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是優秀電影的教科書實不為過

2021-01-15 電閃雷鳴人生

《美國往事》講的是二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少年「麵條」(羅伯特德尼羅 飾)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大」(詹姆斯 伍茲 飾),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麵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麵條」出獄,當時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健壯的青年人,在「麥大」的帶領下,他們開始了一系列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大」似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麵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大」收手。警察與「麵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大」等人全部被殺。「麵條」帶著深深的悔恨和痛苦,離開紐約,回到年少時生長的地方。

  三十五年過去了,幾近垂暮的「麵條」重新回到紐約的傷心地,他遇見了少時的朋友和舊情人,而當年「麥大」他們的死,背後竟然包含著出乎意料的陰謀。

關於影評

基於立足點的不同,如同放大鏡與顯微鏡的關係,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拼江湖的奮鬥生涯記錄片。《教父系列》的視野更為廣闊,《美國往事》的下筆卻更為細膩……

  如果說暴力美學定義者是吳宇森和昆丁塔倫蒂諾,那麼黑幫美學的定義者將毫無疑問是屬於科波拉和萊翁內。《美國往事》繼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憶片段的敘述方式展開劇情,如果說企圖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往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敘事方式的獨特性,從整體框架上的時空轉換到局部細節,長鏡頭對人物的描寫,蒙太奇分鏡的切換,都高度地為敘事服務,教科書式地為我們展示了一部以敘事見長的成功電影應有的姿態,我以為述說電影之所以為電影,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劇本的優秀,能達到美國往事之高度的電影恐怕也為數不多。

   不斷去挖掘《美國往事》中閃光的敘事片段,可以說是本片粉絲最為津津樂道的事情。比如布魯克林大橋的變遷對比的景象印證了主角麵條(德尼羅飾演)的成長曆程;又比如麥克西跳進垃圾車自殺以後,大街上駛過幾輛載滿狂歡的年輕男女的轎車,當時我還以為那是偶然經過的,看了網友的影評,才知道那是麵條回想當年酒禁解除以後的狂歡情景,導演用了一種混淆虛實的拍攝手法,把兩個不同時間的場面巧妙地結合,麵條遠去的青春迎面駛來,在他來不及回頭細看的時候,青春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當然,某些網友看了不下十遍,容我借用加西亞馬爾克斯語錄,估計會在多年以後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如今之見解,那自然是遺漏了細節的,這正是一部值得反覆體味的經典所具備的精粹,每次看都有新發現,都值得去補遺,去不斷完整我們的觀影印象……

  不得不提此劇的靈魂一幕:童年的麵條在廁所挖了個磚洞偷看倉庫裡頭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珍妮佛康納莉原來又是一個少年期就達到演技巔峰的例子,她那種稚氣中隱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就已經預示著這個女孩會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女人,麵粉倉庫裡的麵粉在黛博拉輕柔嬌小的舞步擺動下,四處飛揚,似雪非雪,像霧非霧,畫面凝聚著一種游離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朦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蕩著情竇初開的麵條的心,麵條那雙不斷轉動的眼睛,注視著那個仿如舞臺的地方,原來他從一開始戀上黛博拉,就已經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看著她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起舞,這個暗示最終成為他倆一生最大的諷刺。當小黛博拉發現了麵條,把他喚到身邊,跟他讀聖經的時候,是他們最純潔的愛情印象確立的時候,當麵條想輕吻那個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時候,麥克西的出現打斷了這個純潔的初吻……麵條在選擇面前,還是優先選擇了朋友,而放棄了愛情。這個場景也暗示了麥克西與黛博拉將成為麵條終生的羈絆,麥克西老是利用他,同時奪走本屬於他的一切,包括那個把麵條認錯成麥克希的狂亂的情婦。而麵條從失去初吻的一刻開始,就永遠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當時他不顧麥克西,選擇了黛博拉,會否可以改變這個過早地理智考慮問題的女孩的一生呢?麵條,包括我們觀眾,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

  有了前面足夠的鋪墊,出獄後的麵條強暴黛博拉的劇情竟然顯得合情合理。黛博拉是自私的,德尼羅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愛情的時候,她竟然連一絲溫存的機會都不給他,你既然早就不對你們之間的愛情抱有希望,那為何你又要見他呢?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為了永久地佔有這個男人(我比較認同是後者),黛博拉的行為都顯示出足夠的可恥與自私,這種自私與醜惡程度,比麵條強暴她的惡行,還要醜惡百倍。首先,黛博拉既然選擇追逐事業,那麼就永遠也不應該跟麵條見面,她明明知道麵條愛她是如此深切,這種情況下聚舊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不像是一個久經江湖的事業型女人應有的不理智的表現。其次,如果說黛博拉追逐的是一種安定的發展型生活,希望自己的事業潔淨,安全,穩步提升,她不選擇麵條也是有道理的,問題是她並非如此,最終她選擇了麥克西,相信在多年的相處中,她也領教過無數次麥克西的敵人對她和她的家庭的影響。麥克西和麵條不是同類人,但就職業的危險性這個角度看,幾乎如出一轍,而麵條甚至完全可能為了黛博拉而放棄黑幫生涯,而我們都知道心狠手辣、滿肚抱負和密謀的麥克西卻做不到。而後面她們重逢時候,黛博拉的痛哭,不管是後悔還是愧疚或者兼而有之,都足以看出麵條在黛博拉心中的分量,不存在黛博拉不喜歡麵條這樣的假設,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顯示這個女人在遭受懲罰,比麵條強暴這個場景表達的意味,個人認為較多是導演的傾向問題,他傾向表達男性在得不到的愛情的時候,那種無法挽回的痛苦,於是,黛博拉處於這個獨特的表達需要的位置,為作品的主題服務,這裡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性,如果僅僅是黛博拉出於女性天生的搖擺不定的性格而暫時出現性格上的軟化,等清醒的時候,又毅然離開麵條,那麼她遭到強暴的結果,只能說明男人與女人終究無法溝通,這是否導演要表達的意思呢?那段強暴戲是我所見最能被容忍的,以往我一直是極度反感男人用暴力奪取女人的行為。麵條所面對的那種痛苦,正如某網友所言,作為女性觀眾,相信是很難以理解的。很多影友對我這種觀點發出批評與質疑,我完全諒解,說我沒有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去考慮被強暴這種羞辱對女人的傷害有多麼深惡可憎。這恐怕我也得承認。但我們在面對電影這個嚴肅的場景時候,竟然不得不陷入一種對人性的思辨和懷疑,這正是一部經典電影的價值所在,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哲理思考的空間,而不顯突兀,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試想想,我們往往首先把女性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然而事實上呢?弱者反而不是每次都扮演被害最深的角色,有些時候弱者會陷入一種無辜卻傷人的境地,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這正是人的複雜性。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今的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相信經濟負擔也不少,孩子供書教學、房貸車貸,養老治病,各項經濟開支,倘若一個僅僅夠維持正常運作的家庭,突然間,丈夫和妻子想豪奢一筆進行環遊世界的旅遊,感受一下另一種生活,這個願景是好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這種想法完全沒有錯,可以說很無辜,但結果家裡現金不足,難以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成為了一個生活中被動的弱者角色。這時候夫妻的父母卻寧願用自己的積蓄去為兒女實現願望,結果要是這樣操作,兒女實現願望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對父母養老錢的花銷上,俗話說「啃老」。如果影響到家庭的運作,這個想去旅遊的善意的心願就成了一種自私、可恥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醜惡的結果。比方說最終因為資金不足,而導致計劃流產,或者因為錢花了,導致其他家庭關係惡化的問題出現,如此種種,生活中是有可能出現的。而與黛博拉的問題類比我們就可以發現,假定黛博拉追求的是穩定的戀愛關係、事業的發展、背景的清白,凡此種種,都是無辜的、都是合理的訴求,但的確眼前的麵條無法提供,這是他們矛盾的根源性,麵條深知無法達成這一共識,對他無法得到的女人,他知道自己註定一生所愛付諸流水時候,在他強姦黛博拉的那一瞬間,他的人生實際上已經毀滅了。已經永遠無法再擁有愛的勇氣,也許我們說生活中不可能總是如此,但恰好電影的命題正是這種極端的特殊性。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強暴自我的過程,結果兩人表面上的佔有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替換的關係,肉體上黛博拉被麵條野蠻地佔有,而精神上麵條已經被黛博拉的殘忍殘酷徹底摧毀。對這個問題,我想我也不能提供再多的解析,去為那些為黛博拉的遭遇而憤憤不平的女士們講述強姦——這麼可恥的犯罪行為在這部電影中可以得到寬恕的理由了。到底誰才是這個矛盾的愛情糾結中的弱者?導演正是設置了一個特定的框架,去討論男人、女人、價值的取向、人性的矛盾這些深刻的問題。也許在這個命題中,男人與女人同樣自私,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但電影繼後的結局,黛博拉重遇麵條並沒有表現出痛恨,反而是以淚洗面,所以,我相信答案早在每個人心中,黛博拉痛哭的原因,正是後悔這種結局是當初她自己的選擇一手造成的。黛博拉第二次與麵條重逢的時候,她在不斷抹去臉上的妝,直到不知是淚水模糊了妝粉,還是妝粉模糊了淚水,厚厚的妝粉下,掩飾著她脆弱而真實的情感……

  除了愛情的痛苦,友情的痛苦更加讓人虐心,在搶劫銀行家的時候,饑渴的情婦發情地要求匪徒強暴她,善於控制情慾麥克西沒有動容,因為他不會在作案的時候受其他事幹擾,而麵條卻不顧一切地發洩,直到麥克西提醒他該離開的時候才清醒,這又是二人性格的對比。後來那情婦重新遇到他們那夥強盜,麥克西玩了一個遊戲,讓情婦猜當時哪個是與她魚水之歡的男人,結果情婦誤以為麥克西是當時的對象,麵條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本對這個女人無興趣,這裡佔有替代的暗示又反覆出現了。也有說法是麥克西設局為了打擊麵條,麥克西事實上奪走了黛博拉,這是一種隱蔽的暗示。麵條為了拯救麥克西,於是向警察局報案,但給麥克西識破了,於是,麵條一直以為他害死了兄弟們,背負了30多年的愧疚與孤獨,到頭來發現給麥克西欺騙了,麥克西非但沒有死,還奪走了他的黛博拉。(網友認為是麥克西設局故意讓麵條報案,也許這裡我理解有誤,但這個細節對整個電影的主題應該說沒有太大的衝突。) 罪惡的黑幫生活葬送了他們的一生,連最初他們保護的活躍在勞工界的工會積極分子,最終也過 上了權錢交易的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上層階級……這個小情節主要目的是烘託電影傳達的主題,人的價值觀在利益誘惑面前往往脆弱不堪。當然,有些人堅守,如麵條,有些人搖擺,如黛博拉,有些人窮一生心血去算計別人,結果發現自己擁有的遠遠不如自己失去的要多,這正是麥克西。詹姆斯伍茲這名智商高達180的天才,是演藝界的性格演員,麥克西的角色讓他演得深入骨髓,讓人過目不忘。

  麥克西最終希望死在麵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但麵條拒絕了他。麵條一句悲滄的「我們浪費了一生。」,徹底地為這段「美國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

  影片最後,麵條那被煙幕模糊了的扭曲的微笑,為這段感傷的黑幫情歌添上最後的休止符。抽菸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影片時間線的最後,然而卻以此作結,不愧讓人佩服導演對電影語言的深刻理解,蒙太奇技術的運用精準而全神地為影片的敘事方式服務,而敘事的獨特性又讓電影的思想性渾然天成。說《美國往事》是優秀電影的教科書實不為過。彷如「莊生曉夢」的黑幫情歌,道盡了人性的滄桑,我們奮鬥終生——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斷企圖擁有,最終一切盡歸塵土,這難道不是一場夢嗎?也許《美國往事》並不勵志,甚至悲觀、彷徨,對人世間的情感充滿懷疑,對人生充滿矛盾的嚴苛的拷問,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以換得觀眾對人生的思考,珍惜眼前,珍惜我們能夠擁有和踏實追求的東西,我想,這正是《美國往事》能夠代表的意義。好電影能激發我們思考人生,而這種思考如此樸實無華,不加矯飾,更是現今很多文過飾非的電影作品難以望其項背之處。

這竟然是我所看過的最痛苦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去看電影《美國往事》
    《美國往事》於1984年2月在美國發行。雖然這是部老電影,但還是值得一看。一。故事大綱在紐約猶太社區中,主人公「麵條」最初只是一個小混混,後來變成了黑幫大佬。這部電影是關於他的成長和黑幫兄弟。他們的兄弟被殺後,麵條帶著內疚逃跑了,麥克斯轉過身來洗白,從官員變成了部長。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手足情誼,愛恨情仇,時光曲折和時間的變化。2。故事背景當時美國正在實施禁酒令,禁止正規酒類市場,走私和地下交易成為一項利潤豐厚的生意,黑幫組織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細數美國優秀黑幫電影
    細數美國優秀黑幫電影黑幫題材電影畫面雖暴力、血腥,但很受觀眾的歡迎,尤其是男性朋友們,情有獨鍾,今天給大家帶來一些美國黑幫電影,都是一些經典電影!雖有殘忍、暴力,也不乏溫情一面。《美國黑幫》「好人在做壞事。」
  • 《美國往事》一部不容錯過的好電影!
    《美國往事》是由哈利.格雷徳在紐約監獄裡根據自己禁酒時期的經歷寫的自傳體小說《流氓》改編的。導演是萊昂內,喜歡看電影的人對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他也是著名的鏢客電影三部曲的導演。《美國往事》不僅僅是部黑幫片那麼簡單,看古惑仔系列不多久就會沒了印象,看《美國往事》過了好幾年依舊曆歷在目,歷久彌新,就像看花單單只有豔麗的話,初看時也許是激動的,可很快就沒了好感覺,看豔素相間的花朵初看覺得好,過目亦不忘,盛開與敗落一樣驚心動魄,《美國往事》就像一朵豔素相間的花。萊昂內這樣評價《美國往事》:「《美國往事》是我的電影。我就是這部電影。
  • 《美國往事》配樂離世 王家衛監製其傳記電影
    1905電影網訊據俄羅斯電視臺消息,曾為《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等多部電影配樂的義大利音樂家埃尼奧·莫裡康內去世,享年91歲。據悉,莫裡康內上周曾不慎跌倒,傷及股骨,本周因併發症於羅馬去世。莫裡康內曾憑藉多部電影配樂作品獲得多國知名獎項,並曾5次榮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音樂類獎項。其知名的電影配樂作品包括了《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黃金三鏢客》以及《八惡人》等。
  • 《美國往事》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講述了「英雄」的一生
    電影中小李子所飾演的角色對「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調侃以及後來跑去義大利拍西部片,不禁讓我們想起義大利西部片的代表導演喬爾賽·萊翁內。而昆汀取的這個電影片名也很難不讓人想到這位導演的代表作《美國往事》。
  • 電影「美國往事」真實版的GTA5劇情
    小編今天無意中發現一部電影名為美國往事這部電影和gta5的遊戲劇情很像,GTA5應該是取自電影《美國往事》。兩者的劇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相似。在遊戲裡面,麥克背叛了崔佛,若干年後再見——在電影裡,麥克希背叛了麵條,多年後再見;在電影裡面,麥克希想搶劫聯合儲蓄,沒成功——在遊戲裡面,麥克以及崔佛想搶劫聯合儲蓄,卻成功了。小編是先通關的遊戲,再偶然看到的電影。當我看到以上這些熟悉的情節時,感覺油然而然的激動。
  • 經典黑幫片《美國往事》裡的救贖和背叛
    《美國往事》這部黑幫電影揭示了美國20世紀前半葉到中期的黑幫生活史,是一部具有史詩品質的黑幫電影,曾在國際範圍內獲獎無數,無論在表演、攝影、美術還是音樂方面都堪稱為一代經典。而這部描述美國黑幫史的影片背後揭示了友情與背叛、金錢與罪惡、罪犯與政治之間的糾葛,從多個層面讓這部宏大的黑幫電影顯得豐滿而生動。
  • 談《愛爾蘭人》:一部回歸教科書級別的電影
    星期五言:之所以說這部2019年末北美上映的《愛爾蘭人》是教科書級別的電影,原因有三:首先 ,它不像歐式電影那麼反類型化與前衛,導演將精力更多用在了怎麼把故事講好上;其次,《愛爾蘭人》用到的主觀敘述與閃回事件交錯進行的手法以及蒙太奇剪輯,是美國類型片發展一百年的東西了
  • 美國人抗議,導致中國看不上的電影,《好萊塢往事》背後的故事!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由於一個美國人的抗議,導致我們中國觀眾可能永遠無法在影院看到的美國電影《好萊塢往事》。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影片的公開信息。 昆汀的電影一貫都是那樣,你強擼一個乾貨主線的話其實都特簡單。應該也就是小李和皮特兄弟情深情義重橫衝直撞好萊塢。巧遇曼森家族要對波蘭斯基一家下手於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用戰平李小龍的戰力狂虐美國史上最瘋狂殺人邪教的故事。
  • 媒體:問涉事檢票員什麼來頭,既是關切也是監督,實不為過
    媒體:問涉事檢票員什麼來頭,既是關切也是監督,實不為過 「光明網」微信公號 2019-05-19 19:24
  • 《美國往事》:四個小時演繹偷窺狂的一生
    美國往事OnceUpon a Time in America豆瓣評分:9.1分,導演是賽爾喬·萊昂內。說起萊昂內,他大概是史上最委屈的導演了。這部電影耗費了萊昂內十餘年的心血,卻在公映時,製片方將原本近四個小時的版本閹割成了139分鐘,觀眾看到的只是一部不倫不類的黑幫電影。最終《美國往事》票房慘敗,也未能獲得任何一項奧斯卡提名。直到萊昂內去世後,影片229分鐘的導演剪輯版得以公開,觀眾們才意識到這部電影是多麼偉大。
  • 《美國往事》:豆瓣評分9.2,比肩《教父》的黑幫史詩
    在好萊塢的電影史上有這樣一部長期被評論家誤以為是爛片的佳作,直到導演鬱鬱而終多年之後才得以被人們重新認識,成為黑幫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沒錯,講到這裡,不少影迷應該知道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就是《美國往事》。
  • 虧到破產的電影:夢工廠賠八千萬美金,《美國往事》虧損1.5億
    那些票房慘澹到公司破產的電影。 《美國往事》虧損1.5億導演萊恩鬱鬱而終。 1984年瑟吉歐萊恩導演的《美國往事》上映了,但投資了3000多萬美元的電影,卻只拿回了532萬美元的票房.虧損折合人民幣高達1.5億元。
  • 美國隊長和驚奇隊長共同出演的這部電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教科書
    《驚奇隊長》最近正在全球各地火熱上映,作為一部講述女性超級英雄成長經歷的勵志電影,《驚奇隊長》從卡羅爾小時候的經歷開始講起,一直到她成長為無所畏懼的最強超級英雄。在前幾年的時候,麥肯娜·格瑞絲和美國隊長就共同出演過一部關於兒童教育的電影。美國隊長和驚奇隊長共同出演的這部電影就是《天才少女》。其中美國隊長的扮演者克裡斯·埃文斯飾演一位學歷很高,但是生活卻隨心所欲的修船工弗蘭克。而麥肯娜·格瑞絲飾演的則是弗蘭克的外甥女,天才少女瑪麗。小驚奇隊長飾演的瑪麗,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但不幸的是她的母親卻因為事業的壓力和性格的原因自殺了。
  • 解析電影《美國往事》在運用「畫中畫」攝影構圖方面的藝術魅力
    在電影《美國往事》中,有很多利用畫框取景的細節,成為這方面運用的典範。其中,電影多次運用鏡子來取景,或者用門、窗口及類似邊框來拍攝,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被眾多影評人奉為圭臬,雖被模仿卻始終難以超越。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強調了電影的紀錄本性,把電影畫面比喻成「窗口」,電影畫面不僅是一個限定的空間,更像一副從窗口望去的風景,畫面限定了觀影者的視域,仿佛窗框把界外的景物遮擋,一旦觀者變換視線,就獲得一副新的畫面。
  • 美國往事:曾經生離死別的愛人,最終擦肩而過,這是最深的憂傷
    現在面對著影院層出不窮的影片的時候,我們卻仍然覺得沒有經典的電影可看,而過去的許多老電影反而讓人們念念不忘。《美國往事》是由瑟吉歐·萊昂執導的一部經典電影,在這部影片中不僅僅講述了黑幫的故事,更是融合了友情、愛情、理想與背叛。
  • 《美國往事》男主角窗口偷窺鏡頭,為何被稱為影史最佳?
    世界影史源遠流長,人類歷史上至少拍攝出了數十萬部電影,那麼如果要我們選出一部電影,選出最能夠體現出電影質感的1個鏡頭,那會是哪個呢?毫無疑問,那一定屬於《美國往事》裡面,老年主人公透過少年時候偷窺窗口,再次看向他的青春往事這個鏡頭。下一秒,這個老年人的眼睛,切換成了少年人的眼睛。時光就這樣悄然划過了半個世紀。歲月流逝,人世滄桑。
  • 《美國往事》36年:喬·佩西歸隱,德尼羅堅挺,康納利記憶猶新
    要選影史十大史詩電影,《美國往事》必然入選。 一個跨越四十多年的故事,要寫成小說很容易,因為讀者可以用足夠長的一段時間去閱讀,去沉浸在作家的文字中,感受歲月的滄桑變幻。 要拍成電影,難度則要大許多。
  • 淺析電影《好萊塢往事》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通過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形象地反映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好萊塢往事》加入各種電影海報、片段、演員致敬電影藝術人們及其作品。回顧了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同時導演也有意用電影對電影進行分析,並試圖做出某些改變。
  •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25部優秀電影配樂
    2005年,美國電影學會從100份候選名單中選出25部最優秀電影配樂作為美國電影學院的「百年」系列的一個重要部分——「AFI百年電影配樂」(AFI's 100 Years of Film Sc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