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危險進化:商業化壓力下,「高冷知識青年」變得越來越油膩

2020-12-16 市界

文 賈琦

編輯 陳曉

2013年,知乎正處於其第一個極速擴張期。春節夜裡,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躺在約旦Wudi Rum的一片紅色沙漠裡,看星星。

一架飛機緩緩從夜空划過,留下一道奇幻的光帶。周源覺得,那場景「美呆了」,心中充盈著對未來的期望。

現如今,未來成為現實,那滿懷的希望卻被焦慮所替代。

前不久,知乎平臺推出的「紅包派對」活動,開啟了該平臺史上首次「撒幣換流量」模式。越來越「接地氣」的知乎,這一次乾脆直接坐在了地上。

「知乎可能挖了拼多多的運營。」網友們對此調侃道。

其中,「分享至微信,被人瀏覽的次數越多,紅包越大」的設計,更是讓人聞到了熟悉的味道。

「這不就是『砍一刀』嗎?」網友對此調侃道。而伴隨著這次活動,「知多多」的名號也流傳了起來。

成立9年時間,完成8輪融資,商業化壓力與日俱增,原來那個乾淨、專業的「高冷知識青年」開始變得越來越油膩。

01「下沉」引力

2019年,移動網際網路人口增長數為0.1億,幾近停滯。與之相對的,流量也變得越來越貴。

四年前獲得一個新用戶,淘寶的獲客成本是166元,京東142元,現在二者的數字則分別是536元和757元。

拼多多相對好一些,但趨勢不變。面向「下沉市場」,拼多多2016年的獲客成本為10元,到2018年第四季度,這個數字變成了143元,可見世事艱難。

在這一趨勢中,以三四線城市、消費能力相對較低的人群為代表的下沉市場成為最後一塊窪地。電商領域如此,內容領域則以快手和趣頭條的強勁表現為代表,同樣符合這一趨勢。

去年10月,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我們並不認同下沉這個概念,更不會有意識地去做下沉。我們始終重視內容的質量,不管內容來自哪個領域,我們都希望能夠產出和傳播高質量的、有價值的、可沉澱的內容。」

但「下沉」的力量猶如地心引力一般吸引著知乎,內容的低俗和泛娛樂化趨勢已然無法阻擋。

一位知乎的早期網友對市界表示:「想當年,在知乎上評論都得反覆地斟詞酌句,戰戰兢兢。」

那是知識帶來的敬畏感。

早在2010年上線之初,知乎實行的是邀請制。在最早的200名種子用戶中,既有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等企業家,也有一批我們雖然沒聽過名字,但在各自領域中極為優秀的知識開拓者。

在知乎前40天,他們共同創造了8000個問題和2萬個回答,也為知乎奠定了專業、認真、友善的社區氛圍。

而近年來,隨著商業化步伐加快,知乎一路從知識的聖殿,淪為了一些人炫耀身份的「逼乎」和編故事的「編乎」。

用戶數的急劇上升是首要原因。

在最初的三年時間裡,知乎的用戶只有40萬,並且幾乎都是高知小眾人群。

而截至2019年6月,知乎用戶數已經突破了2.5億,日活8000萬,人均訪問時長2.5小時。

這顯然得益於2018年E輪融資後的廣告轟炸戰略,隨著註冊門檻的降低和社區氛圍的稀釋,大量的新用戶湧進後,知乎的社區氛圍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

其次,知乎自身對流量的渴求也進一步加快了「下沉」趨勢。據媒體報導,知乎官方也曾找過一家內容營銷公司,希望對方幫忙制定下沉方案,「做Low內容換取流量」。

負責該營銷的人士稱:「兩性話題比較大眾化,容易引發用戶的自然討論。」

而在使用過程中我們也確實看到,情感故事在知乎中佔據著越來越多的比重,「知音化」趨勢明顯。

事實上,這並不是知乎第一次走向下沉。

2012年末,知乎團隊明顯感知到了邀請制的局限性,稱「就像是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開始漸漸缺乏足夠的多樣性。

基於此,知乎制定了「知乎2.0」的計劃,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區化+開放,並且準入機制從「邀請制」轉向了全面開放註冊。

不到一年,註冊用戶便從40萬激增至400萬,在這一過程中,社區本身的知識濃度必然遭到稀釋,而原先的專業內容創作者,其核心地位也被逐漸取代。

在第一次下沉的過程中,崇尚「認真你就贏了」的早期知乎用戶感到了極大的挫敗感,而另一批更具備娛樂精神的新一代大V,則以蹭熱點、抖機靈乃至曬美女照等手法躍升為新的寵兒。

「有料還有趣」成了知乎這一階段的特點,而憑藉著給用戶以「學習」和「精英」的錯覺,知乎迎來了自身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其中,「編故事」和「XXX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的句式興起,成為知乎這一時期最為明顯的兩大特徵。

前者具體表現為,「身份和社會地位」變成了內容背書的重要手段,而打造「身份」的重要性,一度超過了內容質量本身。「人在蒙古,剛下航母」就是這一時期的經典段子,而「逼乎」「編乎」的綽號也源於此。

至於後者,則體現了社區化貼吧化的發展趨勢,通過「XXX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的發問,大量的用戶可以藉此來分享自己的經歷故事,引起更多用戶的共鳴、參與、討論。而原先傳統的尋求解法,追問原理的內容逐漸開始邊緣化。

2017年知乎用戶學歷分布

從2017年開始,知乎正式開展商業化,註冊人數進一步激增。與之相隨的,第二次下沉來得更為洶湧且不可控。

評論區更加暴戾,友善度幾乎無作用,被諷刺為「偽善度」;

內容抄襲嚴重,辛勤的搬運工成為了新一代大V,一句「侵刪」便將自己摘的一乾二淨;

灌水現象同樣見怪不怪,評論式一句話回答同樣作為內容充斥在社區裡,諸如「我認為他是傻X」的情緒化回答,竟也可以拿到贊同排在前列......

2010年10月15日,知乎團隊的一封內部郵件如此寫道:「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網際網路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

在周源的自傳中,他將最初那200位種子用戶,描述為「無法忍受當時網際網路上糟糕和不負責任的精神食糧的開拓者」。

九年過去了,屠龍少年望著遍地財寶,終於慢慢化為了巨龍。

02商業化狂奔

2019年年初,周源在內部信中稱:「知乎所處的環境和階段,絲毫不容許任何懈怠。快則生,慢則死。」

緊接著,「變現」成了知乎的主旋律。

廣告是第一招。眼下的知乎中,植髮和相親的廣告穿梭在關注頁,推薦頁乃至評論區裡,滑2至3屏就會出現一個廣告。

現如今,知乎已形成了開屏、發現界面、信息流、評論區、底部推薦等多種廣告形式,同時輔以品牌提問、穿插在Live特別現場等廣告展現方式。而在這一過程中,也締造了其專門的商業廣告事業部。

知識付費則是另一個探尋方向。2016年4月1日,引用分答模式的「值乎」上線,正式開啟了知識付費的探索。隨後,知乎live、電子書、圓桌等一系列相關產品陸續上線,都代表著知乎在這一領域的嘗試。

除此之外,短視頻風口也不肯放過。

2018年2月8日,知乎「視頻創作工具」上線,希望通過步驟分解和指引的方式讓用戶實現「傻瓜式拍攝」。然而,基於用戶的過往認知,知乎作為一個文本內容分享為主的平臺,很少有人會選擇這裡作為原創視頻內容的首發平臺。

2019年3月11日,知乎再次改版「視頻回答」入口,把站內所有新增和存量視頻按照新的方式呈現,希望藉此趕上短視頻紅利的末班車。目前來看,這一功能最能集中體現該平臺的「搬運」成果,國內外的網紅片段以及影視劇片段是此模塊中的主要內容,感性認知上,同微博的類似功能並沒有什麼不同。

同期,知乎開始內測短視頻產品「即影」,經過短暫的嘗試之後,於6月份宣布關停,原因為「未達到預期目的」。

電商和直播也同樣是知乎的嘗試方向。

2019年2月,知乎開始內測男性種草社區「CHAO」。9月,知乎"好物推薦"產品內測,用戶可以在回答、文章中插入商品卡片,若用戶購買該商品,則可獲得相應的佣金收益,類似於抖音視頻中附帶購物車功能。

同時,知乎和京東實現打通並捆綁,被邀請的用戶可以直接為京東商品導流。

10月11日,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和內測運行後,知乎直播功能正式上線;10月28日,知乎APP新推「小藍星」功能,主打時尚、數碼好物榜單。

此外,內容生產者和知乎的關係也終於在商業角度有所進展。

要知道,「答主能否掙錢」和「知乎能否掙錢」是完全兩碼事。

一方面,對內容生產者而言,通過一段時間的辛勤耕耘,好不容易積攢起一定體量的粉絲和信任度,商業變現是其十分強烈的渴求。而接一點軟廣,對他們來說則是無可厚非的商業行為。

但對知乎而言,一方面基於平臺內容質量的考量,為保障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有一定的理由對答主的這一行為進行扼制。而更關鍵的是,出於對OTT(淪為管道化)的擔憂,知乎平臺也必須確保商業化途徑握在自己手裡,對答主和商家繞開自己的行為,進行堅決的打擊。

在這一背景下,內容生產者和知乎平臺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競爭關係。

但在2019年8月,知乎開始啟動MCN機構(內容生產者整合機構)的招募計劃,並推出系列商業合作計劃。

此外,知乎自身也在積極展開同品牌方的商業合作,並向成熟的內容創作者開放了「品牌任務」的功能,通過官方邀請答主回答品牌提問,在實現自身商業化的同時也幫助內容生產者們實現影響力變現,二者從過去的競爭關係也逐步變為競合。

不過,據相關人員透露,知乎內部對於這樣的變化並不能很好的統一。

作為一家MCN機構的運營者,李默存對市界表示:「前腳剛剛籤約的MCN機構,沒過幾天,好些個大號就被封了。在知乎內部,負責MCN對接的部門和平臺運營方面,並沒有形成良好的統一共識。」

而另一位試圖同知乎進行品牌合作的執行人員陳曼婷則對市界吐槽:「知乎現階段依然沒有乙方的意識,遞交品牌任務的合作申請,從申請到審批到對接態度,效率非常低,給人的感覺都非常高傲。真不知道知乎到底是不是想賺錢。」

一直以來,在堅持走「上層路線」的知乎上,內容廣告都被視作為堅決不許觸碰的高壓線,為此,知乎甚至還曾封殺過「知乎第一大V」 張佳瑋。

而現如今,在商業化道路發足狂奔時,如何處理這一歷史包袱,竟也成了知乎所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03「知識青年」轉身

2019年,人們在音頻視頻上花費的時間,達到了總時間的49%。其中,短視頻佔用戶整體時長比例進一步上升,並且帶來最主要的增量時長。

圖片來源:《2019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瑪麗·米克爾

全世界都知道,短視頻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內容行業的主要爆發點。而作為文字工作者,則有充分的理由對此感到擔憂,在這一趨勢下,文本閱讀尤其是深度長文的閱讀受眾,是否會進一步萎縮?

這一問題的答案,將很大程度上關係到知乎的未來。

對於此,李默存對市界表示:「我認為長文閱讀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並且將長期存在。」

儘管知乎的精英文化已然被大大稀釋,但橫向看去,相比於今日頭條或趣頭條等平臺,知乎依然是中文網際網路中高質量的內容平臺,考慮到其將近3億的規模體量,這樣的特性更是難得。

此前,周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只有用戶、內容、商業三個部分互相推動,形成正向循環,知乎這個飛輪才能不停地旋轉,不斷生長壯大。」

眼下我們所觀察到的是,知乎的用戶和內容在互相推動著,但是不是正向循環尚未可知。至於商業化進程,目前還在一片狼奔豕突中四面出擊,尚未看到上下統一的戰略合力。

知乎的飛輪究竟怎樣才會壯大起來,我們並不知道,但所有人都清晰看到的是「高質量的社區氛圍」和「一流的內容生產者聚集地」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這也是知乎一路走來可以融資到F輪的重大依據。要知道,目前在融資頻次上能達到這個水平的科技企業,只剩下滴滴了。

但是,上述兩大優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而知乎將在其商業化進程中兌換出什麼,仍是未知。

戴維·溫伯格在他的著作《知識的邊界》中寫道:「當知識變得網絡化後,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已經不是站在屋子前頭給我們上課的那個,也不是房間裡所有人的群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是房間本身。」

知乎原本有機會成為這個房間,但它卻選擇放下身段,化身為「文字版抖音」。

這並非是對知乎的貶低。商業世界中,倘若無法將更多的人納入到自己的網絡體系當中,那麼無論是多麼「理想國」的設計,也不過是一小撮人的狂歡,那將毫無意義。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用來鑿破人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知乎原本有機會成為這樣一把斧子,但它選擇了另一條路。這個世界,誰又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活。

相關焦點

  • 商業化再下沉,知乎告別理想
    有些老用戶甚至還沒注意到,知乎上已經有了視頻內容和直播功能。幾年前,這裡還是諸多重大社會事件的傳播發源地,比如2017年的豫章書院事件等,即屬此列。不能算是巧合,當年的知乎以集聚大量知識青年聞名,關注重大公共議題是這類用戶的顯著特質之一。
  • MCN助力知乎商業化,新知百略MCN機構創作者穩居影響力榜首
    一、知乎用戶逐年攀升,商業化路徑引關注「知乎在不斷將大家腦子裡面有用、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網際網路化的過程中,正逐步從一個圍繞一部分群體的知識社區開始向普惠內容平臺轉型。」知乎CEO周源曾在知乎發展進化過程中做出這樣的解釋。
  • 知乎,漸漸長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2018年8月知乎完成2.7億美元E輪融資以後,開始全面布局商業化用戶付費知識分享平臺。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知識付費看起來依然處於隨時可以起飛的「風口」。 但隨著知乎商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勢必會阻礙知乎精英知識分享平臺的進一步搭建。
  • 上線十年後,知乎正變得越來越難以定義
    而知乎呢,用直播、圈子、網文、視頻等一個個新板塊基本覆蓋到了所有的趨勢布局,但嚴格意義來說,用戶和行業觀察者都很難用「成功與否」來形容知乎的變化——在近兩年內這所有新變數的影響下,知乎在用戶心智中的價值更重要了,還是更模糊了?
  • 知乎去哪兒
    而知乎則站在了對面,也開始改用現金獎勵、流量位置和商業化渠道等方式來鼓勵用戶創作。來知乎分享你的故事2019年11月26日,「知乎故事大賽」上線,每位知乎用戶皆可報名參賽,要求分享自己親身經歷或見證過的真實故事,題材不限於職業故事、學習生活、愛情冷暖、家族悲歡等。知乎為這項比賽準備了500000元的現金大獎供15名獲獎者瓜分,還有專欄、影視、出版等商業化權益。
  • 中英文進化壓力對比:中文的壓力在英文,英文壓力在自己
    文字在描述、命名、定義、解釋這些「新東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學,越來越難以傳承。英語詞彙量過去百年暴增5倍,從20萬增長到100萬,中文漢字雖然並沒有增加多少,但詞彙量也增長了不少。知識的專業性越來越強,世界已不存在所謂的全才,人的一生將只夠研究一個專業,甚至只能研究一個專業的一個領域。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如今的知乎給每個用戶都提供了開放易用的創作輔助和數據統計工具,通過想法、專欄、視頻等多樣形態降低分享門檻,讓任何有志耕耘內容,或只想簡單分享的人,都能夠找到其中的樂趣。算法的進化,也讓人們收到的信息流總體上日趨精準。
  • 知乎,做不了自己,卻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
    一方面,知乎擁有眾多的公域流量,能夠幫助內容創作者獲得更多的曝光,同時,在長期的問答機制下,知乎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版權保護機制;另一方面,知乎為創作者提供了比較完善的變現通道,讓內容創作者只要有優質的內容,就不必擔心變現的問題。而這一切,似乎又都可以和知乎的商業化進行聯繫。
  • 進化路上的自我博弈 新邁騰變得越來越強大了
    進化路上的自我博弈 新邁騰變得越來越強大了 在曾經「得中級車得天下」的時代裡,邁騰並不是最早布局細分市場的B級車,但它卻以後來者的身份贏得了市場的終極認可。自2007年國產上市以來,邁騰車繫纍計銷量已超過了180萬輛,穩穩地佔據了行業的領先地位。
  •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法則,學會進化自我,你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如果想要變得內心越來越強大,我們最重要是學會進化自己。進化自己是讓我們內心變得強大的重要心法。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懂得,持續進化是天道與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我們人類成長不斷進步的法則,更是文明迭代的重要方法。如果我們不想辜負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懂得了生命是一場進化之旅,或許你就會明白,真正的進化來自我們對生命的渴望,更來自生命對自我的要求與塑造。
  • 「人均985」的知乎要上市,吃不飽飯的大V們卻在集體「出逃」
    隨著用戶量的激增,知乎的體量越來越大,內部架構也變得更為龐雜,在磕磕絆絆中艱難「破圈」的它,似乎即將走上和B站、小紅書們一樣的道路——面對資本市場,繼續商業化之旅。不過,知乎究竟想對投資者們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一點,知乎自己或許也不太明白。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人在紐約,剛下飛機」、「圈子很小,熟人很多」等知乎梗一度火爆網絡。各式各樣的知乎回答配上這些高端語句為開頭,仿佛它是自己「尊貴身份」的告示牌,回答問題的人也好似變成了華爾街大佬亦或是年薪百萬的商業精英。然而現實很殘酷,飛機或許是現實中的共享單車和地鐵,紐約或許只是四五線的小縣城,年薪百萬也變成了還不完的花唄和房貸。
  • 再外向的男生,偷偷喜歡上一個女生之後,也會變得越來越「高冷」
    再外向的男生,偷偷喜歡上一個女生之後,也會變得越來越「高冷」每一個都是天上的星星,上天既然讓他誕生,那麼必然賦予他不同的能力。有些人光芒萬丈,成了星空中最亮的一顆星,而有些人內斂低調,甘願掩住自己的光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每一個人其實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祖國上下廣大知識青年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積極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這種文化意識無形中也傳承了下來,使得現代知識的知識青年有很深的反商業傾向。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知乎自身變現不順利,外部平臺卻虎視眈眈。同在知識付費領域內的得到、混沌、分答等,會對知乎的用戶付費和使用時長造成擠壓。領域外的對手也不容忽視,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展邏輯是不斷做大做全,不斷跨界。
  • B站抖音合圍,視頻這碗飯知乎要怎麼吃?
    三年後我們回頭來看,知乎上的視頻內容其實並不少,尤其是近半年來,越來越多視頻類的問答內容開始湧現,只不過是因為視頻內容分散在各個內容版塊,所以留給外界的印象並不直觀。接下來,我認為知乎一定會好好做短視頻。為什麼知乎一定會好好做視頻?
  • 2020,知乎向「錢」走
    圖片來源:知乎  隱晦的商業化嘗試  對於早期的知乎來講,「如何商業化」以及「商業化到達何種程度」都很是忌諱。2015年,也就是知乎開始試水商業化的前夜,知乎官方還曾封停了與「二十四幀」有關的多個帳號。知乎表示,「知乎致力於提供一個認真、專業、友善的問答社區,所有以盈利為目的,發布影響用戶體驗,並擾亂社區秩序的信息或相關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 保守的豆瓣和求變的知乎
    接下來我們逐一來討論知乎和豆瓣的共同點和差異,回顧這兩家有著鮮明特徵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在產品和商業化上的探索歷程——先來看知乎和豆瓣相同的地方:在「快則生,慢則死」這個信條下,知乎顯然沒有豆瓣的那種產品潔癖,一切服務於效率: 1.
  • 知乎產品分析——以建城市的方式做產品
    以往嚴肅討論的深度話題越來越少,無意義或缺乏深度的提問越來越多,知乎以往的高質量社區形象備受打擊。從社區參與者來看,水化導致大量低質量用戶湧入,對整個社區氛圍也帶來不小的衝擊。最開始大家喜愛知乎的原因除了高質量的問答外,就是和諧友善的討論氛圍。而如今「槓精」「抖機靈」充斥評論區,點讚權利被濫用,不僅影響內容生產者的創作,認真討論的氛圍也變得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