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幸運的我在世界依然懵懂不知噩夢來臨時,踏上了自己嚮往已久的北歐土地。那裡的生態、生活,都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連幾個小時的時差似乎也在我身上毫無反應,真是一趟愉快的旅程。所以看到這本書時,我不免有點興趣:《維京時代與英格蘭》,因為維京人經常被等同於北歐四國之一丹麥人的稱呼。
所謂「維京時代「,就是8-11世紀斯堪地那維亞人向歐洲其他地區的遷移。而許多中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維京人對於英格蘭的徵服與其他種族人不同,他們頻繁突襲這片土地,不是為了佔有它,而是為了掠奪和毀滅。
維京人真的那麼可怕嗎?本書的作者埃利諾.帕克通過對英語、法語、古諾爾斯語等資料的細緻解讀,展示了英格蘭統治者是如何讓「維京人入侵英格蘭「一事,以傳說的形式流傳下去的。
這麼「兇猛「的維京人,究竟是什麼人?
維京人「Viking」一詞,來源於古挪威語中的「víking」。它的含義包括襲擊、探索、海盜,用來描述公元750年到1050年之間的斯堪地那維亞海員。後來指所有英語概念中來自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掠奪者和定居者。
但其實維京人並非完全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他們也並非如人們印象中等同於高大兇猛的「維京海盜「。維京人中間有海盜,但也有商人、農民、航海家。他們包括了挪威、冰島、丹麥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其他地區的居民。當地綿長的海岸線給了他們熟悉水性的本領,也能夠以此為生。而半島人在漫長的徵途上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他們的身材從普通逐漸變為高大威武。
從8世紀末維京人第一次突襲英格蘭北部,維京人與英格蘭的交往直到11世紀末,跨越了三個多世紀。維京人驍勇善戰,他們的頭盔成了自己標誌性的象徵。但史學家們說,那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缺乏尊重,不懼死亡。
8世紀末,幾艘維京長船襲擊了英格蘭北部海邊的安德爾修道院,修士們被當作牲口一樣屠宰,金銀財物被維京人洗劫一空。
自此,英格蘭就與維京扯上了關係。
入侵,並不僅僅是弱肉強食那麼簡單
遭到入侵,不一定都是入侵者的原因。人們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如何看待維京人,特別是那些可能認為自己在某種意義上是他們後代的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儘管眾多作家相信「維京人入侵「這一觀點,但同時一些長久存在的傳說故事,講訴了維京人並不是簡單的掠奪,還有著更加複雜深遠的影響。這在他們的風景、地名、與當地的歷史中都得以體現。
10世紀末,在決策無方的埃塞爾雷德二世統治下的英格蘭,再一次遭到了維京人大軍襲擊,當時,英格蘭和挪威、丹麥的語言是一樣的。一方的無能與另一方的英勇,難怪在一些中世紀作家的觀念中,「丹麥人「有正當的權力統治英格蘭。
從1016年秋到1035年,年輕的丹麥國王克努特一直統治著英格蘭。當時的英格蘭成為北海帝國的一部分,北海帝國的強大達到鼎盛。而克努特同時是英格蘭、丹麥、挪威和瑞典部分地區的國王,甚至還統治者蘇格蘭、愛爾蘭。
克努特用英語頒布法律,給人民寫信,他也贏得了英格蘭教會的支持,並且以基督教國王的面貌示人。他成功結束了雙方的所有敵意,成為修道院與詩歌慷慨的贊助人。
教堂,無疑是統治者最好的「變身「之所。作為異教徒的丹麥人通過對宗教急切的皈依,成為了仁慈的國王。
奧斯本的《傳記》塑造了克努特作為皈依力量的最高典範,傳說中浸在鮮血中的木漿也會開出花。克努特作為一個模範人物,隨時準備接受英格蘭教士的指導,並為他丹麥祖先的行為贖罪。
種種流傳下來的文字與神話故事表明了這一點:即使是暴力入侵也可能帶來正義的統治,新近紮根於異國的統治者如果與他們所徵服的人民保持一致,可能會發展壯大。
所以,我發現,聰明的統治者總是巧妙地抓住了這幾點:
1. 支持當地最有根基的信仰、風俗;
2. 控制文字輿論,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媒體;
3. 讓人民的日子好過
與《君主論》的一些觀點一致,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那麼無論統治者之前是如何取得政權的,他的民意一定會迅速加強。古今莫非如此。
有趣的傳說
縱觀全書,作者分別針對維京人與英格蘭其間流行最廣的幾個重要故事,從各種史料、文獻、歷史遺蹟中不斷探求尋找,翔實介紹了相關說法的具體依據、傳聞、疑問,以及猜想,又配以豐富的圖片、照片。如果是對世界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那無疑可以一書在手,全局無憂了。
最後跟大家分享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丹麥人有一面奇特的旗幟,用最簡單的白色綢緞,上面沒有代表圖案,但在打仗時,人們總能在上面看到一隻渡鷗,似乎是刺繡上去一樣。在主人勝利時,它張開嘴拍打翅膀,在主人被打敗時,它便垂頭喪氣。而歡快的渡鷗,也更加給丹麥人增加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有大量史料的解說,穿插故事與神話,給讀者全面的自行理解分析空間。這是我對《維京時代與英格蘭》的觀感,期待疫情儘快過去,我可以再次踏上北歐這塊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