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晴寶
轉眼又到了「凍手凍腳」的冬天,想要抵禦嚴寒,除了套上秋褲君,還可以選擇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一碗羊湯下肚,當腦門上冒著層層熱汗,從暖暖的胃一直暖到心尖上,那叫一個酣暢淋漓。
說到我國吃羊的歷史,還要從先秦時代講起。
早在先秦時期,羊肉是一種無比金貴的食物,但凡能吃到羊肉的人,那都是特定的貴族。
到了宋代,羊肉逐漸地統治了中國人的餐桌,歷代宋朝皇帝對羊肉的熱愛堪稱驚人。
宋仁宗晚上肚子餓,最想要吃的食物就是羊肉。他在位那幾年,整個皇宮每年能吃掉10萬多隻羊。
宋神宗熙寧十年,宮廷御廚共消耗了43萬4千斤羊肉。
宋朝御膳房裡的味道,應該和現在的全羊館差不多。
如今,不僅羊肉深受青睞,羊湯更是佔據了無數人的味蕾。
那麼全國人喝羊湯時,都搭配啥主食呢?
羊湯配麵食,北方麵食完美升級
北方人對羊湯的喜愛是出了名的,他們可以一整天吃羊肉,喝羊湯。北方赫赫有名的羊湯館不少,但都以自家的羊湯為傲。
01單縣羊肉湯——最好喝的羊肉湯之一
在山東,喝羊湯的習慣,已經滲透到了他們的骨髓之中。在山東西南部,流傳這樣一句話:「三天不喝羊湯,心裡就會突發慌。」而山東最著名的羊湯當屬單縣羊肉湯。
「單縣羊肉湯」最早成立於1807年,足足有上千年的歷史
單縣羊肉湯一律選用地下水熬製,純淨的水質和油膩的脂肪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味道無比鮮美。不僅被載入著名的中國菜譜,甚至還被冠以「中華第一湯」的名頭。
單縣羊肉湯在製作上,這三個關鍵點缺一不可。
首先是熬製,先往鍋裡加入適量的地下水,水開後依次加入洗淨的羊肉、羊雜還有羊骨架。然後用旺火猛燒,讓鍋裡的羊湯始終處於沸騰狀態,一直燒煮4個小時。
這樣熬出來的骨髓油脂與水相互撞擊,才能達到水脂交融的狀態。
其次是火候,熬製羊湯時,要根據熬湯的時間和湯的濃稠程度實時調整。火太小,水和油不能完美融合,火太大,又熬不出全部的味道,而且還不能很好地保留營養成分。
最後調製羊湯的佐料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在高溫烹飪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火候的大小依次加入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丁香等18種佐料,火候不同,添加的佐料也不同。
山東人喝羊湯,多數都是配大大的芝麻餅。溫水加酵母粉攪拌均勻,放入麵粉和成麵團,發酵成蜂窩狀。拿出麵團,扯成一小塊,然後用擀麵杖擀成圓形。再用刷子往圓餅上刷點清水,撒上白芝麻,烙成微微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
一口原汁原味的麥香,加上芝麻的焦香,像一顆顆煙花一樣,在口中綻放。
盛一大碗色似奶白的羊湯,鮮而不羶,香而不膩的味道,讓人百喝不厭。再啃幾個大大的芝麻餅,暖胃又飽腹。
02羊肉胡卜——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在山西運城,有一道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傳統名小吃羊肉胡卜。
羊肉胡卜最最最關鍵的便是羊湯,而羊湯的鮮美程度又取決於羊肉的選擇。
運城人熬製羊湯時一般選擇重量在30斤左右的羊前腿肉,這種大小的羊肉質鮮嫩,熬出來的湯味道尤其醇厚。
熬湯時的火候也很講究,一般先用大火燒開,當水面飄起一層白色的油沫時,撈出羊肉,用溫水將表面的浮沫衝洗乾淨。
再用刀剁成大塊,重新放入鍋中,加少量冷水,放入薑片、蔥,然後一直用小火燜到羊肉熟爛,湯汁清澈濃白。
羊湯熬好,就可以準備「胡卜」啦,把烙熟的白面薄餅切成一絲一絲的長條。
鍋內熱油,放入蔥白,爆香之後放入鮮嫩的羊肉片,倒入濃白的羊湯,當湯汁沒過羊肉,再加入鹽等調味料。等湯汁燒開,放入餅絲,煮個3分鐘左右,撒上些許香菜,一碗羊肉胡卜就做好了。
羊肉胡卜的餅絲看起來似乎很軟,但一口咬下去,卻勁道十足,餅絲吸收了羊湯的鮮味,羊湯混入了餅絲的麥香。羊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湯汁入口光滑醇厚,再配上香油、蔥花、辣椒等調料。在寒冷的冬日裡,沒有什麼比一口肉,一口湯,更讓人感覺幸福的了。
03羊湯燴麵——河南人的情懷與鄉愁
到了河南,羊湯和「中國十大麵條」之一的燴麵,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河南羊湯燴麵,首重在其湯,羊湯是一碗燴麵成敗的關鍵。
羊湯燴麵的羊湯只選羊骨和羊肉熬製,洗好的羊骨放入鍋中,加清水大火煮開,撇掉浮沫後放入生薑、大蔥還有料酒,用中火熬製2個小時候放入調料包,然後繼續煮1個多小時,當滿屋飄香時,放入羊肉塊,改用小火燜煮2個小時。
羊肉軟爛後放入鹽,再用小火煮20分鐘,直到羊肉入味。
將羊肉撈出,羊湯裡的浮沫撇乾淨,一鍋真材實料的羊肉湯就做好了。湯白而不清澈,如果說太白反而有點假。
羊肉湯煮好以後就可以開始煮麵了。北方人對於做麵食,似乎有一種天賦。就那麼一團面,到了他們的手裡,總能變換出各種花樣。
就拿河南燴麵來說,不管哪家店,那嫻熟的扯麵技術,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要錄一段視頻。
另起一口鍋,將足量的清水燒開,然後放入麵條,煮到麵條快要熟時,再放入各種配菜煮熟。
大碗中放入羊肉,蔥花、鹽等調料,將煮熟的燴麵盛入碗中。再澆一大勺濃白的羊湯,撒上香菜、辣椒油,一碗寄託了河南人的情懷與鄉愁的羊肉燴麵就做好了。
羊肉酥爛、麵條軟滑筋道,羊湯暖乎乎的,保準你吃到最後,一滴湯都不剩。
走在北方的街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羊湯館,每家店都有自己獨特的口味和羊湯的搭配。
比如呼和浩特一碗羊雜湯,配上一個鍋烙,就算是一頓非常講究的早餐了。在遼寧,外皮酥脆、肉餡香軟細嫩的火燒,和濃白鮮美的羊湯成了絕配。
如果說北方的羊湯填滿了他們的一年四季,而南方的羊湯則更注重時節。
羊湯知時節,南方羊湯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般來說,「羊肉溫熱」,往往選擇冬季吃羊驅寒。但蘇北和皖北地區的人們,更喜歡在三伏天喝羊湯,也就是他們常說的「吃伏羊」。
民間盛傳這樣一句諺語:伏天食用羊肉湯,不用醫生開藥方。
04「羊方藏魚」——傳統古典菜
每到熱氣蒸騰、大汗淋漓的三伏天,徐州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一道名叫「羊方藏魚」的傳統古典菜。
在古人看來,「鮮」字由魚和羊組成,那這兩者一定是最鮮的食物,若能將這兩種食物一同烹飪,豈不是「鮮上加鮮」?因此便有了「羊方藏魚」。
將一大塊羊腩肉切成方形,從側面開個口子。取鱖魚肉切成魚片,放入蔥、姜、鹽醃製後藏於羊肉內。加高湯燉到肉質軟爛後撈出肉,底湯繼續熬到濃稠,然後慢慢地淋在羊方上。
羊肉吸收了魚肉的鮮美,魚肉也融入了羊肉的濃鬱,一碗醇厚深沉的魚羊「鮮」湯,就這麼打開了你的味蕾。
乳白的湯色,濃鬱的香氣,一口魚羊「鮮」湯入口,那滋味讓人無比上頭。就好像是一頭扎進了蓬鬆軟和的棉花被裡,那股緩緩回彈的力道,讓你一整天的筋骨都無比活絡。
吃完酥爛的羊肉,鮮嫩的魚肉,剩下的湯還可以放一把細面,一碗鮮到掉眉毛的羊湯麵就做好了。
誰說羊湯只能冬天喝?三伏天吃上這樣一碗羊湯細面,瞬間讓人有種「以毒攻毒」的暢快感。
05蕭縣羊湯——食而不厭
安徽蕭縣的羊湯,吃法更接近北方的羊湯。
蕭縣羊湯在選材和烹飪技巧上都非常嚴謹,羊的品種必須選擇放養的寒山羊,而且必須是不肥不瘦的母羊。因為這種羊熬成的湯,味道鮮美而醇厚,又沒有羊羶味。
將新鮮的羊頭、羊骨、還有可以食用的內臟放大鍋裡一起熬製,待肉質熟透,將乾貨全部撈出,原湯留下備用。
另起一鍋,將蔥花、薑末等佐料在鍋中爆炒,然後舀一大勺原湯,放入切好的羊肉一併燴燒,當湯汁燒開,盛入碗中,放適量的辣椒油,撒上香菜即可出鍋。
暖乎乎的羊湯,配上柔韌筋道的烙饃,咬一口饃,喝幾口羊湯,那味道好到能把舌頭給化掉。還可以把烙饃掰成碎塊,泡到羊肉湯裡一塊兒吃,可謂天作之合,稱得上是絕配了。
06簡陽羊湯——「西部第一羊湯」
每到寒冬,簡陽這座小城都會被幾十公裡外驅車趕來的食客們,圍得水洩不通。每家羊湯店的門口都排滿了吸溜著口水的人們,哪怕排隊無數個小時,也要喝一口地地道道的簡陽羊肉湯。
簡陽羊肉湯必須選取簡陽本地散養的大耳羊,取大耳羊的椎骨或腿骨,還有豬大骨。將所有的骨頭砸破,露出骨髓,便於出味。
將清洗乾淨的羊骨和豬骨,放入鍋中煮開,撈出來洗淨瀝水。
再往大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焯好水的骨頭,放入香料,煎好的鯽魚。大火燒開,除去浮沫,加入適量的蔥姜、花椒、料酒,繼續用大火熬2~3小時,直到湯色稠白,再加入適量開水。
然後將羊肉塊,羊雜等放入鍋中,大火煮一個小時,改小火再煮1~2個小時,將肉撈起來放到一邊。
簡陽羊湯還有其獨特的一步,那就是它要經過爆炒這一環節。
將羊肉、羊雜切成薄片,大火熱鍋,放羊油、老薑片、大蔥段、花椒粒炒至爆香。倒入羊肉、羊雜,撒少許茴香粉,爆炒一分鐘,加入熬好的羊湯。燒開後撇掉浮沫,放入鹽、白胡椒粉,適量味精,再燒1~2分鐘即可出鍋。
吃完羊肉,喝過湯後,再次點火,加點白菜、蘿蔔片等時令蔬菜,拌一碗白米飯,來個清爽的收尾,這一鍋羊湯才算徹底「落胃」。
雖然南方的羊湯沒有北方的羊湯名氣那麼大,但南方人對羊湯的熱愛一點都不少。比如杭州的掏羊鍋,雲南的羊湯鍋等等,都賺足了無數食客的口水。
在這寒涼的季節裡,來一碗鮮香濃鬱的羊湯,配上一份勁道的麵食,或是一碗軟糯的白米飯。當暖意順著食道慢慢地滑向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整個冬天都暖意洋洋。
在你心中,你覺得哪裡的羊湯最好喝呢?喝羊湯時,你又愛搭配什麼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