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和嫉妒都是嗔恨心的表現,嗔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所產生的排斥及惱恨心理,嗔的表現形式很多。
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發現由於嗔恨導致的辱罵和爭鬥。或是因意見不合而彼此惱羞成怒,或是因利益衝突而彼此怒目相向。
當他人對我們構成影響和傷害時,都會引起我們的嗔恨,更有甚者,還會將屬於自己的過錯遷怒於他人。
嗔恨使我們內心失去平靜,可是,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嗔恨實在是愚痴的表現。當我們生氣時,等於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使自己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嗔恨又能使微小的衝突不斷升級,當嗔恨心被付諸於行動時,理智不見了,道德不見了,甚至法律也不見了。正如佛經中所說的那樣:「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嫉妒來自於我們的嗔恨心,雖然人類的心靈可以比天空更為廣闊,但也可以狹窄到不能容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當嫉妒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時,我們容不下別人的榮耀,容不下別人的成功,容不下別人的幸福。
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我們會出於嫉妒去誹謗他人,幹擾他人,處處為別人設置障礙。我們甚至會在極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於死地而後快,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為了對治嫉妒的產生,佛經中特別提倡隨喜的功德。當別人做慈善時,當別人精進修行時。
當別人取得進步時,我們只要由衷地歡喜,真誠地讚嘆,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樣。
所以,隨喜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克服嫉妒的產生,更是我們成辦世出世間功德的捷徑。
傲慢和嫉妒最損害自己的福報,用布施放生來培養慈悲心,用自他交換的慈悲觀來修心:眾生平等,同體大悲,你我一體,我即眾生。
勤修佛法誦經持咒,日行一善來修掉習氣。心是根本,不要被外緣轉,如如不動就是始終知道世間爭來鬥去的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
長 按 二 維 碼 識 別 關 注
大德教言 | 佛學問答 | 正知正見
- 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ཆོས་ལུགས་ཀྱིས་འཛམ་གླིང་བདེ་ལ་འགོད་པར་སྨོན། -
願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