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或鄉間,我們經常能看見坐輪椅或拄著拐杖的老人。在我國人口不斷老齡化、高齡化的今天,如何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特別是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寧波市康復醫院輔具中心副科長張順松說:「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失能老人超千萬國家,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質建議從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做起。」 王偉華 賀豔/文
我國有失能老人3700多萬
失能老人指的是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失能按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包括「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和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可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可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可定義為「重度失能」。
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失能老人3700多萬,約佔總體老年人口的20%。
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出生的老年人,他們大多習慣於居家養老,而現代家庭的小型化結構,又催生了很多獨居、空巢和留守老人,其中不乏失能老人和殘疾人。
人們常說:「一個病人拖垮一家人」,失能老人也一樣,他們大多存在運動功能障礙,行走困難,有的甚至長年臥床不起,也包括存在有視力、聽力、智力、感覺及精神障礙的老年人。子女為失能老人疲於奔命,帶來嚴重的照料之憂。
那麼,子女該如何照料失能老人呢?張科長建議:「在保證定期探視的同時,應結合老人體質和失能狀況,對居室及環境進行必要的無障礙改造」。
居家無障礙改造可有效減輕照料強度,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失能老人生活品質和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當然,對於重度失能老人,還是動員老人進養老機構或僱請保姆為宜。
寧波正加快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
輕按手機,窗簾自動拉開;一聲吆喝,大門便會開啟,以及可升降廚具、智能電器等,這些已不是影視片裡的科幻鏡頭。
張科長說:「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居家環境無障礙已逐步走進普通家庭,對於中、輕度失能老人,居家養老將是一個重要選項」。
目前,寧波一些貧困殘疾人家庭,正在加快推進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項目,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了解,僅江東區,2014年就改造了120多戶,為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和融入社會生活發揮著積極作用。
居家環境無障礙改造的主要對象為存在有肢體功能障礙、視力障礙和聽力障礙等的失能老人和殘疾人家庭,
張科長舉例說,肢體功能障礙失能老人的主要改造項目有室內軌道移乘,衛生間坐廁、沐浴扶手,門把手及各種開關改造,櫥櫃、晾衣架等可升降改造,地面防滑及坡道改造,聲控系統、光控系統、電動聲控系統及遠程監測與互聯繫統等。
聽力方面失能老人的居家改造內容主要是發光指示系統、電子耳蝸、助聽器、字幕等;視力方面失能老人居家改造內容涉及有聲控系統、語音導航系統、助視器、閱讀器等。
隨著城市智慧化程度的提高和居家環境無障礙工作的推進,不久的將來,城市失能老人在家就可即時享有醫療、送餐、洗衣、理髮、如廁、洗浴、打掃衛生等項服務。
(原標題:提高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質建議從居家無障礙改造做起)
本文來源:現代金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