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海一周,想到Taïm的Falafel Sandwich,我眼淚都要落下來了。要不要晚上去喝一杯消消愁呢?果然回來以後最想的就是這些食物了!
這是喜北(覓食)的第51篇分享,希望你喜歡咯。🀄️
送你一首,我喜歡的懶洋洋小清新
作為食界最精闢的三字冷笑話,「英國菜」,大約是沒有翻身之日了(不服來辯,不要跟我說那幫外籍廚師開的米其林餐廳,那種不算)—不過,即便現役主婦們的烹飪水平仍舊止步於「水煮一切」,英國人,確切而言,一兩百年前那幫夜夜笙歌、荒淫度日的英國貴族們,卻對今日世界飲食有著意想不到的深遠影響。除了女性朋友們如數家珍的道地英式午茶,日不落帝國對人類飲食方面最重要的貢獻,竟然是三明治。
三明治,同樣是清脆利落的三個字:如今在便利店24小時都能買到、起床10分鐘就可簡單一餐的世界性小吃,相傳是18世紀英格蘭一位孟塔古伯爵的發明。一說伯爵嗜賭,酷愛橋牌,夜夜組局、流連牌桌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老婆看不下去,便命僕人將肉、菜夾在麵包裡,隨玩隨吃,不會髒了手,如是便利飲食,引得一眾其他牌友賭徒紛紛效仿,就這麼火遍了英倫三島。至於流傳甚廣的三明治一名,則來自這位伯爵的封地,英國東南部小鎮Sandwich。
▲ 這魔性的cos,伯爵你確定不是應該扮演夫人的嘛
▲ 正版伯爵長這樣
▲ 除了打牌,就知道吃
時至今日,學界對三明治的起源仍有爭議,一些研究三明治伯爵的學者認為,伯爵為人正直清廉,熱心公務與政治,因此,世上第一塊三明治被吞下肚的地方,多半是伯爵的書桌,而非坊間流傳的賭桌。
且不論麵包夾菜究竟是伯爵本人、伯爵夫人還是貼身男僕(😌)的主意,現代三明治最先的確是在英國貴族階層間流行開來的。年紀與伯爵重孫女相當,因為午睡醒來百無聊賴而不小心發明了下午茶、從此名留青史的「饞老胚」貝德福公爵夫人,在這件事上也是功不可沒:畢竟,夾了三文魚醬或者火腿起司的手指三明治 (Tea Sandwich), 也是一頓風雅午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份。
▲ 除了吃,就知道把妹
▲ Tea Sandwich
在某種意義上,三明治作為茶點和夜宵的起源,與舊日武士階層茶歇的壽司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真正將三明治推向世界的,還須歸功19世紀的二次工業革命。廣大工人群眾對這種製作便宜、方便攜帶、冷熱皆宜的麵包簡餐青睞有加。三明治的群眾基礎日漸根深蒂固,傳遍整個歐洲的同時,也順勢飄揚過海,傳到了新大陸美利堅合眾國。
有趣的是,剛剛登陸美帝的三明治,卻是作為上流社會的精緻冷食出現的—美國「野路子」,對母國的風雅傳統還是要稍微附庸一下的。到了20世紀,麵包在美國人的飲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三明治也便趁勢上位。主流西方語境中的快餐三明治意象,與「多快好」的美國文化幾乎合二為一。不得不承認,20世紀的美國,確係將三明治的商業化與日常化發揮到了極致—三明治也好,咖啡也罷,美國人拿來即用,締造出一出出不可複製的商業神話,譬如「賽百味」和「星巴克」。
▲ 很可愛的Subway潛艇三明治遊泳圖
三明治到了美國這片熱土,內容更是五花八門起來—味蕾沒開發好的英國人民尚滿足於火腿芝士蛋這種無趣組合,美國佬已經把鹽醃牛肉、龍蝦甚至炸生蠔都夾到麵包裡去了,而麵包種類、餡料和醬料的組合也講究得不行—龍蝦只能搭黃油吐司或者熱狗包,鹽醃牛肉就必須得白切麵包夾著,塗一層黃芥末,再配一條粗壯的醬瓜來啃。
波士頓有家法院,曾作過如下公判:一塊堂堂正正的三明治,必須用到至少兩片分開的麵包。如此一來,盛產龍蝦的新英格蘭等於自煽耳光,自家龍蝦卷(Lobester Roll)也被除名,只好委屈和熱狗做親戚。不過,要是依此和美國人爭論漢堡到底算不算三明治,對方估計要覺得你腦袋有問題。
但歐洲人不高興了—義大利的帕尼尼(Panini)、法國的庫克先生女士(Croque Monsieur, Madame)勉強擠進隊伍,風靡北歐和法國的開口三明治(Open face Sandwich,在法國被稱作Tartine)--單片麵包上放點料,像吃義大利烤麵包片Bruschetta一樣—則被徹底排除在三明治族譜之外。
▲ 帕尼尼
▲ 看起來很噁心但其實很好吃的庫克先生
▲ 開口三明治
▲ 長得其實沒大差別的Bruschetta
中東人也要跳腳—Pita口袋餅加點鷹嘴豆泥,塞進幾粒Falafel素炸丸子,早已攻陷歐美,勢如破竹—巴黎瑪黑區的中東小店門口大排長龍,紐約的 Falafel流動餐車Taïm到了中午時分也是供不應求,熱量相對較低的Pita餅在不少三明治店裡更是銷量冠軍—居然還不被主流承認?開玩笑!
不過還是有不少好事者,堅信三明治世界大同,非要把驢肉火燒、肉夾饃和墨西哥玉米卷餅(Tacos)也歸入西方語境—就這一點而言,香港澳門茶餐廳裡的蛋治(夾蛋)、腿治(夾火腿),和越南法佔時期遺留產物的越南法棍Bánh mì三明治,可能更對路。至於嗜甜的美國人最愛的冰淇林三明治(一種把香草冰淇林夾在餅乾裡的冷飲),就更不可置否了。
▲ 非常逆天的冰淇林三明治
Katz’s Deli
205 East Houston St
紐約住了好幾年卻沒有吃過Katz’s Deli?基本上等同於上海土著沒去王家沙報過道。筆者因此被小夥伴狠狠鄙視了,然後被硬拽著去體驗了一回,好吃到淚流滿面。這家開在下東城Houston Street上的百年猶太副食店,是紐約城當仁不讓的三明治一店—電影《當哈利遇見薩莉》中,梅格·瑞恩就是在這裡當著一店男女老少的面裝了半分鐘假高潮。
▲ 你們感受一下
▲ 還有很多遊客專門去cos
看似大眾食堂的Katz’s最出名的要數它的燻牛肉三明治(Pastrami)--牛肉用鹽水滷過,再以辛香料燻過、蒸熟,簡簡單單配了。入店時派號員會發一張小票,右手邊一長溜櫃檯後面站著幾個切肉師傅,會先片下一小塊肉讓你嘗嘗味道和肥瘦,邊吃邊等—兼具老派作風與如一品質,在滿地大坑的曼哈頓實屬可貴,亦是Katz’s經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胃口小的姑娘們不妨點個半份加碗Matzo Ball肉球湯,但即便點了一份吃不完,打包回家第二天回鍋做個蓋澆面、炒飯什麼,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我要是沒這麼幹過我會告訴你們嗎?)
Taïm & Taïm Mobile
45 Spring St & 222 Waverly Pl
提到Falafel三明治,紐約眾口難調,但嘗過各家鷹嘴豆泥與素炸丸子之後,我心中的第一名依然屬於Taïm。Taïm在希伯來語中意為好吃(Tasty),有著正統以色列背景的Taïm在SoHo和西村各有一間鋪面,但本地人最中意的,還是午飯時間去它家的流動餐車排隊買一份外賣。最可愛的是,工作人員還會即時在Twitter上更新本日菜單和停靠位置,方便周圍的上班族們決定午飯。我住在紐約的時候,因為這輛車每周有兩三天時間都停在我公司附近(20街和5大道),加上我又是它家死忠,以致於我每周至少會抽一天去吃這個三明治。
最基本款的三明治裡裹著鷹嘴豆泥、素炸丸子、中東麻醬、捲心菜和以色列沙拉(黃瓜、番茄、洋蔥、薄荷、蒜等),懂行的回頭客則會選擇「本日特選」(丸子底料不同,最愛辣味Harissa和甜菜丸子),並且要求「With Everything」—加點兒佐料。
http://www.taimmobile.com/ Taïm餐車的位置信息和菜譜可以在這裡找到。
Luke’s Lobster/Pret A Manager
龍蝦卷之所以在紐約大紅大紫,還是多虧離生產龍蝦的緬因州路途不遠。然而,在Luke’s Lobster出現之前,紐約的龍蝦卷價格簡直翹到天上去了,少則20幾刀,貴則30刀有餘⋯⋯這般驚為天人的價格,令創始人決心造一番事業來改變現狀。於是,現在紐約龍蝦卷的價格普遍控制在了16刀左右。恩,依然很貴。但每次去Luke’s家的餐車買卷,依然有很多人排隊哦!(https://twitter.com/NautiMobile 你可以去這裡找到 Nauti Mobile每天的位置。)
另外一個替代選擇是Pret A Manger的便宜般龍蝦三明治($8.99),肉也是蟹鉗肉為主,醬料和Luke’s家一樣都是蛋黃醬和芹菜末,和Luke’s家的黃油吐司不同,Pret用的是軟軟的布裡歐麵包(brioche),乍看之下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個漢堡,不過味道其實相當不賴。順帶一提,Pret家其他比較能吃的也就是蝦肉三明治了,雞肉牛油果勉強及格,卷我勸你們不要碰,我吃過Buffalo Chicken的,實在是難吃。
除了紐約及周邊地區的多個門店外,Luke’s在日本東京原宿表參道、涉谷及大阪心齋橋附近都設有門店,去日本的小夥伴不要錯過哦!
Parm
248 Mulberry St
可能是目前紐約最火的義大利三明治。三明治也是要看出身的,這家店的幕後,是紐約大名鼎鼎的Major Food Group餐飲集團,旗下餐廳包括我很喜歡的Dirty French、最近火的一塌糊塗的西西里義大利菜Santina和SoHo猶太點心店Sadelle’s,以及米其林青睞有加的Carbone和ZZ’s Clam Bar(本來還有一家Torrisi,前陣子關了。)
如今的Parm也開了好幾家門店,但最經典的還是Nolita Mulberry街上那間鋪著格子地磚的小鋪面。必點菜式是Chicken Parm三明治(Chicken Parmigiana縮寫),餡料是厚實的炸雞胸肉配拿波裡紅醬和芝士,可選普通粗麥麵包(Roll)或者芝麻麵包(Hero)。傻傻的我選了Platter,滿心以為會配麵包,上了桌才發現居然只有三塊雞肉和一堆沙拉菜,喚來侍者小哥求麵包,最後結帳時發現居然沒有另外加錢,可喜可賀。
Num Pang
28 East 12th St
有多家門店(包括遊客很多的Chelsea Market),但我最喜歡的一家,開在聯合廣場和紐約大學附近,這家頗為時髦的越南三明治店和遍布中國城(華埠)的越南麵包店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料講究、口味驚豔—麵包用的是義大利人做披薩和意面慣用的粗麥粉(Semolina Flour),餡料方面,鯰魚、大蝦、豬五花,甚至烤山藥,簡直無所不包,徹底顛覆那些不好吃的越南Bánh mì給人留下的壞印象,而它最大的秘密,莫過於口味獨特的辣味蛋黃醬—真的會吃上癮的!
本文原載於《周末畫報》,略有改動
點開就可以讀的相關文章
在紐約,去14街逛農夫市集,是最開心的事
有用的吃蠔(冷)知識 + 紐約蠔店
紐約人真會玩 | 賣萌冰車、冰棍Cocktail、鹹的牛奶冰...
別去牛角了,這才是紐約最好吃的日式烤肉
紐約:8間有意思的「新派」咖啡館
紐約餐館周30家值得一吃的餐廳
👇你嗲嗎?長按一下識別二維碼👏
關於覓食
我是喜北,這號業餘玩票,只有我
剛從紐約搬回上海
上班賣酒店,下班寫東西
有趣和有用的覓食見聞,吃到好吃的,眼睛會放光
最近比較閒,約稿 & 合作,請後臺勾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