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塔大白茶產於景谷縣民樂鄉的秧塔村,這裡有40多戶彝族人,早年稻香潭祖,居住在這青山環抱的山谷小盆地,這裡海拔約1800米,山高、古深、多雲霧。我們三月底來到景谷,當其他的茶區已在採收早春茶時,秧塔的大白茶芽還未發育。據李姓村民陳樹述,他們的祖先是馬幫,也就是茶馬古道中的馬幫,一百多年前去到瀾滄江時看到茶樹長得非常挺立,於是選擇幾株長了較好的茶樹,採集樹上的茶籽帶回秧塔播種,茶樹經過雜交變異,並且適應高山地的氣候,於是長出一層層的茸毛茶芽,於是將茶苗移植到家旁的坡地上。這些茶樹就這樣一生十,十接百的種滿了秧塔這個小山寨坡。
秧塔白茶適應了景谷的水土後,形成了茶樹的優良品種。白毫顯露,條索銀白,氣味清香,茶湯鮮爽,滋味淡雅醇和,因此以產地特色命名,在1981年被評為雲南八大名茶之一。90年代後,多採用插育苗移栽,並建有較大面積的無性系茶苗,擴散出景谷茶區並有5萬多畝白茶,雲南其他茶區也有引種。
央塔大白茶若是細分,有綠芽大白茶及黃芽大白茶,兩種都屬喬木型,大葉類。在茶園中兩種幾乎很難分辨出何種是綠芽,何種是黃牙。經景谷茶廠王總一一指點,可以看出一二。綠芽大白茶分枝較密,葉片水平或下垂狀著生,葉色深綠,芽葉肥碩壯實,茸毛特多,是綠白色。黃芽大白茶分枝較稀,葉片稍上斜狀或水平狀著生。葉色綠,芽葉一樣肥壯而長,茸毛也很明顯,是黃綠色,與大白茶的芽是綠白色為最大的區別。
種植歷史已有160年,現今老種茶樹還在。因為外形特殊,白豪又有富貴樣,於是清朝當地官吏責令精心採制成「白龍鬚貢茶」,向朝廷納貢成為西遊珍品。大白茶能製成多種茶類,春茶與谷花大多製作傳統的曬青毛茶。而在清明前也就是明前春尖,可製成炒青或烘青,則香氣更佳,毫色銀灰,湯色透亮,也可以製成紅茶,金毫顯露,條索肥碩,香濃醇甜。由於白毫顯露,條索銀白煞是好看,因此有很多茶商將它撒在普洱茶的麵餅上。
如果論及到白茶,在市場上因品種之別,及工藝之異而形成多種成品的白茶。白茶大概有三種成因:一是利用白茶製作工藝,就是不炒不揉,經萎調、乾燥,而製作出來的茶;二是指茶樹品種,茶樹的葉片和茶芽密披白毫;三是指白片茶,就是葉片偏白色的茶樹品種,製作方式是綠茶工藝,如安吉白茶。景谷大白茶則是前兩者的匯合,適工藝也是品種。
來到央塔讓人聯想起茶市場「把茶」的商品。是將茶葉揉製成圓直的條形,檢選長度一致的茶條,用紅絲帶束絮成一把,即成「把茶」。聽說這樣製成的茶,是早年向皇帝納貢的珍品「龍鬚茶」。景谷大白茶成長在青山環抱的景谷中,再加上高山的優勢。這也難怪成為景谷的大白茶,如同它芽上的毫色銀灰,在市場上都是最驕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