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苑廣闊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鐵路方面從管理的角度,改變火車上做生意是「一錘子買賣」的思維,本著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讓自己的買賣做得長久的打算,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後續的服務。
近日,有媒體報導日照開往濟南的K8286列車上,有列車售貨員把一種名叫「百草霜」的粵妝批號產品,當做藥品售賣,稱能治多種病。對此鐵路濟南客運段官方微博1月10日作出回應,稱已按照有關規定,取消該銷售項目,對責任人解除勞動合同,對負責該項目的經理免職。(1月11日《南寧晚報》)
「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隨著2020年春運大幕正式拉開,億萬人又將在回家的火車上聽到這熟悉的叫賣聲。然而列車售貨員販賣的,可不僅僅是上面順口溜中提到的這些商品,比如新聞中提到的這款名為「百草霜」的化妝品,也在列車售貨員的推銷名單上,只不過這一次售貨員把化妝品當成了藥品來賣,最終引爆輿論,成為一起社會熱點事件。
旅客在乘坐火車的過程中有消費的需要,列車方面通過售賣各種商品滿足了旅客的這種需要,這本來是一個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雙贏局面。但是很多經常乘坐列車出行的人也發現,很多在列車上銷售的商品,下了火車以後在市場上就很難見得到,好像有「列車專供」的可能。「列車專供」當然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很多商品在購買了以後,往往發現質量並沒有售貨員說得那麼好,後續服務也無從談起,最後只能吃啞巴虧了事。
雖然同樣是做買賣,但是在列車上做買賣和在列車下做買賣顯然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旅客下車以後,即便發現了在車上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服務等問題,但是也很難再找到當初賣給自己產品的人討說法、維權。這當然主要還是因為維權的成本太高,很少有人為了幾十塊錢的東西專門買一張火車票去坐那趟火車,更何況你即便這麼做了,也不一定能夠碰到當初賣東西給你的售貨員。
而很多列車售貨員抱著一種「一錘子買賣」的心態在做生意,在推銷商品的時候誇大其詞,乃至虛假宣傳,反正事後被找上門維權的可能性也很低,把化妝品當藥品賣,就是這種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種必然表現。但是,現在的情況和十幾年、幾十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同了,旅客在火車上買到問題產品以後,可能不會再買張車票追回去討說法,但是卻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各種各樣的自媒體,乃至鐵路部門自己的各種App、微信公號等來投訴、吐槽,而且很容易就會引發網友的關注,讓其成為一起社會熱點事件,這可比消費者單獨追著維權影響大多了。
所以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鐵路方面從管理的角度,改變火車上做生意是「一錘子買賣」的思維,本著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讓自己的買賣做得長久的打算,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後續的服務,甚至讓自己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比火車下面還要過硬,以此讓消費者對在火車上購物消費放下戒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