頭炮,讓28米高的 COMPANION 躺臥在石村湖上。
  • 「雲端」上的藝術生活
    在藝術愛好者倍感遺憾之際,奎裡納萊博物館推出了一部名為《漫步展覽》的短片。通過短片,全球藝術愛好者跟著鏡頭和解說,虛擬走過10個展廳,在線領略拉斐爾的精彩作品和輝煌人生。一位網友留言:「這部短片讓我們感動……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感謝!」在德國,柏林國家畫廊策劃了「拉斐爾在柏林」的特展。此次特展上,拉斐爾最著名的5幅聖母像首次同聚一堂,此外,還有這位文藝復興巨匠的大量手稿。
  • 人民藝術| 四大藝術女王為愛集結 五大劇場呈現「愛的藝術」
    世界當代藝術史上四位重要女性藝術家:小野洋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與翠西•艾敏的珍貴影像將首次在同一展覽展出,展覽同時呈現aaajiao、程然、郭楚夕、侯子超、蔣志、劉唱、劉詩園、黃炳等八位中國藝術家關於「愛」的作品,引領著觀眾通過藝術,發現愛,探索愛,喚醒愛。
  • 藝術重燃,如何看待ART021的交易踴躍|現場
    ART021論壇現場在充滿挑戰與不確定的2020年,疫情引發全球格局的改變,藝術也面臨著重新洗牌,首先在實體展覽的優勢催動下,線上展覽成為技術創新模式在展陳方式上的改變,同時,觀眾審美與欣賞角度的轉移,
  • 人傳人的靈感效應——線上首飾展覽的實驗
    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猝不及防地席捲了社會的各行各業,當然也波及到了文化藝術領域。居家禁足、展覽延期、機構關閉、工廠停工等因素使不論文化藝術機構還是藝術家個體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境遇,以及面對這「猝不及防」境遇所反應的「力所能及」。而在藝術、設計、手工藝的交匯處,當代首飾領域也在適時探索如何面臨當下輸出具有社會價值的內容。似乎在信息化的今天,「線上展覽」給出了一種途徑。
  • 「藝術北京發現」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
    12月18日,「藝術北京發現」展覽正式向公眾開放。本次展覽面積1300多平方米,展示作品以當代藝術、經典藝術、設計藝術為主的100多件藝術創作。「藝術北京發現」展覽由「元PLUS」畫廊邀請展、「藝術家發現展」、專題展三部分構成,並計劃了系列的藏家鑑賞活動等。
  • SVA | 線上展覽,一睹為快!
    由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呈現的「人造怪物」(「Man Made Monsters」)展覽,是校內大三的插畫系與卡通系學生所創作的作品展示。本次線上展覽探討了在虛構類和傳記類的文字與圖像中,人類創造出的怪物形象。這個主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一直被作家、電影製作人、作曲家和新聞記者所偏愛。
  • 2020國慶藝術展覽參觀最強攻略
    不打算出遠門的話不妨去逛逛展每年國慶周都有很多不同的展覽攝影展、潮流藝術展、書畫展……你想看的展應該都有!在電影歷史走過125年之際,開眼App傾力打造了這場關於「光影」世界的展覽,嘗試通過電影製作中最具魅力和藝術性的內容,來揭秘電影誕生的始末。本次展覽匯集了上百幅電影分鏡手稿、動態分鏡、手繪圖等珍貴的電影製作素材,從電影藝術創作的源頭出發,去探究、去審視、去發現,通過四個不同的展區板塊,從多角度多維度呈現電影的創作思路和背後的故事。
  • 線上看展覽線上大師課 音樂節"雲端"起舞
    線上看展覽線上大師課 音樂節"雲端"起舞 2020-03-13 10:09:25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受疫情影響,展覽、演出無法與觀眾見面,但博物館、文藝院團在「雲端」探索出了許多新方式。
  • 過去一年,這些寶藏展覽、書籍和藝術家,你PICK到了嗎?
    通過一本書反映行為藝術家的工作非常困難,何見平認為「書無法再現行為,只能達到記錄藝術家歷程的目的,或者呈現藝術家創作思維」。書中使用了大量記錄行為藝術的圖片,穿插了八篇很有份量的文章,此書「厚而不重」,非常值得收藏!推薦人:Eugenio Re Rebaudengo藝術收藏家,ARTUNER 創始人
  • 第二屆巴塞爾藝術展開啟線上展覽
    幾個月之前藝術行業依然還在使用郵件和PDF文件來銷售作品。但是轉眼,各大線上藝博會讓我們看到了數字媒體的復興。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談到:「如果最終的結果是我們每個人能在這種新型模式下溝通,那麼這將是疫情帶給我們最積極的轉變。」正如Marc Spiegler所談到的,數字媒體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購買藝術品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