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中式
君語
+
如果說園林,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風雅,便是一種生活態度。
風雅是春聽鳥聲,夏聽蟬,秋聽蟲聲,冬聽雪,是掃石月盈帚,濾泉花滿篩的心境。風雅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是不以奢為尚,只因趣移情的自在。
風雅是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是帶雨種竹,無事鋤花的生活。風雅是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卻足以攝夢召魂。
自古以來,前賢皆以崇文為風雅。謂曰:『士君子讀書出身,雖位至卿相,當存一分秀才氣,方是名士。今人幾席間往往寶玩充斥,黃白燦陳,若非賈豎,則一富家翁耳』。可見,君子當存三分書卷氣,不然即使家中青錢白璧、珍玩無數也不過是一暴發戶爾。
風雅這個美好而豐富的詞彙源自《詩經》,在古人的解釋中,風雅多指向個人的修養與情操,它必然是在案牘勞形之外,又有一點可以探究的雅人深致。這份情志,和貧富貴賤的干係不大,更在於心靈的歸屬,心有所住,便能從庸碌甚至混亂的生活中脫身。
風雅,對古人而言,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態度。好讀書乃是風雅之基礎。讀書則有文氣,有文氣則有文心。中國文人最擅以讀書來滋養性靈,愉悅自己。人言:『醫俗病莫如書,贈酒狂莫如月。』。法書名畫,古人手跡所存,皆是古人精神所寄,多讀之,受用無窮。
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己也在刻意追求一種風雅的生活,希望自己和眾人不同,不世俗,不瑣屑。後來才懂得,真正的風雅,不但不是遠離生活的瑣屑,反而是扎到生活中去的。風雅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一種不將就的生活態度,一種慢下來感知美好事物的細膩情懷。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科技發達、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我們過得是要比古人好多了,但丟失的東西也很多。比如,對細微之物的洞察力,對自然之美和日常之美的感知力,如今,我們當然不可能按照前人的方式生活,因為時代環境有極大不同。
但我們依舊可以在當下的生活中,去感知、去體會風雅之精神,重新給生活注入富有質感的細節。以素為絢,得溫潤與靜觀,小築四目見古湛;以真為本,得平淡與明道,鬥室隨處滿幽曠。
部分圖源文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