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轎車「濟南造」螺母難買汽車將進「千億級」配套短板

2021-01-09 濟南時報

  吉利希望濟南有更多的配套企業記者謝永亮攝專題策劃:李松採寫:本報記者 董莉實習生 石曉丹 鄭楚翹

  5月10日,濟南市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處長嶽雙榮帶著一份提案回復來到小鴨集團。2月底的濟南兩會上,政府委員、小鴨董事長周有志提交了一份關於打造濟南汽車工業就地配套全產業鏈的提案。在三樓的會議室裡,兩人討論了一個多小時,話題一直圍繞濟南汽車產業配套。

  有龍頭無產業鏈是兩人的共識。背後則是,濟南已擁有重汽、吉利、青年蓮花、寶雅、輕騎、中集等汽車企業,重卡、客車、轎車、電動汽車、摩託車、專用車等各類汽車都能「濟南造」,但配套產業鏈相對薄弱。這已成為這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一塊短板。

案例:一個螺母也要從外地採購

「舉個很小的例子,汽車底盤用的螺栓、螺母,濟南只有普通類型的,吉利所需要的耐腐蝕、高強度的在濟南根本找不到。」濟南吉利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文安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整車生產在濟南,他們希望更多的配套能實現本地化。但他坦言,「公司的採購部部長跑了包括濟南在內的山東很多地方,符合吉利條件的很少」。

  對此,濟南青年蓮花汽車公司副總經理韓魯平也深有感受。他說,一個沒有加熱等功能的普通後視鏡,他們也得從外地採購。因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後視鏡必須要有3C認證,但他們在濟南沒有找到合格的生產企業。據韓魯平說,今年春節前,為了工廠不停線,他們不得不空運了好幾次電器件。

  買不到配件,同樣讓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兼工具車事業部總經理王汝江苦惱。他說,他們把電池等電動汽車最關鍵的問題解決了,卻在濟南採購不到合適的充電器。

車企:需要300家配套企業,實際只有幾家

  一個個小案例的背後,是整車企業本地找不到配套,頻頻「喊餓」。

  程文安說,目前吉利在濟南的配套率只有1%,整個山東也不超過5%。據他介紹,造一輛轎車,僅衝壓件就有大概300多個,整車則需要3000多個零件。濟南吉利需要300家左右的配套企業,如今在濟南為他們配套的只有幾家。

  在程文安看來,這讓他們增加了不少沒必要的成本。以汽車內飾為例,重量輕,但體積大、形狀不規則,「在本地生產,費用可降低10%」。此外,一些價值比較高的零件,在長途運輸中為了防止損害,包裝成本比較高,運輸成本也就高起來了。更重要的是,在本地配套,「有什麼事情比較好溝通」。

  談到空運配件,韓魯平也直言,這不僅增加整車成本,更重要的是,可能因為一個配件耽誤整條生產線的運轉。而更讓韓魯平頭疼的是,每個車體完成衝壓等工序後,還得運到他們在泰安的生產基地噴塗,然後再運回濟南裝配。一來一回,每輛車的費用就增加了200多元。

  韓魯平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帳,去年他們共生產了2.5萬輛車,僅這一塊運輸費就高達五六百萬元。原因是,2005年公司在濟南註冊成立時,由於汽車塗裝項目的環評必須經過國家工信部批准,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以零部件企業落地,沒有建設塗裝車間。

  不過,韓魯平說,以目前的產量,他們也不會上塗裝。據他介紹,一個塗裝項目的投資約1.2億元,「一年的利息就上千萬元」。只有等產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公司才會考慮上塗裝。

  王汝江也表示,目前寶雅能在濟南實現的配套還不足20%。與電動汽車相關的變速箱、電控、充電器、注塑等,本土化配套的情況也不理想,「濟南周邊甚至沒有一家電鍍廠,所需零部件必須到河北、江浙去買」。他曾在廣東工作過一段時間,所在的企業也屬汽車行業,當地企業70%到80%的配套都能在省內解決。

  上述整車企業負責人都向記者表示,目前能在濟南配套的多為科技含量低的零部件,檔次低,價值也低,並直言多花了很多冤枉錢。

現狀:有「龍頭」無「龍身」

  相比轎車企業,重卡等生產企業的本地配套率要高一些。重汽集團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重汽70%到80%的總成是自己生產的。據了解,目前濟南不少汽配企業是依靠重汽起家的,目前仍以重卡配套為主。如魯得貝,其當年轉型就是為了「傍」重汽,目前產品多為重卡配件。韓魯平也說,有一次行業會議上,來了40多家汽配企業,絕大多數是給重卡配套的。

  不過,重汽上述人士坦言,其總成裡也有不少配件是外採的,以發動機為例,重汽自己生產發動機,發動機的缸體是重汽生產的,但活塞等多是從外地採購的。此外,玻璃、輪胎等也是外採的。「目前處於有『龍頭』無『龍身』狀態。」嶽雙榮多次向記者表示,濟南的汽車配套能力確實跟不上整車廠的需求,濟南汽車產業已經有了「龍頭」企業,但沒有形成產業鏈。

  上述給周有志的回覆,也直言「零部件配套能力滯後於整車發展」,零部件企業規模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少,本地配套率低。

  根據周有志的說法,濟南汽車企業零部件本地化供應不足10%,本地化外協加工配套不足5%,模具配套不足3%。而在一汽總部所在地長春及周邊,汽車配套產業已經相當發達,當地配套率高達80%。濟南市工商聯模具行業商會有關數據也顯示,汽車零部件在濟南本地的配套能力尚不足20%。

相關焦點

  • 國產輪胎都配套了哪些汽車廠?
    隨著中國輪胎產業轉型升級加速,一批又一批的高性能輪胎不斷湧現,道路上越來越多的汽車都原配了國產輪胎。小邦近期將這些配套信息進行了整理,一起看看,國產輪胎都配套了哪些汽車廠呢?2019年,玲瓏輪胎CrossWind更是獲得了中國首款高端定製車——紅旗L5配套輪胎資格。據悉,紅旗L5是中國一汽打造的一款100%自主智慧財產權的E級轎車,被稱作「自主勞斯萊斯」。
  • 我國第一輛紅旗牌汽車是濟南生產的,第一輛黃河牌汽車也產在濟南
    有資料說:1960年4月,濟南汽車製造廠試製出了中國第一輛重型汽車——— 黃河牌8噸載貨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重型汽車的歷史。那年的5月4日,毛澤東主席到濟南視察時,還在珍珠泉展覽會上參觀了這輛樣車。實際上,這裡說的是我國第一輛黃河牌8噸重卡。偶翻老報紙,卻意外地發現:早於第一輛黃河8噸重卡下線兩年的1958年4月28日,濟南就生產了第一輛黃河牌汽車,至今已有62年歷史了。
  • 中國國產重卡十大排名
    2020年已過半,是不同尋常一年,第六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也實施(國六)一段時間了、混合動力或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這一年的商用車界,從零部件到整車,再到各品牌中的旗艦重卡,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曝光率最高的幾款旗艦重卡,看看它們都有哪些優勢,究竟怎麼排名。
  • 王永勝:打造千億級不鏽鋼基地助力「濟南製造」
    王永勝:打造千億級不鏽鋼基地助力「濟南製造」5月14日,濟南市人大代表,泰山鋼鐵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永勝在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他帶來關於打造千億級不鏽鋼基地助力濟南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與助力濟南打造「中國氫谷」兩個議案。
  • 2025年臨港建成千億級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集群
    繁忙的東海大橋上,來往穿梭的貨車中,一輛同樣拉著貨櫃的重卡並不起眼。這樣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測試,如今在臨港新片區正越來越多。  12月11日,《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項規劃(2020-2025)》全球首發。規劃提出,到2025年,臨港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  5年後整車產量超百萬  智能網聯汽車,無疑是時下最受關注的前沿產業之一。
  • 中國的汽車工業將永遠停滯?這個「炫酷鋼鐵俠」就不答應!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連一輛自己生產的汽車都沒有。上個世紀80年代,國外汽車大量湧入,有人曾預言,中國的汽車工業將永遠停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是時候改變這種狀況了。 1953年7月15日,長春市郊孟家屯,萬名建設者齊聚一堂,他們把毛澤東主席親手題詞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石碑一下下地打入土中。
  • "江山酷閃紅",金力泰助力三一旗艦智能重卡
    2020年7月,三一"江山版"旗艦AMT重卡塗裝項目啟動,金力泰技術中心顏色開發團隊快速響應,選擇不同的鋁粉和珠光反覆比對測試驗證,憑藉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自動噴塗系統",車身高溫漆的開發20天完成,部件低溫漆的開發7天完成,最終在性能數據、目視外觀、配套性、響應速度等多項評審得分中位居前列,在美國、日本OEM汽車原廠漆大牌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選為成為該款旗艦產品從電泳到面漆的全塗層獨家供應商
  • 從造汽車到玩汽車 成都經開區跑出汽車智造加速度
    2005年,成都經開區把「一主四優」產業調整到以發展汽車為主導的產業發展上來。十年後,汽車全產業鏈產值、整機整車產值、汽車整車產值相繼突破千億大關。「十三五」期間,成都經開區全年整車產量突破100萬輛,產值突破2000億元。
  • 千億級產業「集團軍」並進 湛江高質量發展勢頭迅猛
    這裡,將崛起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現代化臨港重大產業集聚地。    寶鋼湛江鋼鐵原料碼頭和成品碼頭上貨輪排隊等待進出港,一斗斗紅色的「食材」通過緊張而有序的運輸進廠,等待「千錘百鍊」;一卷卷冷軋卷、熱軋卷和寬厚板等鋼製品被裝船出廠,走向世界各地,即將「變身」為家電、汽車。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心生感慨,一片灘涂,竟能成為一個鋼鐵產業集群的原點。
  • 利弊並存 天然氣重卡發展潛力前景預期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形成全國性天然氣管網,可望覆蓋3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天然氣從儲量豐富的新疆、四川和山西輸送至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未來的15年內,將建成50萬公裡天然氣管道,徹底解決運輸瓶頸問題,但其使用效率與國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具有提升空間。
  • 老斯太爾 老北方奔馳 誰是中國重卡鼻祖?老式牽引車你開過幾個?
    當時,我國汽車工業「缺重少輕」,而重型卡車技術難度大,因此,發展重型卡車,我國選擇了引進國外技術。我國先後引進了奧地利的斯太爾重卡以及德國的奔馳卡車,分別在中國的濟南和內蒙古的包頭生產。當時生產的引進車型,分別叫斯太爾和北方奔馳。這兩種中國最早的引進重卡,都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呢?斯太爾改革開放後,我國決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我國重卡。
  • 臨港新片區正式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項規劃 將建成千億級智能...
    《規劃》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臨港新片區特色的建設理念,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需求為牽引、適度超前謀劃,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多維度、多領域產業鏈體系,推進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居全國領先地位,基本建成產業創新生態、政策法規制度和支撐保障體系,力爭實現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智慧交通示範區和國內領先現代產業集聚區的三大目標,建成千億級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集群
  • 2020年濟南重點項目觀摩|歷城區:奮力爭當濟南建設黃河流域中心...
    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總用地約470畝,規劃建設總建築面積約51萬平方米的核電技術研創區、核電裝備智造區、核電人才科教區以及核電配套服務區。項目一期佔地約175畝,總投資約15億元,建築面積約29萬平方米,項目在建2棟高層廠房、9棟多層廠房及配套設施,多層廠房已封頂80%,正在進行高層廠房主體施工;二期佔地約295畝,目前正在進行徵地程序。
  • 換電重卡市場誰主浮沉?特百佳或是幕後大贏家!
    【第一商用車網 原創】當換電成為純電動重卡市場的風口,許多行業人士將目光聚焦到了換電重卡的發展前景上。沉寂許久之後,近日,北奔重汽的一次超百輛大單交付將換電重卡重新拉回到舞臺中央。、自卸車,北奔重汽則累計售出350輛換電重卡,通過與汽車產業企地融合推進會合作,未來還將有2100輛訂單,對於北奔重汽的新能源業務無疑是巨大的推動。
  • 梅賽德斯-奔馳重卡國產化項目落地
    該項目將根據國內市場需求,基於梅賽德斯-奔馳重卡的技術平臺,打造專屬中國的重卡產品,預計將於2022年正式投放市場。  ■奔馳重卡國產化落地 樹立高端重卡標杆  「梅賽德斯-奔馳重卡國產化項目落地懷柔,將推動福田戴姆勒重卡高端化發展再上新臺階。同時,對構建高精尖產業業態,形成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產業組團,推動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優化提升等方面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帶4電機的重卡 徐工輪轂驅動牽引車來了
    其實就是車輪內裝電機的技術,其最大特點就是將動力、傳動和制動裝置都整合到整個輪轂內,因此其能夠使電動車輛的機械部分大為簡化,很有可能顛覆汽車零部件產業格局。作為一款電動重卡,電池的設計頗為關鍵。電池總成安裝在駕駛室後方,電池類型為磷酸鐵鋰電池,具有高溫性能好、大容量以及重量輕的特點。
  • 採用重塑科技技術,漢合汽車智能網聯燃料電池重卡首秀
    10月19日,在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開幕首日,採用重塑科技燃料電池技術的漢合汽車智能網聯燃料電池重卡——星索1號全球首秀。在環境和能源挑戰日益嚴峻,重卡行業亟待綠色轉型之際,通過清潔氫動力與智能運輸裝備的融合,賦能重卡商業運輸。
  • 三一重卡換上自產「心臟」,能否跑進全國5強?
    三一道依茨動力生產的發動機目前,三一攪拌車、壓路機的三一道依茨動力的配套率已達70%以上;三一車載泵的配套率已達到100%。2018年,三一道依茨動力為三一自製底盤泵車提供發動機,目前配套率已達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