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不帶貨不打廣告還在自己公號有問必答的珍稀公號主神經君,從訂閱「飛面神經FSM"並給本公號加星標,在喜歡的文章下面點「贊」和「再看」以及轉發朋友圈開始。
當然打錢也不是不行。
話不多說,先來兩條與聖誕節有關的冷知識:
你知道嗎?聖誕樹上莫名其妙的銀色裝飾條(如下圖)之所以存在,本意是為了模擬題圖裡那種冰天雪地裡樹梢上掛下來的冰凌。
圖源:私人圖冊
你知道嗎?其實聖誕節本沒有聖誕樹。專家考究說原本所謂聖誕樹只是歐洲本地民間的習俗,跟基督教的聖誕節無關(參考:https://de.wikipedia.org/wiki/Weihnachtsbaum)。然後有一天,忽然全世界的聖誕節都有樹了。
從前天起,先是傳言,後是官宣,各公眾號鋪天蓋地的推文大家都看到了:本周三開始,德國再次全境關閉和限制除民生必要(何為必要,德國的理解跟國內有差異,不要槓)之外的一切商業機構,只留下超市、藥房、僅限外賣的餐廳等。(詳情請參考本號今天的第二條推送。)
消息一出,大家都說完蛋了:12月本來就是德國民眾購買聖誕禮物的高峰期,這麼一來人們還不趕緊趁周三之前趕緊去擠商場買東西?!
擔心雖然部分變成了現實。但是看新聞報導,貌似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一是即使你想去擠商場,也未必進得去。因為第二波以來一直要求各商店按照自己的面積控制放入的顧客人數,人滿了你就得排隊。這大冷天的,在隊伍裡還得保持1.5米的社交距離,願意熬這個罪的市民遠遠沒有大家擔心的那麼多。
二是經過疫期的鍛鍊,德國人民對電子購物的接受程度已經大大升高。商場關門,必然轉移一大部分的客流到電商那裡去。
然而,訂貨量劇增,交期有限制(24號前),必然會導致各電商的送貨表現打折扣。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的家庭群裡昨晚出現了很有意思的討論。
歷年來,為了在保持聖誕氣氛的情況下避免大家為送禮摳腦殼,我公婆作為大家長定了一個「家規」:在一起過節的大家庭(四個小家)裡面,每個人只需要準備一份禮物,也只會收到一份禮物;禮物的金額不許超過50歐,各人可以提前表達具體的願望;十二月初進行抽籤,抽到誰的名字就給誰準備禮物,抽籤情況必須保密。
然而現在有個Bug:按照今年的形勢,勢必大家只能網購,然而這時候網購能不能保證節前到貨,恐怕不好說。
再者,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真的有必要為了一些錦上添花的小禮物,給本來就不堪重負的快遞行業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雪上加霜嗎?
所以,我們不約而同地決定,今年的聖誕節不執行這條「家規」了。
然而已經許出去的願怎麼辦?
那麼我們就把這個禮物交換環節推遲到復活節吧,誰說復活節不能交換聖誕禮物呢?!
春天裡疫情(但願)也許緩解,供應鏈也不再像聖誕節這樣緊張,到時候準備禮物一樣促進經濟,而且大家還可以順便練練延遲滿足,簡直一舉多得。
全票通過。
當然了,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會依據傳統選擇在接下來的兩周準備禮物,聖誕節交換禮物。尤其如果禮物是自己做的而不需要去商場或者麻煩快遞員,更是無可厚非,甚至值得稱道。我無意對任何人指手劃腳。
我只是想說,如果為了堅持傳統而保持傳統,未免有點沒必要。
傳統是什麼?一定是不可動搖的嗎?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即便是現在到處不可或缺的聖誕樹,經證實原本也是跟聖誕節和基督教毫無關聯。可你要是說聖誕節搭棵樹就算不尊重聖誕傳統,恐怕全世界都不答應。
記得當初準備我和隊友的德國婚禮的時候,張羅安排伴娘。按照原來在國內的思維定勢,我去向隊友的爸媽諮詢,問德國的傳統是什麼,伴郎伴娘需要是未婚嗎?有數量限制嗎?
隊友的爸爸回答說:「這是你們兩個人的節日。按照你們想要的安排,就是傳統。」
想必當初的第一棵聖誕樹,也就是有人覺得好看,又不妨礙別人,於是就豎起來了吧。
這就是我怎麼決定讓我弟弟當伴「娘」,以及把中式敬茶改口的環節安進我們的德國婚禮的故事。
圖源:私人圖冊
咦,一大早的,怎麼說著說著話題莫名其妙地就跑偏了?!
就醬,Ramen!
若無特殊說明,本文圖片均來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