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白居易《長恨歌》
「後宮佳麗三千」是皇帝的感情生活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古代時期的皇帝,後宮有很多嬪妃和宮女。早在西漢時期,宮女的人數就已經達到千人,明朝時期,宮女則有9000多人,可見在皇帝的後宮當中,宮女的數量非常多。不過皇帝卻並不需要這樣一群龐大的宮女隊伍來服侍,反而起用宦官,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時期,古代皇帝的後宮中的宮女確實眾多,但是所有的宮女不可能都來伺候皇帝。此外,早在一些古書中,確實有宮女伺候皇帝的記錄,一些皇帝會用各種殘忍手段來對待宮女,以至於曾有10多名宮女,差點聯合殺死嘉靖皇帝朱厚熜,但這些宮女並未成功,因此皆被臨時處死,這件事兒史稱「壬寅宮變」,這也說明古代宮女確實曾經伺候過皇帝。
除此之外,還有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不久,便臨幸了一名16歲的宮女,之後這名宮女懷孕,本應該被賜予名分,可是這名宮女所生,是皇帝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皇帝的長子。同時,古人又是十分注重尊卑等級,因此,如若皇帝與宮女有了長子,便有失體統,朱翊鈞極力否認與這名宮女的關係。
朱翊鈞儘管矢口否認,但是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的純正,古皇帝的衣食起居都會有專人記載,因此皇帝和誰在一起,見過誰都會被抄送。與此同時,擔心皇帝會篡改記錄,因此就連他們本人都不能隨便觀看。儘管朱翊鈞矢口否認與宮女之間的關係,但只要拿出他的起居薄,加之孩子出生的月份,就能夠推測出孩子是否為皇子。
這名宮女順利地產下一位皇子,但為了不讓長子繼承皇位,朱翊鈞曾經三十年不上朝,這便是著名的「國本之爭」,不過在太后和大臣的壓力之下,最終皇帝依舊敗下陣,這位宮女的兒子也成為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由此可見,皇帝身邊確實有宮女伺候。
種種事例證明,宮女也曾伺候過皇帝,但為何後來皇帝卻改用宦官伺候。其實這與皇帝本身有關。如果皇帝一味貪圖女色,享受後宮的樂趣,就會影響處理政務,甚至天下大亂,因此為了國家地安定,就改用宦官來伺候皇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皇帝的尊貴血統。朱翊鈞一事是鬧劇,為了歷史不再重演,後代皇帝的起居就改用了宦官。
與此同時,很多事情是宮女做不了的,宦官卻手到擒來。宦官雖然身體殘疾,但依舊有男性的體力。宦官在宮廷之中,更有官職。在明清時代,宦官最高可達到四品。在晚唐的時候,張居翰就是一位四品宦官,深受皇帝的喜愛,之後,張居翰又被李克看中,成為監軍。李克的兒子還將張居翰提拔為掌握兵權的樞密使。當年張居翰更是為了挽救無辜性命,而私自更改詔書。
由此可見,宦官雖然在宮中幹雜活,但深得皇上地信任,很多宦官甚至監管皇帝的玉璽。如此一來,宦官既能夠幫助皇帝處理內政,還能夠在朝中制約內閣。
歷史上曾有很多大臣奪權,為了防止歷史重演,明朝後期採用宦官來分權,能分走大臣手中的權力,又能起到制衡的作用,以穩固皇帝的政權。此外宦官無後,也只能貪戀一時的權利,對皇帝沒有威脅,更沒有篡取皇位的理由。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宴,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不過,皇帝也要對宦官有足夠的掌控力,否則也會使自己受到威脅。歷史上著名的宦官趙高,曾經權傾朝野,甚至指鹿為馬,在當朝勢力很大。由此可見,宦官即便對皇帝沒有太大威脅,但一些野心大的宦官,也會覬覦皇帝的寶座,因此皇帝要把握好宦官和大臣之間的關係。
種種事例說明,古代宮女確實曾伺候過皇帝,但由於宮女會使皇帝沉迷美色,導致禍患發生,所以皇帝便不再用宮女伺候。而在起用宦官時,皇帝也要制衡其手中的權力。
參考資料:
白居易《長恨歌》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