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與北鬥等導航系統具備車速計算能力,精準程度非常非常的高,不過其計算車速的原理非常簡單。
以GPS系統為例,在運行中總會通過大於等於四個衛星進行定位,指GPS接收器與天饋系統至少要具備同時接收四個衛星數據的能力;其中三個衛星發生的信號用來進行位置定位,可理解為通過經緯度定位移動的狀態(距離),另一個衛星的發射信號用以綜合其他三顆衛星的數據進行研判計算。通過車輛移動度數的變化可綜合計算出行駛距離,這是通過坐標值計算得出的第一組數據;在得出裡程數據後則可以綜合車輛移動過這一段距離的時間算出時速。
以上為GPS或北鬥等導航系統計算車速的原理,簡而言之依靠的是車載收發系統與太空中的衛星不斷交互信息,通過距離差與時間差計算得出時速。理論上這種計算方式會非常精準,不過因為都卜勒效應還是會造成細微的誤差,標準可以控制在0.5km/h以內。然而很多車輛用GPS測試得出的速度,與儀錶盤顯示的車速卻有個位數甚至兩位數的差距;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導航系統的誤差,而在於車輛存在簡配行為或使用了「歡樂表」。
1:汽車時速差為簡配導致
汽車計算時速的原理有多種,有些依據傳動軸轉速計算,但大多車輛依靠的還是以輪速計算。輪速的計算方式指以單位時間內車輪轉動的圈數,綜合輪胎周長計算行駛出的距離得出時速。這種計算原理同樣很簡單但容易出現誤差,因為一臺汽車的電腦大多只會按照最高配標準的車輛參數設計計算程序;比如某車的高配款裝備的是205/55R17的輪胎,計算裡程與時速均按照這一標準。
核心問題-大部分車輛均存在高低配汽車使用不同規格的輪胎,比如同款車的低配只用185/60R16,輪胎的周長出現了變化則車輪以同樣的轉速行駛,其駛過的距離會與錄入程序數據出現偏差,計算得出的總裡程數與時速自然也會有偏差。這就是很多汽車實際車速與GPS測試會有較大差異的原因,當然部分改裝車也會有這一問題。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總裡程數的差異,如果實際行駛距離比表顯裡程短,那麼車輛實際進行保養的裡程也就提前了;一臺車這麼操作的裡程差值看似很小,但一千萬臺車都有這一問題會為車企創造多大的價值呢?
2:電動汽車與摩託車為「歡樂表」
新國標電動車將時速限制為25km/h以下,這一規定引起了很多用戶的不滿,認為速度太低會影響通勤銷量;原先使用的電摩或電動自行車能輕鬆達到30~50km的時速,差距實在太大了。然而以GPS測試過很多電動自行車,這些車的表顯時速在35km左右時實際普遍低於30;電摩的差距則更大,某些可超40km/h車輛實際也不足30。
這種儀錶盤就是「歡樂表」,作用是以錯誤且誇張的速度顯示,讓用戶認為很快其實還挺安全,但卻造成了用戶對速度完全沒有概念。類似的情況在摩託車上也有出現,只是程度要比電動車小一些。以上內容為不同類型機動車出現GPS測速也時速差的原因,在車輛數據不見得可信的前提下,導航系統測算的速度更具參考價值,判斷車輛是否超速應以此為標準。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易車號作者提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