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
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
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
孔子去時,原壤幹坐在家裡等孔子,以「葛優癱」的姿勢躺在家裡,一動不動。
孔子見狀,心裡有些疑惑,問道:你母親的棺槨呢?
原壤指了指旁邊,孔子才發現那塊髒得不像樣的一塊箱子竟然就是棺槨,孔子覺得這樣非常不妥,親自動手帶著弟子幫原壤清洗棺槨。起初原壤只是在一旁觀望,過了一會兒,原壤突然站了起來,拍著棺槨說:好久沒有唱一首悲傷的歌了!
於是扯著破鑼嗓子開始唱:狸貓的腦袋上有花斑,而我牽著你的手好柔軟……(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這時,孔子聽得很不舒服,心中感嘆這個老友竟然如此墮落,孔子裝作沒聽見,不跟他一般見識,走開了。
弟子問道:老師,這樣的人,您應該和他絕交啊?
孔子說:算了……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
以上這是《禮記》中的說法,而《論語》中孔子對原壤的表現卻是另外一種反應。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
這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出處!
孔子見到舊友依舊吊兒郎當,非常生氣,就開口罵他:「年輕的時候,你狂得自己不知道姓什麼,長大了又沒什麼真本事,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還氣得用拐杖打他小腿。
孔子成名之後,他的每一句話都被奉為經典,「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也是。所以有許多人會把這句話理解為,老年人活著有什麼意思?但其實孔子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但這句話需要用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才對。
孔子用這句話的時候,是看見一位朋友太不像話了,於是教訓他說:「你天天不幹正事,自己不學習,還天天說學習好的都是裝X,你其他方面有特長也行啊,什麼都沒有。一天到晚吃了睡,睡了吃,醒了也光知道玩,活著有什麼意思?」
所以啊,很多話都得聯繫上下文理解,單單理解一句話很容易誤解別人!
當然,古代論及罵人孔夫子還是太儒雅了,三國時的諸葛亮發出一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