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美人心計》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裡面是真的有很多美人:漢文帝的妻子竇漪房;竇漪房身邊忠心的夥伴雪鳶;女二號慎兒;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公主等等……還有一人,出場時只是個十多歲的小女孩,但是一轉眼到了劇情中段就變成了另一和美人,這人就是劉盈的皇后張嫣。
在《美人心計》裡,小皇后非常可憐,因為她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和婚姻,因此對周圍人一句話也不說,可是卻唯獨對竇漪房無話不談。成年後,她逐漸愛上大將軍周亞夫,這時周亞夫也剛剛從雪鳶的死去中走出來。其實,歷史中的張嫣,比劇裡更加可憐。
張嫣是呂雉的外甥女,其母親乃是呂后和劉邦獨女魯元公主。公元前192年,呂雉做主,讓兒子劉盈立張嫣為皇后,這一年小皇后周歲才剛剛十歲。呂雉這樣做的原因我認為有二:1.魯元公主深受太后喜愛,漢朝初年,休養生息,但是匈奴來犯,因此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大臣們就推選了魯元公主,但是呂雉捨不得,堅決不肯。從這件事就可以見到,呂后與公主之間是有很深的母女之情的。讓女兒的女兒當皇后,是念及親情的體現。2.就是政治目的了,「親上加親」,權力更穩固。這種做法在清朝尤其多見,孝莊太后,慈禧等人很喜歡從自己的家人裡面選擇皇帝妻妾。
歷史記載「張皇后不育」,這倒並不是說她有病,而是年紀太小了,劉盈又體弱。可是呂后非常著急,她迫切的需要一個出自自己家族的太子。於是,呂雉教了小皇后一件事:假懷孕。是的,就是這樣宮鬥一般的戲碼,在一位太后和皇后身上上演了。呂雉先是對外宣稱皇后懷孕,然後物色一個劉盈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
她們先選擇了一個劉盈與宮女之子劉恭立為太子,剛剛生下後就將母親殺死,抱來皇后這裡養。我認為,呂雉這樣做並不是想掩人耳目,而是經過這一「轉手」,使皇后養子合法化,劉恭又是皇帝血脈,自然無人敢非議。這一情節,在《漢書》、《資治通鑑》、《史記》中都可見。
然而張嫣那麼小一女孩,哪裡會養孩子呢?劉恭長大一點就開始埋怨「我知道是你殺了我母親」,這時劉盈已經病死了,他馬上就是新皇帝。呂雉此時是堅決站在皇后身邊的,將太子幽禁,暗殺,又立劉盈另外一個兒子劉義為帝。你以為呂雉只是一心幫助自己的外孫女嗎?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呂后害怕著別人奪走手中的權力,又享受著萬人之上的地位,此時她選擇不過是拋棄一個不聽話的皇帝,選擇一個聽話的皇帝外加……外孫女。
其實,上面兩段已經簡要的概括了劉邦死後到文景之治之間的混亂局面,公元前180年,呂后勢力被剷除,劉義被廢,這是一直以來呂雉專政的必然結果,朝中上下積怨已久。漢文帝劉恆被推為新漢帝,再以後就是七王之禍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張嫣。漢文帝念及她是皇室血脈,又沒有一起和呂后作亂,免了她的罪過。在漢宮裡面,找了一處僻靜住所,讓她安然度日。公元前163年,張嫣去世,享年四十。
意外的是,在宮女為張皇后做入殮前的淨身時發現一秘密:至死竟然冰清玉潔,依然是個處女。這在古代很不常見。古代社會,皇帝娶侄女,沒什麼大驚小怪,而且劉盈去世的時候,張嫣已經年過十五,按理說這個年紀生孩子的后妃已經一抓一大把。
這個消息不知道是通過什麼途徑傳到了民間,百姓好像格外憐憫她,認為她小小年紀嫁人,婚後無子無女,非常可憐。最重要的是,感慨她冰清玉潔的結局,為此稱她為花神,還給她建立一花神廟。
必須強調一點,雖然為她立廟,稱她為神,可是這並不是我們現代想的「神話」某人。在中國很久遠的古代,百姓喜歡稱生活中的各種各樣事物為神,出海有海上之神,種地又有土中之神,就連喝酒吃飯,日月星辰風都可以有,因為這些都是百姓日常要接觸的東西。這種概念,大概叫做敬畏的思想。(這個觀點見於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那麼同樣,百姓敬畏張皇后,是敬畏她的生命。
在《美人心計》中,各位應該記得,竇漪房讓張嫣又活了一次:她看出來張嫣喜歡周亞夫,也知道周亞夫晚年很孤獨,於是為二人牽線搭橋。雖然,最終的結局是張嫣在家苦苦等待出徵的周將軍,沒有等到一起好好過日子,就病逝了,但是這結局也已經比歷史中的好太多。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