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希望濟南有更多的配套企業記者謝永亮攝專題策劃:李松採寫:本報記者 董莉實習生 石曉丹 鄭楚翹
5月10日,濟南市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處長嶽雙榮帶著一份提案回復來到小鴨集團。2月底的濟南兩會上,政府委員、小鴨董事長周有志提交了一份關於打造濟南汽車工業就地配套全產業鏈的提案。在三樓的會議室裡,兩人討論了一個多小時,話題一直圍繞濟南汽車產業配套。
有龍頭無產業鏈是兩人的共識。背後則是,濟南已擁有重汽、吉利、青年蓮花、寶雅、輕騎、中集等汽車企業,重卡、客車、轎車、電動汽車、摩託車、專用車等各類汽車都能「濟南造」,但配套產業鏈相對薄弱。這已成為這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一塊短板。
案例:一個螺母也要從外地採購
「舉個很小的例子,汽車底盤用的螺栓、螺母,濟南只有普通類型的,吉利所需要的耐腐蝕、高強度的在濟南根本找不到。」濟南吉利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文安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整車生產在濟南,他們希望更多的配套能實現本地化。但他坦言,「公司的採購部部長跑了包括濟南在內的山東很多地方,符合吉利條件的很少」。
對此,濟南青年蓮花汽車公司副總經理韓魯平也深有感受。他說,一個沒有加熱等功能的普通後視鏡,他們也得從外地採購。因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後視鏡必須要有3C認證,但他們在濟南沒有找到合格的生產企業。據韓魯平說,今年春節前,為了工廠不停線,他們不得不空運了好幾次電器件。
買不到配件,同樣讓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兼工具車事業部總經理王汝江苦惱。他說,他們把電池等電動汽車最關鍵的問題解決了,卻在濟南採購不到合適的充電器。
車企:需要300家配套企業,實際只有幾家
一個個小案例的背後,是整車企業本地找不到配套,頻頻「喊餓」。
程文安說,目前吉利在濟南的配套率只有1%,整個山東也不超過5%。據他介紹,造一輛轎車,僅衝壓件就有大概300多個,整車則需要3000多個零件。濟南吉利需要300家左右的配套企業,如今在濟南為他們配套的只有幾家。
在程文安看來,這讓他們增加了不少沒必要的成本。以汽車內飾為例,重量輕,但體積大、形狀不規則,「在本地生產,費用可降低10%」。此外,一些價值比較高的零件,在長途運輸中為了防止損害,包裝成本比較高,運輸成本也就高起來了。更重要的是,在本地配套,「有什麼事情比較好溝通」。
談到空運配件,韓魯平也直言,這不僅增加整車成本,更重要的是,可能因為一個配件耽誤整條生產線的運轉。而更讓韓魯平頭疼的是,每個車體完成衝壓等工序後,還得運到他們在泰安的生產基地噴塗,然後再運回濟南裝配。一來一回,每輛車的費用就增加了200多元。
韓魯平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帳,去年他們共生產了2.5萬輛車,僅這一塊運輸費就高達五六百萬元。原因是,2005年公司在濟南註冊成立時,由於汽車塗裝項目的環評必須經過國家工信部批准,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以零部件企業落地,沒有建設塗裝車間。
不過,韓魯平說,以目前的產量,他們也不會上塗裝。據他介紹,一個塗裝項目的投資約1.2億元,「一年的利息就上千萬元」。只有等產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公司才會考慮上塗裝。
王汝江也表示,目前寶雅能在濟南實現的配套還不足20%。與電動汽車相關的變速箱、電控、充電器、注塑等,本土化配套的情況也不理想,「濟南周邊甚至沒有一家電鍍廠,所需零部件必須到河北、江浙去買」。他曾在廣東工作過一段時間,所在的企業也屬汽車行業,當地企業70%到80%的配套都能在省內解決。
上述整車企業負責人都向記者表示,目前能在濟南配套的多為科技含量低的零部件,檔次低,價值也低,並直言多花了很多冤枉錢。
現狀:有「龍頭」無「龍身」
相比轎車企業,重卡等生產企業的本地配套率要高一些。重汽集團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重汽70%到80%的總成是自己生產的。據了解,目前濟南不少汽配企業是依靠重汽起家的,目前仍以重卡配套為主。如魯得貝,其當年轉型就是為了「傍」重汽,目前產品多為重卡配件。韓魯平也說,有一次行業會議上,來了40多家汽配企業,絕大多數是給重卡配套的。
不過,重汽上述人士坦言,其總成裡也有不少配件是外採的,以發動機為例,重汽自己生產發動機,發動機的缸體是重汽生產的,但活塞等多是從外地採購的。此外,玻璃、輪胎等也是外採的。「目前處於有『龍頭』無『龍身』狀態。」嶽雙榮多次向記者表示,濟南的汽車配套能力確實跟不上整車廠的需求,濟南汽車產業已經有了「龍頭」企業,但沒有形成產業鏈。
上述給周有志的回覆,也直言「零部件配套能力滯後於整車發展」,零部件企業規模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少,本地配套率低。
根據周有志的說法,濟南汽車企業零部件本地化供應不足10%,本地化外協加工配套不足5%,模具配套不足3%。而在一汽總部所在地長春及周邊,汽車配套產業已經相當發達,當地配套率高達80%。濟南市工商聯模具行業商會有關數據也顯示,汽車零部件在濟南本地的配套能力尚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