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熙陪你一起度過的第 580 天
時間過得真快。
總以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昨天發生的事,仔細一算,它竟然已經過去整整12年了。
震撼的畫面,綻放的禮花,歡騰的人潮……
還有,穿著紅裙,梳著雙馬尾,站在舞臺中央,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那個小姑娘。
那天天氣很熱,在攝像機鏡頭掃到她之前,她已經獨自站在那個位置很久了。
劉海溼溻溻地黏在她的額頭上。
後來她說,她不知道什麼是開幕式,她只是想按照大人的指示把那首歌唱完就好。
而她也不知道,那首被唱過千萬遍的歌,竟然在之後很多年為她帶來了如此大的爭議和風波。
那個姑娘叫林妙可。
登上奧運會舞臺那一年,她九歲。
年紀雖小,可她舉手投足間卻又散發著一種怪異的成熟。
無論是妝容、動作、還是神情,每一幀畫面都很完美,可似乎又完美的有點虛假。
奧運會不是林妙可的第一個舞臺。
在那之前,她已經被母親帶著參與過很多廣告的拍攝了。
林妙可的媽媽叫劉喆平。
生林妙可那年,她39歲。
老來得女,劉喆平恨不得對女兒傾注她所有的愛。
林妙可一歲多時,劉喆平發現了女兒的不同——剛剛學會走路,她便開始模仿電視裡的舞蹈演員翩翩起舞。
劉喆平覺得,這是女兒從自己和攝影師丈夫身上繼承來的藝術天賦。
於是,為了將女兒培養成她夢想中的藝術家,劉喆平果斷辭去了她大學教授的工作,成為了一名眼中只有女兒的全職媽媽。
照顧女兒的日常起居,帶著女兒參加各種廣告面試。
劉喆平替女兒打理好一切,也在她身上傾注了所有的心血。
那幾年,北京剛好出現了一批爆紅的童星。
《家有兒女》裡的楊紫、張一山、尤浩然,《武林外傳》裡飾演莫小貝的王莎莎……
像很多家長一樣,劉喆平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抓住一個成名的機會。
在拍了幾部廣告和電視劇之後,林妙可和母親等到了那個機會。
2008年,林妙可被挑中成為了開幕式獨唱的小演員備選之一。
另一個和她競爭最終上場機會的女孩,叫楊沛宜。
在很久之後的一段採訪中,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回憶過那時的情景:雖然從沒有受過專業的音樂培訓,楊沛宜在演唱上卻極具天賦。
只是不巧的是,在奧運會排練期間,比林妙可小兩歲的楊沛宜正值換牙期。
林妙可呢?年齡稍大,外型似乎佔一點點的優勢。
可是,她的音準卻是個不小的問題。
兩個女孩兒優缺點分明,到底應該選誰,導演組一直無法確定。
重壓之下, 張藝謀做出了他的抉擇:林妙可上場,放楊沛宜的聲音。
反正外國人只是看個樣兒,唱什麼他們也聽不懂。
可這個決定,讓張藝謀後悔了十年。
開幕式結束後的第三天,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在採訪時,透露了林妙可當時借用其他女孩兒聲音的真相。
一瞬間,一夜爆紅的林妙可被頂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網友們瘋狂地拿出兩位小朋友的照片進行對比:「楊沛宜這麼可愛,她差在哪兒了?為什麼要在最後一秒淘汰她?」
有人說:「假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林妙可如果沒有背景,她怎能站在奧運會的位置上?」
有後臺、裝、是娛樂機器、是政治鬥爭的產物……
其實現在再回憶起這些事,很多網友的想法已經變了。
那時候林妙可只有九歲而已。
一個孩子,在這樣嚴肅的場合和被大人掌控的世界裡,她又能有什麼決定權呢?
可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是無法理解的。
大家只覺得,是林妙可用「手段」擠掉了楊沛宜,她偷走了本應該屬於楊沛宜的榮譽和人生。
的確,在奧運會之後,林妙可紅了。
那時沒有微博、微信,林妙可被母親運營的實名微博一夜漲粉無數。
親戚朋友的電話不停地打到家裡、打到手機上。
很長一段時間,林妙可不敢再梳著兩隻辮子出門——開幕式上的那個形象太經典了,每個人都認識她,每個人都想和她打招呼合影。
甚至她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
那兩年,林妙可像時代偶像一樣被捧上了天。
女兒成名,劉喆平算是夢想成真了。
面對著蜂擁而至的採訪和合約,劉喆平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沒有請專門的團隊,也不願意把女兒的事情經別人的手。
劉喆平對家裡這個「寶貝」監控地更嚴,控制地也更緊了。
合約要親自過目,時間要親自安排,女兒的妝容要經過她協調,女兒的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子,也都要她親自挑選。
可劉喆平忽略了一個問題:她不懂經營,也不懂時尚,她離娛樂圈太遠了,她和這個多金又神秘的世界間有一條太過寬闊的鴻溝。
所以,翻看林妙可的新聞,大多都是在嘲這個年紀不大的女孩兒土、成熟、裝大人、早熟、矯揉造作……
駕馭不屬於她年齡的衣服和鞋子,在一群明星中她總是顯得十分突兀。
同時,因為接了太多的工作,林妙可在本應上學的年紀卻要經常從學校請假、消失。
她和原本親近的同齡的朋友愈發的疏遠,她也沒有了像正常孩子那樣呼朋喚友出去玩的機會。
在她的周圍,是各種工作人員、是各種明星、是永遠會忽略她內心需求的大人……
還有,那個永遠圍繞在她身邊,做二十四小時保姆的媽媽。
林妙可的一段採訪讓我印象深刻。
鏡頭中,她的每個動作、說話的口吻,都像是被工作撕扯地過分圓滑的中年人。
她說直到十五歲的時候,她還不懂得怎樣一個人過馬路。
只有在一次參加旅行綜藝節目的時候,她才第一次真正離開了父母,與其他人生活了十四天。
即便是這樣,無法適應、思念父母的她在拍攝完成後,就要立刻與媽媽視頻才會感覺安穩。
媽媽把她當做全部,不願放手。
她也習慣了照顧和依賴,也許她想過自由,可是到底怎樣才是自由呢?大概她的心裡也沒有答案。
其實,林妙可的家庭環境就是很多典型中國家庭的樣子。
劉喆平說過這樣的話:「林妙可的任何事都會經過我,這是我們家的分工,她的爸爸不管的,他是那種心大的人。」
一個撒手不管的父親,一個控制欲強的母親,還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這樣的家庭模式很普遍,可普遍並不代表是正確的。
很多人習慣性的認為,男人最重要的是賺錢,能夠撐起一個家的經濟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父親。
其實不是的。
一個孩子的成長,太需要爸爸的參與了。
「林妙可還是個孩子,當然我要做決定。」
「她的手機密碼我有,她是沒有秘密的。」
孩子怎麼會沒有秘密呢?尤其是當一個人長到青春期的時候。
暗湧的情愫、對自我身體和心理的認知,對世界的好奇和嚮往。
在《羔羊們的平安夜》裡,作者西澤保彥曾說:擁有不讓父母知道的秘密,是人生自立的第一步。
大人總是自私的認為「我都是為你好」,殊不知正是這種自我感動的愛,正是阻止他們成長的最大武器。
很多演藝界的前輩其實也委婉或直接地提醒過林妙可和她的媽媽:是時候應該做出些改變了。
陳小藝說:「我老和她媽媽說不要讓她這麼講話,可是她改不了。」
濮存昕也說:這個孩子應該停一停。
可林妙可的媽媽並沒有想要停止。
甚至她變本加厲的控制,到了一種恐怖的地步。
為了讓女兒賺更多的錢,她會私自更改合同內容。
有一次,當享譽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來訪中國時,林妙可的母親想方設法讓女兒變成了那個給卡雷拉斯獻花的少先隊代表。
可當所有人都到了現場,劉喆平卻要求主辦方多給林妙可增加200元的酬勞。
200元,不多。
主辦方為了避免麻煩,立即把錢塞過去了。
可他們說,這樣的人,他們再也不敢用了。
在這樣的掌控下,一轉眼,林妙可已經20歲了。
童星長大,面對的困境之一便是轉型。
如果轉型失敗,像今年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曾經大火的王莎莎和曹駿,都身披童星光環,卻面臨著無戲可拍的窘境。
林妙可也是。
因為家庭和輿論的壓力,林妙可承認自己有暴飲暴食的毛病。
從發育期開始,她便在母親的要求下減肥。可壓力越大,她便越渴望食物,減肥也就越難。
林妙可是好看的。
只是在人人都好看的娛樂圈,她的美變得越來越普通和平凡。
在媒體的關注下,林妙可的幾次藝考都失敗了。
最終,她選擇了南京藝術學院作為自己實現大學願望的地方。
離開了家,過上了獨立的生活,林妙可說,自己好像終於擺脫了乖乖的樣子,第一次變得叛逆。
雖然她的舉手投足間還殘留著模仿大人的樣子,但有時候變得「壞」一點,學會與父母對抗,也是真正成長的開始。
這幾天,因為訪談,21歲的林妙可登上的熱搜。
很多人不由得想問:那個躲在開幕式背後的楊沛宜,又怎麼樣了呢?
說她沒有被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奧運會之後,懂事的楊沛宜還是哭了,她說:原本那裡也應該有我的。
經歷了風波,楊沛宜的家人沒有選擇炒作,反而他們用了另一種方式好好的保護女兒。
像所有普通學生一樣,楊沛宜按部就班的讀書,過著安靜快樂的童年。
她有很多朋友,有很多愛好,參加過一些公益性質的音樂演出,唱過《喜羊羊與灰太狼》的主題曲,也考入了中國交響樂團。
從小到大成績優秀,班級裡的學霸,還參加了美國學術十項全能賽。
長大後,她迷上了化妝,去世界各地轉轉,繼續玩著她的音樂。
錯過了那麼盛大的奧運會,說不遺憾是不可能的。
可遺憾本身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這十多年裡,林妙可和楊沛宜的人生沒有太多的交集。
曾經因為大人的一個決定,兩個孩子走上了不同的路。
如今,她們也成為了大人。
如果非要給大人兩個字劃定一個節點的話,相比十八歲,我覺得從精神獨立的那一刻算起更有意義。
甩開父母的庇護,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是作為成年人的一種快樂。
希望林妙可和楊沛宜能享受這種快樂。
希望每個成年人都能享受到這種快樂。
在你的人生中,有過被操縱的經歷嗎?感受如何?
評論區告訴我們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