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 通訊員 韓曉雲
疫情不止,戰鬥不息。
春節以來,西湖區近30名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先後奔赴這個戰場,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工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湖工會人和疫情戰鬥的那些故事吧。
一個用紙箱和茶几臨時搭建的一平米工作檯,成為他們的臨時「戰場」
打電話給住戶排查武漢溫州以及台州來杭人員,並做好此類住戶的身份信息錄入備案,這是餘方露近期的工作日常。
自從留下和家園小區發現兩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人員以來,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連軸轉,忙碌了好幾個日日夜夜。一個用紙箱和茶几臨時搭建的一平米工作檯,則變成了餘方露和同事的臨時「戰場」,打電話,做筆記,查記錄,做統計,一忙就不小心過了飯點。匆匆在工作檯上扒拉幾口盒飯以後,又忙碌起來。「排查和隔離的階段,便是與病毒爭分奪秒的時刻。早一些摸排,早一些隔離,便少一個人傳染。」
餘方露說,來自武漢、溫州和台州的住戶,除了獲取準確身份信息,家庭成員以外,還要叮囑他們避免外出與人接觸。「有時候,會遇到不配合的住戶,除了耐心解答以外,還要對焦慮的住戶進行安撫,讓他們需要幫助就找社區。」
孩子不哭,媽媽在打仗,打贏了,媽媽每天都陪你玩
陳霜霜是雲棲小鎮總工會的,作為中共黨員的她連日來一直堅守在防疫崗位上。
錢江BLOCK是她這次負責的基層防疫點,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商住樓,入住人員中又有業主又有租客,情況較複雜,並且小區物業又無法精準掌握住戶信息。
為了摸清底數,白天她跟3位同事一起挨家挨戶走訪,對15幢樓宇1297個房間進行了「大清洗」,對未居住的房間貼上了「防疫臨時封條」,讓已居住的每一位住戶都填寫了《人員信息登記表》,每天晚上還要將收集回來的表格逐一錄入電腦。在排查中發現來自湖北、溫州、台州的人員及時進行居家隔離,籤訂《告知書》、做好體溫登記、聯繫處理生活垃圾等一系列工作。
由於工作量大,陳霜霜常常錯過飯點,一碗泡麵當晚餐,好幾天都是晚上11點多才回家。
家裡2歲多的兒子見不到媽媽,到了晚上就會哭鬧,她也會感到心酸。
「工作再忙再累我都能撐住,但一看到兒子哭著要媽媽,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我告訴他,媽媽在打仗,一場很重要的仗,你要乖,等打贏了,媽媽每天都陪你玩。」 陳霜霜說。
每天蹲在露天,風裡雨裡,取暖只能靠抖
大年初四一上班,汪娟所在的西溪街道總工會就組織了慰問,把工會的溫暖送到抗戰在疫情一線的工作人員手上。
初五開始,汪娟服從街道安排下社區參與疫情防控,具體負責居家隔離人員的蹲點。由於她蹲守的是兩戶人家,樓上樓下,樓道狹小,只能蹲在露天,風裡雨裡,取暖只能靠抖。
「第一次為隔離戶送物資上門,其實還是有點怕的,畢竟上有老下有小,自從蹲點以來,回去就一人睡一個房間,想著遠離兒子一點,也給家裡人多一份安全。」汪娟說,每天及時做好送菜和送外賣等服務,也能讓隔離的人員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
汪娟覺得,在抗擊疫情蔓延的路上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雖然辛苦,卻也充實和滿足。然而,最讓她覺得意外的一個收穫是,平日裡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老公,竟然還在家學會了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