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王陽明心學:至善者,心之本體!

2020-12-14 汪默韓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人,都有善報,遲早而已。但是你過分的善良,其實是傻,是軟弱無能。

大眾在勸導別人的時候都是勸人向善,但有句老話說的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你要是心軟,最後受傷的就是自己,如果是這樣的結果,自己又何必委屈自己,做什麼大善人。還不如自己想開點,只要自己能活得好,哪些所謂的好與壞,善與惡,有什麼要堅持的意義?

過分的善良,其實是傻。人總是自私自利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你對一個人太好,就是損失了自己的利益,還費力不討好。

如果你不分時候,不分情況,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要去管,去幫。相信也不會有哪個能百分之百做到絕對的善。

舉例來說:你看到一個乞丐,給他一塊錢,他會感謝你;如果你天天給他一塊錢,他就覺得理所當然;如果哪天你不給他了,他就會恨你,說你的壞話。那些天天受到你恩惠的人,大多是「乞丐」。農村有句俗話,「痛打落水狗」,因為落水狗不值得同情,你把它拖上岸,它渾身一抖,就給你一身髒水。因此,有的人,不值得你對他那麼好。你要做到是,輕輕地走開,躲遠點。

既然如此,又何必談什麼善惡呢,這本來就很矛盾。現在的我們為善的前提是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能仗義出手也實屬難得了,還期望什麼捨己為人,這不是瞎扯麼。

這也是我們的行善意對於一些人而言卻是惡,行惡意卻也能得到一些人的認可,那到底這善惡又該如何理解?我們存善去惡又是為了什麼呢?

王陽明:「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

善的極致就是心之本體,本體稍有過失就是惡。不是說有了一個善,然後就會有一個惡與之相對,所以善惡本是一體。我們理解的善惡,應該如天堂和地獄,烈火與冰水一般,是兩個極端,但在王陽明看來,善惡只是我們心的體現,原本就是一物。

就好比說程子言:「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善惡皆是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於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也是我們常說的,善惡就在一念之間,但這個善惡有該如何判斷呢?

天下有至善之人,卻不一定能贏得所有人的認可,畢竟此心光明,我們力所能及的也只是在於己,對於一些善意之舉,在一些別人看來卻是充滿了惡意,這本就充滿了矛盾無法說清,也沒辦法統一,我們對於善惡又該如何認識呢?

王陽明:「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只要能喜歡善德像愛好美色,厭惡過失像厭惡惡臭那樣,就是聖人。初聽來,是不是很簡單啊,這就城聖人了嗎?

可是實際來說,這是多麼艱難,甚至根本無法辦到,我們一念之間雖然知道好善去惡,然而不知不覺中卻又摻雜進了別的東西,而一旦摻雜了別的東西,便不會再有像愛好美色那麼愛好善行,像厭惡而行那樣厭惡惡臭的心了,其實就是不純粹了。

話說現在我們還能保持所謂的純粹嗎,沒有了,真的沒有!所以對於我們的善惡才會有了,行善之事惡意有之,做不到公正平和,自然也就沒有絕對至善至誠。這似乎有進入了一個死胡同,那我們還能做到存善去惡嗎?

王陽明:「善能實實的好,是無念不善矣;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如何不是聖人,故聖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如能確確實實好善,那麼就沒有什麼念頭是不善的了;如能確確實實的厭惡惡行,那就不會有什麼惡念了,這樣又這麼不會是聖人呢?所以聖人的學問,也只是一個誠而已。

誠,純粹,恪守本心,這些都是我們最經常說和聽見的,卻也是最難做到的。其中原因繁雜。

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本心不明,不明而非不知道,不明只是不願意做,不願意做只是私慾過多,我們的惟精惟一也沒有下到功夫,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是非,卻不全是對的,我們還需要做到至善至誠,可這個至善至誠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

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能有這樣的認識,並且在為人處事上有所指引,是不是也一定程度做到了存善去惡,不說什麼世界大同天下美好,起碼可以少一些爭端多一份溫暖,可能有人不這樣認為。

畢竟現在的我們太過自私自利,這沒有什麼對錯要說,畢竟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又何必去妄談,做好人不代表就好欺負,做壞人也不見的就真的為所欲為,其中選擇全憑本心,只希望我們能多一份善念,少一些惡念,僅此而已。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要讀王陽明,我推薦大家看一看《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

《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的地位堪比《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是很多人的枕邊書。

然後再看一看《知行合一》,這裡說的除了王陽明智慧外,還有王陽明的生平事跡,更像是人物傳記。這兩本書是白話文版本的,根本不用怕看不懂,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兩本書只要69元,也就是咱們出去聚個餐的飯錢,卻能讓我們終生受益,是很划算的事情。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心有善念不易,至善卻遙不可及?王陽明:至善心本體,至靜至一處
    「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得,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王陽明大家都知道以和為貴,要多一份善念,少一些暴虐。這本也是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觀,但偏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卻是善念難存,虛妄過多。
  • 佛教:為什麼「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看完你就明白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道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到的卻是好人總是磨難多,好人總是命不好,甚至遭遇不幸、災禍,早早離世,而那些壞人、惡人卻活得逍遙自在。這難道就是公平的因果?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說過,「仁」與「不仁」,實則區分了「人」和「禽獸」,而「仁」和「禮」必須出自「內心之誠」。「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是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心之本體的「哲學化」,也是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
  • 王陽明: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看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感悟人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四句,是王陽明的心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很多人也稱之為「四字教」。簡而言之的寓意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人的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摘 要:本體功夫之辨是王陽明心學體系所討論的基本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王陽明吸納了禪宗的思想並較為圓融的將其納入到儒學體系之中。本文從致良知與四句教宗旨中的本體功夫論入手來探討王陽明是如何通過援佛入儒來建構其本體功夫學說的。
  • 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
  • 陽明心學對戚繼光武學思想的影響
    又說:「在就己之德與其在民者,一一究竟到至善本末源頭去處,畢竟善為天命所付之本然……」由此可以看出,戚氏把天命所付之善本身即看作理,至善之理要到人性之始去覓,理即是心,是天之本然,正如王陽明四端之說中的第一心,即「無善無惡是為本體」,本體即是本心。
  •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探源
    心學為儒學的一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守仁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心學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的過程,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孟子說:「仁」與「不仁」,實則分清了「人」與「禽獸」,而必須把「仁」與「禮」發自「心」。「君子以仁存德,以禮存在中國心學發展史上,孟子的作用,看宋明心學本體論在千年之後的發展,便知其「心學」思想的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勇於探索、追求真知的無畏精神在王陽明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王陽明本來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但同時也看點兒「歪理邪說」,比如朱熹的學術死對頭陸九淵的心學。18歲那年,王陽明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教導,和朋友一起跑到餘姚當地官署去「格竹」,結果格了7天,道理沒悟出來,人倒累病了,從此不再信朱熹,一門心思搞他自己的「心即理」。
  •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五百年來王陽明
    提到心學,我們必然會想到一個人——王陽明。陽明先生堪稱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他通過學習宋代的程朱理學產生了自己的思想,直至今日他的思想還影響著許多人,而在歷史上,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大婚出逃與守仁格竹到了王陽明十七歲時,他奉父命到南昌與諸家之女成婚,結果在大婚之日卻找不到他人了,原來是在大婚當日他外出閒逛時遇上了一位道士,道士給他講解了一次養生術,他便與道士靜坐一天忘歸,直到第二天他才被嶽父找回。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3、致良知《大學》說格物致知,王陽明認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講未發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體,甚至不必從喜怒哀樂之未發中尋求。8、拔本塞源說聖人之心以天下萬物為一體,一心仁則天下萬物一體皆仁。世人學習聖道的根本還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萬古如一。心聖,則聖人自可學而達之。9、至善《大學》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抵制誘惑。
  • 王陽明心學,影響幾個時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有人去採訪,工作人員表示這培訓是為了學員能夠複製王陽明的成功。王陽明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創建新學,有人說中國古代的人成功,有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視為三不朽,做到的太少了。比如說文天祥、嶽飛等人立德立言沒立功,文天祥國破家亡了,沒有立功,嶽飛慘死風波亭,也不算立功。孔聖人立德立言也沒立功。
  • 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將開拍 講述王陽明心學實踐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為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40集大型歷史正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將於2021年6月開拍。據介紹,《天地人心·王陽明》通過戲劇化、藝術化,深入淺出地闡述心學哲理,用生動的故事展現王陽明對心學的實踐與傳授。該劇講述了明朝一代傑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陽明為立德、立功、立言而探索奮鬥的一生。
  •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四句教"!
    "吾心光明,夫復何言?"心可以光明,是王陽明先生心學的偉大之處。一、無善無噁心之體心的本體,心的本來,心的原始狀態,心的自然狀態,心的初始狀態,心的來自於道的自然狀態,心的屬靈狀態,是無善無惡,是美好的心境、包容公義的思維,是聖靈,是聖潔,是乾淨。如樹,如嬰兒。"心之體"是上帝造的。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二部8:心學的傳播命運
    8:心學的傳播命運.mp308:31來自老牟的讀書圈知行合一王陽明8:心學的傳播命運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說到了在王陽明去世後他的心學思想並未定型,也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所以他去世後,他的弟子王汝中和錢德洪則分成了心學左派和心學右派。錢德洪的右派,強調事上練,最終達到無善無惡的境界,但是左派認為,心的本體就是無善無惡的,我內心已經很強大,就沒必要再到事上去練了。這其實就是,右派強調實幹,另外一個是強調自尊無畏的人生觀,強調個人的價值,解放人們的思想。
  • 王陽明的心學,我們到底懂多少?
    而儒學在孔孟之後,到宋朝,出現了朱熹這樣一位集大成者,即「程朱理學」,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上千年。在儒學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學文化的傳統思想。儒學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內心,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