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彭典)「繡娘就是靠著這一針一線脫貧的。未來,我想接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1月13日,在黔東南州從江縣加勉鄉汙規村刺繡產業合作社裡,27歲的龍筆英一邊刺繡,一邊說著打算。
龍筆英的媽媽是當地有名的繡娘。小時候放學回家,龍筆英不喜歡出去玩,就愛跟在媽媽身旁,看她刺繡。龍筆英時常看到繡花針在媽媽的指尖飛舞,一針一線間,美麗的圖案就躍然衣服上。
龍筆英:未來,我想接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龍筆英沒想到,多年後,她憑藉這份手藝賺到了零花錢。「有一次,我們34個繡娘為3000個包包繡上LOGO,我得了600多元的工資。多虧合作社,讓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龍筆英笑著說。
2019年6月,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系統選派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程序到汙規村擔任第一書記。以前,汙規村耕地面積十分有限,外出務工成為了當地人謀生的主要方式。留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
程序到汙規村走訪發現婦女們平日在家,都會做著手工活——刺繡。為什麼不發展刺繡?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中閃過。
刺繡給繡娘們帶來了收入
說幹就幹,2019年9月,通過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幫扶,汙規村成立了「民族刺繡坊」。刺繡坊一共有34名繡娘,年紀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0幾歲。
「沒想到,大家都會幹的手藝活兒還能賺錢。」有繡娘說。程序鼓勵大家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我來到村裡就是要想辦法帶領村民致富。」程序說。2019年至2020年汙規村共銷售15批刺繡產品,繡娘收入共計4.3萬元。
繡娘的刺繡產品
駐村一年多,程序最大的感受就是村裡人更注重教育了。村裡的大學生龍金林,2017年大學畢業之後留在北京工作,現如今一個月收入1.7萬元。村民都以龍金林為榜樣,鼓勵自家孩子好好讀書。
23歲的潘生林是貴州交職院大二的學生,2017年中專畢業之後回鄉工作,工作一段時之後,他還想繼續讀書,通過貴州交職院的自主招生,潘生林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現在村民們都希望家裡出大學生,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村民思想轉變,重視教育,我打心眼裡高興。」程序說。
程序(右):村裡人更注重教育了
扶貧先扶智,扶智抓教育。駐村後,程序與幫扶單位貴州交職院共同制定「一組一品」文化扶貧項目,實施汙規村一組二組七彩書屋、三組蘆笙連心橋品牌文化室、四組陽光書屋共計三個文化書屋,為村民尤其是少年兒童提供了良好的求知環境。文化扶貧項目不斷完善,豐富了汙規村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智志雙扶」效果不斷顯現,進一步助推脫貧攻堅。
程序駐村幫扶加勉鄉汙規村是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系統幫扶從江縣的一個縮影。
潘生林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2016年以來,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累計選派300餘人,設有專班、工作隊、攻堅隊等10支常駐隊伍,在從江一線工作的幹部最多時達170人,選派第一書記最多時達28人,增派幫助工作的駐村隊員最多時達76人。
2016年至2020年,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支持從江縣資金達到34.17億元,其中有項目計劃的資金32.02億元,其它渠道籌集的2.15億元。其它渠道籌集的2.15億元資金中,廳本級籌集的0.67億元,廳屬各單位籌集的0.91億元,勞務就業務工人員工資0.57億元。
一審:朱若嵐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