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和炒米
作者:魏鐸
草原上有句俗語:「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這說的不是一般的茶水,而是濃香鮮美的奶茶,它不僅僅是牧人們用來招待客人的飲料,更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直到現在,一些草原上的牧人們,還保持著早晨和中午喝奶茶泡炒米,再吃一些奶食品,晚上吃一頓手把肉的習慣,如果早晨吃完手把肉再喝足了奶茶,更是一天都不會感到饑渴。尤其是當人們勞頓睏乏之餘和劇烈運動之後,當偶感風寒之際或酩酊大醉之時,喝上幾大碗熱騰騰、香噴噴的奶茶,頭上冒出一層汗珠,渾身一陣舒坦,疲勞頓時緩解,情緒逐漸平靜,寒氣很快散去,酒勁立刻減輕,這就是奶茶的奇妙作用。
蒙古人喝奶茶與其他民族的人們品茶的方法不同,是將茶葉熬煮,而不是衝泡,所以奶茶又被稱為「蒙古茶」。草原牧區熬製奶茶的器皿和方法各有不同,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搗碎的磚茶放入鋁鍋中加水燒開,等到茶香四溢或茶水變成紫紅色時,撈出茶葉,加入多於茶水的牛奶和少量食鹽,等水再次燒開時用勺子反覆揚灑幾次,這就是平常所喝的奶茶;另一種做法是將少量黃油和炒米放入鐵鍋中加熱熗炒,等到米香散出時再加入茶水、牛奶和食鹽,這樣的奶茶更加鮮美可口,香味撲鼻。
奶茶主要以牛奶為主,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能夠提神醒腦,暖胃解渴。熬製奶茶加入的磚茶,是產於湖南、湖北、安徽、四川一帶的黑茶老葉,經過蒸製後壓成長方形的幹茶,使用時掰開搗碎放入茶鍋。對於長年以羊肉為主食的蒙古族牧民來說,磚茶能夠起到去羶除膩、清理腸胃和幫助消化的作用,幾百年來,牧人們就像離不開羊肉一樣,也離不開磚茶,每天至少要喝三到五次奶茶。草原牧民們最喜歡的是當年由歸化城旅蒙商號「大盛魁」創製的「川」字牌磚茶。
炒米,又稱為「蒙古米」,一直被蒙古族的人們親切地稱為奶茶的伴侶。來到草原上,每當牧人們為客人敬上一碗熱氣騰騰、濃香撲鼻的奶茶後,很快會端上一碗黃燦燦、香噴噴的炒米供客人添用。炒米一直是蒙古人非常喜愛的傳統食品,它是將糜子米經過蒸熟、炒幹和去皮三道工序之後製成的。炒米有很多種吃法:一是用奶茶泡炒米,如果再加點黃油、奶酪或奶皮子,味道更加鮮美;二是用黃油、白糖和奶皮子拌著炒米吃,香中有甜,很像花生糖或芝麻糖的味道;還有種簡單的吃法,就是幹嚼著吃,口感酥脆,回味深長。草原牧區一直有著「暖穿皮子,飽吃糜子」的說法,由於炒米攜帶方便、不宜變質和熱量高、耐飢餓的特點,因而一直是牧人們轉場放牧和長途旅行時必備的方便食品。內蒙古不同地區的炒米口感也略有不同,東部赤峰和通遼一帶的炒米顆粒較小,米質酥軟,適合用奶油拌起來吃,而中西部鄂爾多斯等地的炒米顆粒飽滿,包澤金黃而口感偏硬,宜於用奶茶泡食。由於炒米用奶茶浸泡以後會膨脹許多,因而不可食之過飽。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人們招呼客人,從來不會問候「喝茶嗎?」或者「吃飯嗎?」之類的話,他們認為這是對那些缺吃少喝的人才這樣問,是對客人的汙辱。牧人們一般會說「請進蒙古包用茶」,而且不論客人是否口渴都會敬上一碗奶茶,客人如果拒絕就會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蒙古人一向有著珍惜奶茶和糧食的習慣,煮好的奶茶不宜久放,要儘量喝完,從不隨意倒掉,如果客人將喝剩的奶茶潑在地上,就會讓牧人們看不起。蒙古族的長輩們經常用「掉在地上的一粒米,蒼天眼裡比駱駝大」的諺語來教育晚輩們珍惜糧食,如果不小心將米粒灑落在地上,他們會立刻撿起來拋到蒙古包的屋頂,防止人畜踐踏,以示對食物的尊重和愛惜。
「學之初阿(阿是蒙文的第一個字母),食之初茶」,先白後紅,白食為先,先茶後酒,以飲為貴,這是蒙古民族傳統的飲食習俗和待客禮儀。由於漫長冬季的寒冷氣候和人煙稀少的生活環境,蒙古人在離不開奶茶的同時,對烈性白酒也情有獨鍾,並有用敬酒的方式向客人表示歡迎和交流感情的習慣。蒙古人從來不勸客人喝奶茶吃東西,他們認為端上來的茶和肉就是讓人食用的,不用客套,但是會不停地敬酒,不論客人能否飲酒都應雙手接住。如果客人酒量頗大,開懷暢飲,毫不拘束,主人就會認為這是以誠相見,沒有見外,因而非常高興。如果客人不勝酒力,主人也不會強迫,但可能要不停地唱歌,直到客人感動地把酒喝下。酒量不行的人在喝酒的同時應該不停的喝奶茶,不但會減輕酒精對胃部的刺激,也會緩解酒勁的發作,這就是「草原美酒不醉人」的秘密。
編輯:任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