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匹克閃現2.0、安踏KT6、馭帥14等一系列國產品牌的流量明星鞋款上市,引起極高的討論度。閃現2在延續前一代優良的實戰性能外,繼續優化著中底科技,新科技 P-SOON讓人眼前一亮,中底大碳板屬實良心;KT6性能依舊不俗,作為一雙籤名鞋較上一代卻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顏值見仁見智,大部分人應該還是能接受這種行雲流水的中國風設計;馭帥14則打破了李寧馭帥系列「買單不買雙」的魔咒,偏圓潤的鞋型剛出的時候讓人覺得顏值不如13的凌厲,但上腳後的實戰感受讓人大呼「真香」!
閃現2.0
馭帥14
KT6
在巨大的市場聲音包圍下,國產品牌其他鞋款的曝光度降低了不少,但有些鞋款實在是不容錯過,下面就來一飽眼福!
李寧閃擊7
閃擊7在一個月前諜照流出後終於在最近上架市售了,發售時間不長,所以配色也不多。上一代閃擊6的驚豔,很多人就覺得7顏值一般般,確實前一代起點抬得太高了,是目前閃擊系列的顏值巔峰,在大眾消費環境中,閃擊7的處境和AJ35有些類似。
閃擊6
閃擊7
說實話,拋開它身上閃擊系列的標籤,不和6代對比的話,這雙閃擊7的顏值個人覺得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低幫流暢的鞋身一眼看過去有點科比的韻味了,上腳效果肯定是不賴的,其實相比於6代圓潤的鞋身,我個人更偏愛閃擊7這種凌厲的鞋型。閃擊7鞋頭處的李寧大logo,不知道各位感覺如何,反正我是特別喜歡,李寧的logo橫放在鞋子前面真的比豎放在鞋側好看太多,之前入手空襲2就是看上了它的鞋型和鞋頭的大logo,閃擊7鞋側也有logo,鞋身內外兩側各佔一部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李寧logo。
閃擊7內側
內側SPEED7表明鞋子身份
說完顏值再來說說性能,閃擊7代作為李寧團隊後衛鞋的扛把子,重心和我們肉眼所見的一樣低,祖傳的貼地感,啟動迅速。閃擊6使用的是LightFoam和李寧雲的組合,閃擊7則是LightFoam與Bounse+的搭配使用。
看上去好像是有所升級,但變化其實不是特別大,後衛鞋腳感上的這點細微差異也不用特別在意,只要不是硬得跟板磚一樣就行,稍微有點緩震就行了,畢竟太軟了反而啟動拖沓。
閃擊7鞋底
鞋底是7字型的紋路,抓地很不錯,但是這種水晶底耐磨應該一般,鞋底有北鬥七星的圖案,和閃擊7細節呼應。織物材料與熱熔材質的結合,包裹性應該不錯。從圖片中可以看到球鞋腳踝位置有一個明顯填充結構,相信閃擊7的穿著舒適度會有驚喜。降低了球鞋整體重心的同時也將側向的TPU支撐結構取消,改成了一個側向大底上翻的結構,上翻的水晶材質裡有個若隱若現的7,又是一處小細節~
發售價799,現在二級市場穩定在400左右,折扣季300+可衝~
匹克閃電2020
閃電2020
這雙鞋是在zettaranc Z哥的視頻裡看到的,今年被低估的一雙實戰好鞋,匹克閃電2020,這是一雙從發布就註定要入選年度最佳實戰鞋榜單的鞋款。中底採用了雙緩震科技配置,P-MOTIVE魔彈態極,魔彈出色的回彈性能夠有更好的前掌回饋與實戰場地感,態極提供卓越的落地緩衝,此番雙劍合併,實戰性能更上一層樓。
帕克7
還是先看顏值,濃鬱的匹克風格、傳統保守.不細說的話,把帕克、喬治希爾、巴蒂爾系列和這雙閃電2020放一起,真的就很容易混淆。匹克的球鞋科技近年來發展地風頭無二,各種新科技不僅層出不窮、還贏得了市場良好的反響--「球鞋界的小米」、「鞋圈黑科技」 BUT 球鞋設計師的水平明顯沒跟上科技研發部進步的水平,近年來的球鞋外觀還和十年前的風格如出一轍,鞋型設計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說好聽點是實在,說不好聽點就是抓不住消費者的胃口---現在大部分的球鞋消費者比起性能其實更看重球鞋外觀。當然,匹克的設計也有進步,但和他的那幾個競爭對手比起來,實在不夠打。
閃電2020拆解圖
回歸到性能,大底採用了前後掌分離的設計,厚實的大底結合中底紮實的TPU抗扭結構搭載,球鞋第一眼的感覺就是非常穩定。說到匹克的科技,所有人肯定第一反應是態極,但在態極之前其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的,其實是搭載全掌p-motive的霍華德3,一雙中鋒鞋有著後衛般的腳感。在態極之前,無數人想看到阿迪將BOOST和BOUNCE雙B結合在一起,但在這雙鞋上,態極和魔彈雙劍合璧,腳感可能不比雙B結合遜色。
閃電2020鞋底
中底前後分別不同密度發泡,而不是挖洞填充材料。中底連接前後的巨大TPU抗扭塑料片,強度足、一點都掰不動,融合了一個logo凸顯身份。
鞋身從前往後看,前半部分質感摸起來像是稍微加厚的編織材質,保證前掌良好的包裹性與支撐性;後半部分採用多層人造革熱熔(網面漆皮),讓整體的支撐得到不錯的強度;後跟港寶填充飽滿充實,整體上腳感受頂尖。
OK,今天推薦的幾雙球鞋小夥伴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