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愉見財經專欄作者韓菁、夏心愉
來源 / 愉見財經(fish-finance)
Lee覺得是時候向已經交往四年的Diane求婚了,他打算在一次氣氛融洽的晚餐中適時地提出這個問題,其中相當重要的環節想必你也猜到了:送上一枚鑽石戒指。
此時的Lee面臨著兩種選擇,是買天然鑽石還是買人造鑽石呢?
天然鑽石,在消費主義的包裝下,人人認同它的稀有瑰麗,是地球深部的高溫高壓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錘鍊最終形成的迷人晶體,它被稱為地球上最堅固的天然物質。這種「堅固」因而被張著血噴大口的產業鏈大作文章,這種意向被掛鈎上了「愛情的忠貞」,而這種忠貞,終究被錢包的厚度所定義。
那麼何為人造鑽石呢?這也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假」鑽石,它是一種在實驗室裡誕生的鑽石,這種晶體在物理學的意義上稱為氧化鋯,具有與真正的天然鑽石相似的物理性質,因此在很大程度可以作為價格更為低廉的替代品。
其實在化學意義上,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的組成沒有任何區別,
技術上更是已經可以將它雕琢得精美優良、真假無異。除了便宜數倍以外,還有一點吸引人的是,人造鑽石被賦予了各種顏色,它給更普遍的消費者開闢了一個購買力範圍之內的新的審美空間。
不過Lee此刻只是想買一顆足夠美的鑽石來見證他和Diane美好的愛情。他走到了專櫃時,櫃檯小姐告訴他,一定要買一顆天然鑽石。
她瞄了一眼Lee考究的著裝,說到,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相比硬度更高,這決定了它在光線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與色澤有點發黃的人造鑽石相比,它才真正具有美的詮釋。
儘管天然鑽石的市場很多價格已經被炒得過於高昂,但Lee管不了那麼多了。他和其他準備求婚的男士一樣,誰不擔心一旦買了一顆僅僅在波士頓旁邊的實驗室裡生產出來的人造鑽石,Diane會懷疑他對她感情的忠貞。
Lee顯然不是個案。據摩根史坦利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人造鑽石市場僅佔全球粗鑽石市場的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天然鑽石的價值
Lee為了一克拉的石頭,花了幾萬塊錢。他砸錢買的究竟是什麼?
基礎經濟學原理的確告訴我們,價格在供需關係的基礎上圍繞商品本身的價值量進行變動。如果天然鑽石稀有,那它必定只能為少部分人享受,所以最後只能價高者得。
但問題是,天然鑽石真正的稀有程度,足以匹配當前的市場定價嗎?
上頭這個理論只能解釋兩百年前的鑽石市場和極為罕見的天然珍貴鑽石的高昂,在如今早就發現了若干礦源和實現產量化規模化開採鑽石礦的情況下,鑽石的價格很大程度上被人為抬高了。
「愉見財經」查閱資料發現,長時間處於壟斷經營的鑽石產業可以在供給端操縱價格,市場信息在供給端和需求端的不對稱賦予了鑽石以神秘感。儘管現在的生產者早就能夠以噸計地採集鑽石礦,但是在無數消費者眼裡這種碳晶體成為財富、權力和愛情的象徵,也必然擁有高昂的價格。
儘管在經濟理論上鑽石的價格名不符實,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它的價值並非僅僅停留於此。一旦這顆鑽石可以在消費者的價格承受範圍之內賦予消費者極高的效用和消費偏好,那它將會被高價購買。此時鑽石的價格邏輯變成——
- 「我喜歡它,我覺得它值這個錢。」
- 「就因為它那麼貴,才顯得我高貴。」
- 「你那麼愛我,它就該那麼貴。」
這串邏輯適用於大多數的女性群體。
這裡鑽石的價格就不僅僅是商品價值量的問題了。「愉見財經」分析,它已滲透在了多個方面來體現某種「物有所值」。
1,儲值價值:在中東地區,王室以擁有高檔的鑽石珠寶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在中國,鑽石還習慣於被當做傳家寶代代相傳,大家心裡傾向於認為這塊石頭保值增值。但是弔詭的是,追求保值何必買一顆被切割好的鑽石呢?相比規格質地更標準化、具有更強保值作用的黃金而言,大多數典當行並不傾向回收鑽戒的,這玩意也沒法像金銀一樣重熔重塑。粗略估計,即使是回收鑽石,價格也只有買鑽戒時市場報價的20%~30%。
2,藝術價值:很多珠寶收藏者都在說,欣賞一顆鑽石時,你看到的是久遠的歷史。一顆天然鑽石的形成確實要經過長時間自然的演練,可以說它經歷了「煉獄」般的歷程,再經過珠寶工藝師的設計加工,它又被賦予了智慧的心血。只能說,如果賞玩把弄能讓人身心愉悅,也算是個好處。
3,心理價值:簡單來說,一粒「鴿子蛋」就像是給自己貼了枚標籤了——看我那麼有消費能力,不是有人愛就是混得不錯。這是一種試圖以物來彰顯或區隔人的心理。這一點,和大眾追求各類「標籤化」奢侈品的心態是一致的。
4,情感價值:在世界範圍裡,鑽石可以滿足人類的某種情感需求,它承載著美好的回憶和人生經歷,在這種程度上,鑽石是無價的。
價值是一個比值,價值=精神共識/物質消耗,天然鑽石被賦予了普世的價值觀的同時蘊含著人工勞動的智慧光芒,在這個意義上天然鑽石在市場的高水平價格,恐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不會被改寫的。
背後的營銷勝利
Lee為了一克拉的石頭,花了幾萬塊錢。他買的究竟是什麼?
郭去疾在微博上曾經說鑽石是21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大家最後一定會看到鑽石價格的崩潰。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全世界人將之奉為瑰寶,鑽石的營銷確實是商業的典範。
兩百年前,戴比爾斯的建立壟斷了全世界鑽石的生產和交易,在石油都會隨著經濟狀況大幅波動的年代鑽石的價格依然穩定地維持在高水平線上。如果說這是在供給驅動基礎上的資產勝利,那之後的需求驅動基礎上的改變可以稱之為營銷的勝利。
「A diamond is forever」的口號被提出來,它在中國被譯為口耳相傳的一句話「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這種營銷廣告不產生直接的銷售,也不需要觀眾記住品牌,它僅僅是一個概念——鑽石的永恆。它的永恆延伸到婚姻中成為訂婚戒指的傳統,浪漫愛情的象徵。
與此同時,戴比爾斯採取「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成立了半官方的鑽石信息中心,專門發布鑽石的歷史數據和新聞,通過公眾輿論的誘導來改變中產階級消費群體對於鑽石的不屑和牴觸心理,它藉助著人們的消費炫耀心理彰顯著身份和地位,更進一步成為個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徵。
在這個階段的戴比爾斯的成功超乎想像,接下來的營銷更是讓這個公司賺的盆滿缽滿。一個新的營銷口號被提出來「你可以再一次嫁給我嗎?」這讓購買鑽石開始滲透進了老年市場,永恆的鑽石不僅能預示忠誠的開始,更是歷久彌新的愛情的見證,「鑽石婚」就像經過打磨的鑽石一樣,歷經數十年依舊熠熠生輝。人們的消費觀再一次被改寫,女人的消費欲望也進一步被滿足,誰說人的一生中只能擁有一枚鑽石戒指呢?
滿足了中等階級消費群體,戴比爾斯又開發了買不起整顆鑽石的底層階級,它開始對碎鑽進行營銷。為了不讓鑽石掉身價,營銷廣告順勢走向,它讓人們感受到碎鑽一樣高貴,鑽石雖小但是愛情高貴,與此同時炮製的大量行業標準認證給它的高貴安上了保險,由此,鑽石也徹底徵服了底層階級。
更甚之,戴比爾斯推出了「鑽石驚喜」的概念,他通過免除女人主動索取珠寶的負罪感而讓男人默默送出一枚鑽戒,讓女人擁有鑽戒帶來的極度喜悅同時也保持了她們的純真。戴比爾斯的營銷高度成為商業成功的典範,它對女人的消費心理研究也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感謝上帝,創造了鑽石同時也創造了女人。
人造鑽石的命運
天然鑽石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它有大家眼中所謂十分專業的4C標準,分別從重量、顏色、淨度和切工四個方面來甄選最美麗的天然鑽石。這些貌似很有用,但是說到標準,很多人都都知道所謂標準也有模糊地帶。很多等級,比如淨度裡面VS和VVS之間的差距根本就沒有很明顯的界限,即使是專業級別的鑑別師配合特殊工具也不能很好的分清,因為主觀因素也是一部分,但是價格卻差了十萬八千裡。
淨度和顏色往往都是受到銷售者鼓動的消費者主觀上的「見山是山、見佛是佛」,除非相差好幾個等級或非要拿倆鑽石放一起比照半天,否則在接近的等級下,肉眼是相當難以區分的。
除了淨度,顏色,4c裡面的重量和切工也很有唬點。原鑽是沒有形狀的,好的切工技術,很大程度上是為巧妙的避開例如雜質的缺陷,同時儘可能的保留重量。
與此同時,市場上,1克拉和99分的鑽石重量上只差了1分,但是價格上就是克拉鑽和非克拉鑽的區別。大多數從業者不會為了切割掉極為細小的缺陷讓重量降到90到1克拉這個區間,因此也會最高程度上保留鑽石的價格,不會對價格產生很大波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4C更是為了從業者,而非消費者。
多少年來,天然鑽石已經逐漸綁架了消費它的群體,它帶來了無盡的商業利益也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影響了整個行業格局的電影《血鑽》就展示了為了開採非洲鑽石源,貪婪的人們給這片大陸帶來的戰爭、貧困和血難。
低價的人造鑽石已經帶著成本優勢在市場上開闢了空間,帶著人道主義的消費文化薰陶似乎也可以激發人造鑽石的市場潛力,與此同時實驗室生產的鑽石對於環境來說更為友好,生態環保的人造鑽石又多了一層新的附加價值。
說實在的,看了這麼久的鑽石,沒有女性的消費主觀感,Lee看到這些鑽石確實沒有什麼分別。
換做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會買人工鑽石嗎?如果外觀上並不難免容易區分,你會買哪一個呢?如果天然鑽石會給非洲帶來困難的同時創造無數的就業機會,人道主義的你會買哪一個?如果標價一樣,你會買哪一個?
你會說了,鑽石只是碳而已,它只是人們的消費心理在作祟。但是如果一個男人想要送一個女人禮物的時候,他心裡一定想的是:鑽石當然要買,還要買個鴿子蛋!
商業世界很多時候是荒謬的,消費者的心理世界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