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詩文):逶迤的黃河穿流過中原大地,中華文明在此生根發芽。近日,「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開封,見證千年古都煥發的勃勃生機與魅力。
古城修繕,一眼千年
在河南省的東部,開封城牆現存的城市格局1200年來基本不變。朝代更迭,自然變遷,千年來,開封城牆在毀壞淹沒中均在原址上修復重築,疊壓了元、金、北宋、五代和唐五層古城牆,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的象徵。
開封城牆的搶救性保護,不僅對文化遺產保護有重要意義,也是一項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工程。通過城牆周邊環境的整治,讓城牆周邊眾多居民告別窄室陋巷,使城牆周邊地區成為古城靚麗的景觀帶。目前,自迎賓門至萬歲山6.6公裡的西城牆已經全線貫通,還在大梁門段建起了古道馬遺址博物館。館內,微夢大梁門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聯合遺址立面和遺址本體,實現裸眼3D效果,給觀眾最極致的文化體驗。在未來,城牆將實現古今交融的城市貫通,內可通車、外可休憩、上可行人、下可利用。
大宋御河之大宋東京夢華水上實景表演
除了城牆文化帶,工程還包括中軸線、大運河文化帶的修復。州橋是汴河與開封古城中軸線交匯處的重要古橋梁,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的盛世繁華。「幾度有人吹鳳管,汴州風景勝杭州」,雖還未能見其真容,州橋依然令人心馳神往。今年3月23日,州橋遺址本體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央視網記者跟隨考古研學基地的工作人員來到最新的3號探方,摞在州橋8米之上的橋板已經在探方的最中央清晰可見。
州橋及汴河遺址的3號探方
一渠六河,生態與文明共生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一城宋韻半城水「的北方水城開封正在回歸。最早規劃的」四河連五湖「工程已分三期在2009年竣工通水,不僅形成了連續完整的城市水系,還成為了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美的環城走廊,濃縮著古城的文化內涵。其中,水系二期工程連通龍亭湖、包公湖和清明上河園內水系,命名為大宋御河,打造了一個有水、有景、有舞、有街的沉浸式旅遊體驗,在這裡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與當年的文人墨客吟詞作對。
開封市東護城河的一段
前些年,河道淤積嚴重、斷面狹窄、水質汙染、水系流通不暢,成為制約開封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2017年,在城市水系基礎上,「一渠六河「工程開始開工建設,截汙控汙、河道清淤、水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總治理長度28.6公裡。記者跟隨水利局黨組成員馬紹君來到東護城河,碧水藍天,說是網紅打卡勝地也不為過。他說,目前通清水、通道路、通亮化和沿河立面的工程主體已完工,邊邊角角的細節正進一步打磨,會更好地服務周邊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