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天時數九第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日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從清晨到夜晚,從冬至歌會、民俗舞臺演出到中外藝術家共同賞京劇、聽古琴,再到原創群眾文藝節目的匯演,多個冬至主題文化活動相繼舉辦,傳統與時尚並重,滿足人們的不同文化需求。
北京民俗博物館後罩樓舞臺21日一整天都異常熱鬧。10時,2020年文化朝陽四季歌會之冬至頌火熱開演。頌黨心曲、民族歡歌、感恩祖國、冬至頌四大篇章共21首觀眾耳熟能詳的名曲接連唱響,其中民族歡歌篇章裡,納西族歌曲《淨土》、瑤族歌曲《織花帶》、蒙古族歌曲《鴻雁》、彝族歌曲《情深意長》等風格多樣,尤其具有感染力。
《二十四節氣》大型系列民俗文化演出在同一方舞臺上亮相。《冬天祭天儀式》再現了古代冬至日祭天的隆重儀式。中國古人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故歷朝歷代祀天大禮的日子便在冬至。在北京,皇家於冬至日去天壇祭天更是無比隆重。直到今天,天壇負載的文化中,冬至文化仍然是其重要內容。由於冬至是數九第一天,頗具童趣的兒童歌曲《九九歌》在這個時候就顯得非常應景。二十四節氣文化演出不僅關注北京的習俗,也兼顧我國其他地方習俗。南方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就被演員們搬上了舞臺。
下午,網紅文化產業園區E9,迎來了京劇、古琴、繪畫領域的眾多中外藝術家,共同參與「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體驗活動。古琴名家王鵬的《平沙落雁》、北京幽蘭劇團的《貴妃醉酒》,以及中央美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中心邀請眾多藝術家創作的書法、繪畫、雕塑、陶瓷、影像、平面設計、首飾和時裝設計作品均在現場展出,呈現出多維視角下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傳承。
入夜,北京喜劇院內又傳來舞樂聲。東城區的冬至暖心慰問活動,採取群眾創作、群眾演、群眾看的群文文化節目匯演形式,將全年區內文藝愛好者創作的節目匯聚在專業大舞臺上。建國門街道居民帶來的舞蹈《心聲》在藏族舞蹈動律基礎上運用了現代舞元素,別具新意。天壇街道原創的京味演唱《百姓有奔頭》唱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前門街道京韻前門藝術團的舞蹈《不放棄》向疫情期間戰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