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西南小鎮威格敦本來與書無緣。
小鎮濱海,有兩個在當地知名的船塢,歷史上擅長農業,偶有貿易。鎮子周邊的牧場上牛羊四散,不到1000個居民在工作與農忙後向來靠火爐、威士忌酒和《蘇格蘭人報》打發漫長的冬季。
上世紀90年代,威格敦的奶油乾酪廠和釀酒廠相繼倒閉,小鎮失去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和就業機會,一蹶不振。直到1998年,蘇格蘭政府要打造一個書鎮,在鄉村促進閱讀產業發展,威格敦中標。究其原因可能一是鎮子風景優美,帶給人「地偏心自遠」的寧靜;二是當時那裡有一個該地區最大的二手書店,人們希望圖書幫助小鎮走出困境。
於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威格敦成了蘇格蘭官方認可的書鎮,想要吸引全球愛書人、藏書人和淘書人。雖然這裡不通火車,從距它最近的城市出發自駕也要兩個多小時,但這個「精神麥加」的遙遠反而吊足了朝聖者們的胃口,增加了他們的興致。
現在,威格敦和歐洲每個書鎮一樣,聚集了二手書店、古玩店、手工藝品店,每年也舉辦自己的文學藝術節。
我來到威格敦,是想看看在電子閱讀浪潮衝擊下仍在堅守的威格敦這樣的書鎮是否還有未來。
「書鎮」的概念源於與威格敦同樣偏僻的威爾斯書鎮黑昂威。我曾拜訪那個有30家舊書店的威爾斯書鎮,聽書鎮創建者理察 · 布斯講述他如何在上世紀70年代想出打造圖書小鎮的點子和它背後「從全世界買回二手書,再把書賣給全世界來的買書人」的經濟邏輯。
威格敦是黑昂威的翻版,但威格敦周邊城市人口較少,發展始終不快,因此,鎮上人說它只能是「黑昂威的窮親戚」,和那個世界知名的書鎮沒法比。到現在,威格敦有不到10家新舊書店,在我來到鎮上的那個陰雨冬日,訪書客不足20人。
威格敦最大二手書店的老闆肖恩 · 拜塞爾說:「大多數二手書店老闆都知道幹這一行很難發大財,但我們寧可作出犧牲,用『苦行』來換取一種有趣味的、每天都不同的生活,並堅持自己對書的熱愛。」
18歲時,拜塞爾第一次路過威格敦的那家二手書店時,他對身旁的朋友說:「這家書店到年底準會倒閉。」13年後,拜塞爾回到已是書鎮的威格敦,並貸款買下了這家當時已發展為全蘇格蘭最大的二手書店。他將自己經營書店的經歷以日記形式寫成兩本暢銷書,讓威格敦在全球愛書人中聲名大噪。書中真實記錄了他從愛書人轉型成為二手書商的歡樂、困頓與堅守,讓人們看到「開一間書店」這個浪漫想法的真實一面。
喬治 · 奧威爾在《書店瑣憶》中說,如果你從未在一間二手書店工作過的話,你會很容易把那裡想像成為天堂:溫文爾雅的年長紳士們久久地徜徉,瀏覽著小牛皮封面的對開本書籍在二手書店……但當你真正在那裡工作時,你卻會失去興趣:「書店到了冬天會非常冷,因為要是裡面太暖的話,窗戶就會因為水汽一片朦朧,而書店就靠櫥窗招攬生意;而且書要比任何其他商品更加容易積塵,每隻綠頭蒼蠅似乎都喜歡選擇書封作為自己的葬身之地……」
更主要的是,在「從男爵到巴士乘務員」的書店顧客中,往往會出現稀奇古怪的奇葩:身上帶著陳年麵包屑的味道的糟老頭子,每天都會上門,有時候一天會來好幾次,向你兜售一文不值的書籍;那些喜歡來書店的、沒有得到精神鑑定的瘋子,因為書店是他們可以逗留很久但不用花錢的為數不多的地方之一……
和奧威爾一樣,拜塞爾每天也要面對各種奇怪的人和事,正是它們讓「田園牧歌」淪為「一地雞毛」:拄著雙拐的虛弱老人卻挑走一本《火爆性愛姿勢大全》;開了幾個小時車去收書,賣家卻因為後悔而漲價惜售;一個信仰「耶和華見證人」教派的店員,總把《聖經》歸到歷史類而把《物種起源》歸到小說類;還有那個聲音憂鬱、總打電話打聽18世紀神學書卻從來都不買的女人。拜塞爾坦言,開書店讓自己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好青年變成了一個「缺乏耐心、偏執、厭惡交際」的好書商。
在歐洲的書鎮,常能看到「紙質書不死!」「打倒Kindle!」這樣的標語,書商們對電子閱讀的仇恨可見一斑。雖然拜塞爾也承認,電子閱讀器可以放大字體、讓視力不佳的老人也能更方便地閱讀他剛剛出版的《書商懺悔錄》,但他對電子閱讀的態度從書店裡那臺著名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就可以看出來。
那間擁有10萬冊書的二手書店入口處,掛著一個5年前被拜塞爾用槍打碎屏幕的電子閱讀器,可憐的機器上坑坑窪窪滿是彈孔。
當大多數實體書店向網絡書店轉型時,拜塞爾卻在一個月前徹底停止了網絡售書。他說通過亞馬遜網站賣書,讓他覺得「是在替別人打工」,這與他開二手書店、掌控自己生活節奏的初衷相反,他「不想讓算法成為自己的老闆」,不想「自己總盯著電腦,總擔心客戶的評分」,更不想讓網站分走本已可憐的銷售收入中的30%。
「通過犧牲自己來反抗,這也是殉道士會做的吧。」拜塞爾再次回到那個比喻。接手書店近20年來,他發現網絡和電子書的出現還產生了一個副作用,顧客始終希望書價低些,再低些,最好比網上書店裡能查到的最低價更低,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和他討價還價。拜塞爾說他很難理解為何人們在超市買東西不還價,到了利潤同樣微薄的二手書店卻總覺得自己被敲了竹槓。
雖然書價降低讓人人能讀得起書,但當人們可以以1便士的價格買到一本書的時候,人們以前對書的敬畏減少了。「你不必為了買一本書省吃儉用了,書更多成了一種商品,而非寶貴的思想載體。」
買下書店十多年來,拜塞爾對書的熱愛與日俱增。他覺得手捧那些文化與科學名著的珍貴初版書——那些率先把偉大的思想介紹給人類的載體——是二手書商專屬的快樂。但開書店帶來的經濟壓力也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始終懸在二手書商們的頭上,他們始終要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為了給舊業續命,拜塞爾不得不創新。他在店裡掛上拉小提琴的骷髏玩具吸引眼球,組織每期隨機給會員寄書的書友會,在社交網絡上不斷創造話題。他感嘆和人打交道比和書打交道要難得多,說自己就像不斷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停不下來。
整個書鎮都在創新,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外桃源,也為了生存下去。威格敦的每個書店、古玩店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家名為「開放」的二手書店通過Airbnb向愛書人出租,讓他們來過上一兩周開書店的夢想。我到訪那天的店主是一對倫敦情侶,他們要給新運來的舊書標價、分類擺放,還要像每一個前任店主那樣在記錄本上寫下自己的營業心得、對後來者的提醒,也要像拜塞爾那樣和各種訪書客打交道,然後為一天只賣出4本書發愁。書店引來各地愛書人的極大興趣,未來三年預約已滿。
一對旅居法國的英國夫婦在讀了拜塞爾的書後,選擇回威格敦定居,並買下一家當地藥店,改裝成古玩店。他們喜歡威格敦不大不小的規模,既能給人一種小社區的溫暖,又能吸引全球遊客到訪。只是威格敦交通不便,讓他們去周邊參加拍賣會進貨有些麻煩。
一個退休律師買下一家二手書店,開始學著和舊書而非卷宗打交道。她利用自己在法律界的人脈和經驗,組織起一個驚悚犯罪小說與真實罪案記錄的閱讀之夜活動,期待吸引讀者來參加。她稱其為自己對主辦「迷你文學藝術節」的嘗試。
拜塞爾在我帶去的《書商懺悔錄》上簽名,並寫下一句話:「願書比人活得更長久。」我也希望書鎮威格敦能活下去。
相關連結:
閱·遠方 (1)丨有時候,閱讀正是無數場旅行的起點
閱·遠方(2)丨烏爾姆,成就笛卡爾美夢的小城
閱·遠方(3)丨消失的斯卡布羅集市
閱·遠方(4)丨杜倫:英格蘭小鎮的詩與生命
閱·遠方(5)丨 帝國的釘
閱·遠方(6)丨黑海邊的康斯坦察:破敗而迷人
閱·遠方(7)丨內塞伯爾:面朝大海的世遺古城
閱·遠方(8)丨尋找電影中的西西里
閱·遠方(9)丨一座公墓,埋葬著這個國家的靈魂
閱·遠方(10)丨我居住的劍橋小鎮
閱·遠方(11)丨喜舊厭新的巴黎
閱·遠方(12)丨在艾倫島遁入隱世清境
閱·遠方(13)丨聖馬利諾:沒有紅綠燈的國度
閱·遠方(14)丨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閱讀
閱·遠方(15)丨你真的是中國人嗎?
閱·遠方(16)丨伏爾塔瓦河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