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慧眼識人」到「數據識人」,傳統A&R會消亡嗎?

2020-12-26 音樂先聲

作者 | Livia 編輯 | 範志輝

上周,索尼音樂宣布與音樂科技企業家Rob Ronaldson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旨在運用後者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技術為A&R團隊提供更多層次的洞察力,以便尋找培養新的音樂人。

藉此合作,Rob Ronaldson與英國索尼音樂娛樂公司共同創建了新唱片公司Robots + Humans,同時還與詞曲版權管理公司Sony/ATV建立了創意合作關係。"我從沒想過我對數據的熱愛可以應用於音樂界尋找新人才的過程," Ronaldson 說,"希望我們的技術可以幫助Robots + Humans在幾年內發展成令人興奮的、創新的、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這是索尼音樂繼去年收購Rob Ronaldson的初創公司RE Labs之後與其再一次的密切合作,而更值得關注的是,數據技術的大舉進入正深刻驅動著傳統A&R行業的變革。

音樂巨頭與科技新貴的攜手

據了解,Robots + Humans成立後,首要任務就是作為歌手、作曲家Powfu位於英國的大本營支持其活動。這位音樂人的熱單《Death Bed》(ft. Beabadoobee)發布僅四個月內就收穫了超過10億的全球流媒體播放量。除了Powfu,廠牌也將進一步幫助說唱歌手StaySolidRocky《Party Girl》的製作人Nashi開展更多活動。截至目前,該曲播放量也即將破10億。

這不是Ronaldson與索尼音樂第一次碰撞出火花。早前,在兩位音樂人籤署索尼音樂所屬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時,這位科技新貴就幫助過他們拓展美國市場。除此之外,Ronaldson與索尼音樂旗下包括Ministry of Sound、Black Butter、美國廣播唱片公司等在內的多家廠牌都有過合作。

自2016年創建RE Labs以來,Ronaldson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開發一種算法,通過監測病毒式內容的流行程度及大眾反應來幫助唱片公司鑑定、評估新藝人。短短幾年內,RE Labs幫助行業發掘了Regard、Young T & Bugsey、Sam Fischer、Koffee等多位藝人。由他們創作出的音樂狂攬全球約70億流媒體播放量,其中包含六首英國鉑金銷量單曲,Koffee甚至於今年斬獲格萊美最佳雷鬼專輯獎。

索尼音樂娛樂公司全球數字業務和美國銷售總裁Dennis Kooker將Ronaldson形容為一位"富有前瞻性的人才挖掘人員",希望能夠通過他所掌握的數據技術來尋找出色的藝術才能。索尼音樂英國和愛爾蘭董事長兼執行長Jason Iley則表示:"發掘(藝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真正與眾不同的。"

回顧Ronaldson與索尼音樂的合作經歷,他指出Ronaldson在合作初就迅速就建立起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跨流派音樂資料庫,"Robots + Humans會為我們提供更多使用尖端技術開發新藝術家的空間,我很期待未來會發生什麼。"

從"慧眼識人"到"數據識人",A&R全面進入2.0時代

其實,由數據驅動A&R在行業內已經流行了相當一段時間。早前,就有大型唱片公司開始轉變思維方式,專注於數據分析的優勢。

2014年,華納音樂集團與Shazam達成合作,試圖利用後者所掌握的數據幫助公司鑑別新籤約的音樂人,同時協助創建定製化的宣傳營銷活動。2018年3月,華納又收購了專門研究算法的A&R創業公司Sodatone。同年,Apple以近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初創公司Asaii,致力於為廠牌及經紀人建立音樂分析引擎。事實上,近幾年來,數據對A&R的作用日漸受到重視,業內一直在進行著對音樂數據分析技術資源的爭奪大戰。

A&R最早始於20世紀中葉。隨著留聲機的迅速商業化,唱片藝術家誕生了,A&R就是為他們打開星路、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的幕後推手。最初,A&R的任務是為歌曲或詞曲作者匹配合適的歌手,隨著60年代至70年代搖滾樂的成熟,A&R逐漸發展至從挖掘到製作、從創作方向到職業生涯等藝術家發展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A&R不僅是星探,他們是藝術家的商業頭腦,更是建立在藝術家瘋狂的創作衝動與唱片公司嚴格預算之間的橋梁。

在傳統唱片業中,A&R角色的關鍵詞大體可以被歸結為"直覺"、"膽量"和"經驗"。然而,自網際網路問世以來,星探走進倫敦南部的酒吧找到Ed Sheeran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這份工作轉為側重"分析",要求A&R對音樂市場環境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英國大西洋唱片公司A&R副總裁Paul Samuels表示,想要研究"酷孩子會聽"的作品十分困難,"我與Craig Kallman (大西洋唱片公司執行長)會去獨立唱片店看人們在聽什麼。我通常會在周六去倫敦的Rough Trade Records,但現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白忙活。什麼也沒有。"

而科技加持下的A&R工作就是讓產業逐漸不再需要這個"白忙活"的過程。如今,通過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建立預測模型,A&R可以提前判斷自己對人才的認知是否合理,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太過"冒險"。

與此同時,主流唱片公司對A&R的需求也開始向技術性方向靠攏,這點從環球音樂唱片旗下Motown廠牌對A&R職位的招聘啟事能得到驗證:他們希望找到對SQL有所涉獵、懂得Python或R語言的人,最好具備統計學背景以及創建預測模型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沒有提及到任何有關於一名出色的A&R原本應當具備的所謂"直覺",即對藝人才能、品牌價值等方面的評估能力。

從街頭的偶遇到坐在辦公室裡讀報表,從"慧眼識人"到"數據識人",A&R全面進入2.0時代。

數據能夠主導A&R的未來嗎?

目前看來,數據加持音樂新人及作品的發掘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畢竟,數字流媒體時代的爆發早已使音樂創作和發行比以往任何時刻都要更加容易。Spotify表示,每天有約40000首作品被上傳至流媒體平臺,平均每分鐘超過27首。面對如此海量的內容庫存,想要從中掘金無異於大海撈針。如果按照過往傳統A&R的行事方式,"探星"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

根據IFPI 的2019年《全球音樂報告》,唱片公司每年都會將其全球收入的三分之一(約58億美元)投資於A&R和營銷。面對如此高昂的投入,毫無疑問,能夠幫助自己做選擇的數據技術成了當仁不讓的"救星"。由此,唱片公司可以節省大量在尋找藝人及後期運作宣發等方面的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收入損失,同時也能夠使音樂人籤約流程及後續一系列合作都變得更加高效。

不僅如此,數據分析還可以幫助唱片公司和流媒體音樂平臺對市場模式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強化對垂直市場消費者的學習和理解。隨著這種理解越來越透徹,音樂行業會變得更加"受眾或用戶友好",由此得以改善產業生態。

然而,被數據選中的藝術家就一定高質量嗎?其實不然,數據也有可能會"認錯人"。從應用數據篩選人才的機制來說,它們青睞的藝術家可能只是佔據了播放列表裡一個非常幸運的位置,或者是戳中了公眾的某個點,從而得以在TikTok等短視頻平臺上實現病毒式傳播。

這種分析很大程度上只取決於受眾,除此之外,無法提供任何與藝術性相關的指導意見。因此,數據是有可能導致唱片公司錯過真正有天賦的藝術家的——很多人在職業生涯初期並沒有受到很多關注,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潛力。他們的創作可能與其他音樂人完全不同,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隨波逐流的藝術家極有可能會創造出潮流獲得成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包含很多元素,決定其能否成功的變量也有很多。就理論而言,機器學習技術確實擁有評估一首歌曲是否可以成功的能力:Music Xray這類工具可以分析歌曲結構並提供改進建議,Hit Song Deconstructed之類的平臺則可以提供有關歌曲創作本身的詳細信息等。

然而,計算很難解碼歌詞及個人表達向的內容,比如創作中所包含的比喻語言,又或者是藝術家的音色、舞台風格、個人魅力等個性化特徵。長久來看,對數據分析技術的過度依賴甚至濫用可能會限制音樂創作,建立在數據上的推斷也許並不利於拓寬音樂人的創造力和可能性,甚至反而會導致音樂作品的大面積同質化。

數據驅動A&R的另一個難點,在於面對各大平臺及廠牌巨頭紛紛重金加碼該領域的情況,如何確保自己的數據技術仍能真正產生競爭優勢。Sodatone聯合創始人Jerry Zhang曾表示,主流唱片公司"正在從百萬人中尋找十位在不同平臺上都表現異常出色的藝術家"。試想一下,當這些音樂人出現在公眾視野裡,也就意味著所有可以訪問其主頁的唱片公司和平臺都能夠觀察到相對明確的成功信號。當所有人通過數據都觀測到相同的信號,由此展開的演算和預判還如何能搶佔到更多先機,同樣值得推敲。

也就是說,想要識別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僅需要對市場受眾的監測觀察,更需要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對行業的敏銳思考,而這些恰巧是數據和智能無法複製的技能。Island廠牌A&R副總監Alyssa Castiglia曾對人們認為網際網路標誌著傳統A&R的消亡表達不滿:"這是一個多層面的角色,我不認為大家對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大數據應用重新定義了A&R,但憑藉"直覺"和"經驗"為行業輸送新血液的人才不會消失。儘管數據技術並無法直接指出誰是下一個明日之星,但起碼能夠幫助決策者們將有限的時間精力集中在最有希望的方向。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傳統A&R如何應對數據技術的衝擊?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周發布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擇優挑選2位讀者,各送出先聲精選的好物一份。獲獎名單將在每周日的「先聲周報」欄目中公布,請保持關注。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熟記老祖宗的這3句識人術箴言,擦亮眼睛,慧眼識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祖宗總結的這三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經久不衰!識人術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學術,由來已久,是古人在悟透人心、總結人們言行規律而匯聚成的智慧結晶。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所以我們若能知己知彼,則可百戰百勝。對於帝王來說,會識人術,則可以發現人才、重要人才,正所謂:「得君子者昌,得小人者亡」。
  • 慧眼識英雄
    慧眼識英雄顧呈波著名的詩人顧城曾寫過這樣一句詩
  • 福三元素:慧眼識人有訣竅,知命升運有方法
    嘴唇尖細,有鷹嘴之相的人,不能交。看一個人,除整體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長得正,眼神是否安定。眼睛要黑白分明,要有神;兩目無神,黑白不分,眼白赤黃或者目露四白的人身體或者心理多少存在一些問題;而良善、聰慧的人,眼神安詳沉穩、敏銳犀利、清明沉穩、鋒芒外露;奸邪、投機的人,眼神閃爍不定、遊移不定、似睡非睡、惶惶不安。
  • 看臉的時代,推薦你看這本教你如何識人鑑人的書
    當今時代,我們走出家門,無論是學習、工作、旅行、交易、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都無法避免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我們不懂識人鑑人,甚至不帶眼識人,遇到別有用心接近我們的人,很多時候會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不管在什麼時候,慎交友,防人之心不可無,都應該成為我們結交朋友前要重視的地方。晚清名臣曾國藩就寫了這樣一本識人鑑人的書,名為《冰鑑》。近代很多名人,像毛澤東、蔣介石,梁啓超、南懷瑾,都把曾國藩的作品看得很重,甚至潛心研究,學為己用。
  • 遇到一個慧眼識英雄的老闆有多重要
    Uli 也不兜圈子了,大家都說「普通老闆會管人,聰明老闆會識人。」,尤其是初步人職場的新人們,遇到一個慧眼識英雄的老闆有多重要?對此,我想 Kiko Kostadinov 對此就相當有話事權了。你沒猜錯,就是那個和 ASICS 搗鼓了好幾款爆款聯名鞋的兄臺。
  • 慧眼識人,光線傳媒真會選人才!最近風頭正勁的演員都是他家
    說到經紀公司,大家也許會想到樂華,哇唧唧哇,壹心娛樂等,但今天要介紹的經紀公司就是光線傳媒。最後一句話說,就是光線公司真會選人,選到了這些不錯的新人演員。
  • 肖戰、王一博火了,要感激這位90後小姑娘慧眼識珠
    肖戰、王一博憑藉一部爆款網劇《陳情令》從十八線直接上升至頂流藝人,成為2019年最火的男藝人,如今時隔一年兩人流量始終居高不下,依然是娛樂圈的雙頂流,他們第一要感激的就是這位90後小姑娘慧眼識珠,沒有她就沒有如今的頂流小生肖戰和王一博,她究竟是怎樣一個神秘的人物呢?
  • 識人識己 成己達人
    識人識己 成己達人是否思考自人生 幾多迷茫幾多醒每人都有自心苦 所有根源是否清皆因遇事心不明皆因觀點不夠正皆因自私胸量小 皆因黑白顛倒中皆因一切看向外 皆因不懂內反省所有內心糾結苦 觀己觀心自會懂唯有如此漸看清 自己靈魂自品行所有文化自身演 言行意中見習性
  • 「先婚後愛」的4部古裝劇,你若一部沒錯過,那真是慧眼識珠
    「先婚後愛」的4部古裝劇,你若一部沒錯過,那真是慧眼識珠 第1部:《芸汐傳》 在這部劇中,鞠婧禕飾演的太醫之女「韓芸汐」,跟秦王龍非夜之間,產生一段錯綜複雜的愛戀的故事,兩人在劇中「先婚後愛」,從一對互不信任的冤家,最終成為了親密的情侶
  • 識人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在這四處
    這世上人心莫測,感情更是真假難辨,一個人是好是壞,憑單次的耳聽眼見都不一定為實,要用心去分辨,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由此可見慧眼識人是件多麼重要的技能。 熱情者有可能是笑裡藏刀,讚揚背後也可能是口蜜腹劍,若輕信了善於偽裝的人,不僅會壞了手中的事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時間看人,落難懂人」其實識人之術並非高深莫測,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觀此4處便能識人,總結下來就是:言行舉止。
  • 鬼谷子識人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鬼谷子識人術:看人一看一個準,記住兩句話!會識人,就等於比別人多了一雙看透人心的眼睛,才能更好地辦成事。
  • 智能慧眼識圖 查獲48噸洋垃圾
    原標題:智能慧眼識圖 查獲48噸洋垃圾本報訊(記者馬明 通訊員韓寧)日前,天津海關所屬新港海關緝私部門查獲天津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偽報品名走私固體廢物案,共計查獲48噸涉案貨物——廢塑料,經有關部門檢測鑑定,為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
  • 曾國藩獨創識人術:有無主見,看腳跟,快看看自己的腳跟長啥樣?
    但如果世人能夠客觀評價的話,還是能夠了解到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的一些貢獻,哪怕只是一點點。畢竟人無完人嘛,那麼大的官兒,誰還沒有個令人佩服和敬仰的地方。比如說曾被後人評價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既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天賦異稟,甚至還被人說成愚鈍。
  • 眼睛識人術,六種常見眼形識人法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經過眼睛能窺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大家在生活中可能經常有聽說過賊眉鼠眼,獐頭鼠目這樣的成語,想必只要聽到這兩個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人估計不是什麼好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賊眉鼠眼,獐頭鼠目,都是屬於貶義詞,也是面相學中通過眉毛眼睛形狀,以及眼神去判斷一個人猶如老鼠一樣,狡猾,喜歡偷偷摸摸,缺少正大光明,也是小人之眼,所以相學常常被用於識人,當然通過眼睛去識人的方法有非常多,今日鎮江算命很準的大師給大家推薦的就是眼睛識人術,六種常見眼形識人法。
  • 曹彥濤向鵬匡勵殺進國家隊,張繼科慧眼識人送套膠
    在剛過去的全運會,浙江隊體育局副局長、前乒壇名將呂林,慧眼識才特批向鵬代表浙江省出賽。向鵬先是戰勝了國家隊於子洋,令人眼前一亮;之後與張繼科一戰,2比3雖敗猶榮。張繼科很喜歡這個虎頭虎腦的小隊員,賽後指點他要加強正手、加強步伐移動;張繼科還送了5張套膠給向鵬,作為鼓勵。大哥哥對小弟弟,傳經送寶好有愛呀。
  • 星座所說的性格可信嗎? 星座識人靠譜嗎?
    星座所說的性格可信嗎? 星座識人靠譜嗎?時間:2016-09-14 10:11   來源:大五人格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星座所說的性格可信嗎? 星座識人靠譜嗎? 先來做個測試 小五:只要你在心中默念出你的生日,我就能推斷出你的性格,信不信! 各位看官:騙我的嘛!怎麼頓時感覺文章風向不對。
  • 曾國藩識人術:如果你不懂識人,牢記這4句話,一看一個準
    曾國藩有云:凡成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凡成大事者,先要識人和識事,並以才幹輔助,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漢高祖劉邦,安邦治國不如蕭何,出謀劃策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他卻懂得識人,併網羅天下將才唯他所用,最後成就一番霸業。
  • 有多少人,敗給了識人不清?
    現實中,有多少人敗給了識人不清?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愛情裡、友情裡、職場裡、人生裡,你都得會識人,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學會識人術,善於識人 有人說:「人生中吃的虧,多一半是因為自己識人不清,還有一半是為人所害!」
  • 冰鑑 | 識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用人者希望物色到最優秀的人才,而無數人又迫切渴望著成功。《冰鑑》恰好為雙方提供了可資借鑑的信息。曾國藩的《冰鑑》就是一本教人識人的書,《冰鑑》總共分為七章:神古鑑、剛柔鑑、容貌鑑、情態鑑、鬚眉鑑、聲音鑑、氣色鑑,就是從一個人的氣質,眼神,表情,為人處世,言辭語言,行為動作,性格來闡述識人用人之道。
  • 王陽明識人術告誡: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人活一世如果一直沒有什麼成就,一直生活的碌碌無為,既沒有家財也沒有一時的權勢,可能也會讓人感覺很悲哀,但同樣是活一世的人,為什麼別人就可以做到混得風生水起呢,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其實,王陽明早在幾千年前,就對此已經總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