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戲曲人物紋藍夾纈棉布被面
王河生和學徒在製作藍夾纈製品
溫州網訊 「種藍得靛,衣被乃染;雕花夾布浸,藍白相與間。」這話說的是我國傳統印染「四纈(xié)」技藝之一的夾纈。
藍夾纈技藝,是一種溫州地方傳統印染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夾纈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唐明皇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至元、明,夾纈向單藍色轉化,最後僅在浙南地區保存下來,以溫州為中心,向台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
今天,就來看一件清晚期戲曲人物紋藍夾纈棉布被面,聽「溫州藍夾纈」傳承的故事。
■前世傳說
曾是民間婚嫁必備用品
這件清晚期戲曲人物紋藍夾纈棉布被面,是由溫州市民捐贈給溫州博物館收藏的。它呈長方形,長280釐米,寬220釐米,由四條藍夾纈棉布縫製而成。每條藍夾纈棉布各自印有四個藍底白花長方形圖案,整個被面共計16個圖案。
仔細觀察這16個圖案,您會發現其布局格式極其相似,均為長方框、六角形或曲邊六角形框內有6個對稱布置的人物,框外為牡丹、梅花、菊花等花卉紋以及雙喜、回紋裝飾帶,布局繁縟,給人以密不透風之感,然而由於圖案化、符號化較強,裝飾效果較為明顯,民間繪畫藝術氣息明顯。雖然這16個圖案的布局相似,但仔細辨認,您會發現它上面的6個人物性別、年齡、髮飾、服飾,以及他們手中所持武器(如刀、劍、鞭)、朝笏等,都有所不同。
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表示,根據張琴著《中國藍夾纈》一書,該被面的夾纈圖案,表現的可能是崑曲《天門陣》的內容。
他介紹,藍夾纈,曾是浙南民間婚嫁必備用品;它以藍靛(中藥板藍根的植株所制)為染液;表現以晚清至民國時流傳的崑劇、亂彈、京劇等戲文情節為主要紋樣,輔以花鳥蟲獸等大吉祥紋樣。溫州藍夾纈技藝,有實物可查的,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過去藍夾纈技藝曾普遍流傳於溫州地區,如今在瑞安市、樂清市、蒼南縣等地得到了較好保護和傳承。該項目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曾以溫州為中心流傳
夾纈,又稱為夾染,同古代的手工印染蠟纈(蠟染)、絞纈(扎染)、灰纈(藍印花布)被稱為傳統手工印染的「四纈」。纈,古代漢語裡專指在絲織品等物上印染出圖案花樣。夾,則是對印染工藝的描述。因此,夾纈是使用夾版入染的一種工藝方法。藍夾纈,是以靛青為染料,用兩片紋樣對稱的木板夾住絲或棉料染制出各種圖案的織品,是我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
據史料《二儀寶錄》記載,稱夾纈「秦漢間有之,不知為何人造」。《唐語林》《潘氏紀文譚》等文獻記載,柳婕妤之妹「使工鏤版為雜花之象而為夾纈」。詩人白居易也曾吟詠「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清異錄》中更有青年書生賣琴賣劍以換夾纈,說明了其價值不菲。《宋史》中甚至還明確記載詔令「客旅不許興販夾纈」。
「夾纈」作為最古老的一種印染藝術,始於秦漢時期,盛行於唐宋,隋煬帝曾令工匠們印染五彩夾纈花羅裙,賞賜給宮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時期,夾纈色彩斑斕,極為盛行,官兵的軍服也用「夾纈」來做標識,夾纈藝術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薩身上穿的多是夾纈織物。到了宋代,朝廷指定複色夾纈為宮室專用,二度禁令民間流通,夾纈被迫趨向單色,進入元明後,工藝相對簡單的油紙鏤花印染風行中原,夾纈終於湮滅於典籍,並慢慢絕跡。明清以來,夾纈在以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以單色——藍夾纈的形式流傳,並以溫州為中心,向台州、麗水等部分接壤地區輻射。浙江溫州、江蘇南通等地區至今還收藏、研究、傳承著這種古老的印染工藝,為現代生活服務。
伍顯軍介紹,根據張琴著《中國藍夾纈》可知,清晚期以來,浙南藍夾纈可以分為萌芽、形成、發展、高潮、轉型、突圍、衰落等七個發展階段,圖案特徵分別對應打八仙、拜團圓、尊像會、敘事施、亮相蘇、工農兵、染坊秀等,時間從大約1853年至1989年,到1989年就基本停產。改革開放之後,質優價廉的精美機制紡織印花產品大量出現,製作工藝複雜,技術含量要求高,製作時間長、過程辛苦的藍夾纈印染產品缺乏競爭力,這也許是衰落停產的原因。
■今生故事
「溫州藍夾纈」傳承人
國家級非遺項目「溫州藍夾纈」傳承人王河生的溫州採成藍夾纈博物館就在瑞安馬嶼淨水村。
12月3日,記者來到了這裡。剛走進館裡,記者就被一個古色古香裝飾的產品展示廳給吸引住了。這是以藍夾纈技藝衍生產品為主的展示廳,大廳正中央擺著兩臺織布機,機布機和四周的牆上懸掛著各類產品,有藍白相間的傳統藍夾纈被面,有藍布花系列的桌布、服飾、圍巾、靠枕、茶席、茶託、包等生活用品,多款色彩鮮豔的麻布及絲綢面料的彩纈技藝產品尤為顯眼。
除產品展示廳外,一樓還有煉製染坊和遊客體驗大教室,除了日常生產,還承擔生產製作演示和DIY製作的作用,遊客或學校團體前來時可以體驗藍夾纈製作工藝及靛青染料煉製操作全過程等。二樓的藏品展覽廳分為四個區,分別通過圖文介紹和有關藍夾纈工藝使用的工具、原料等實物展示,生動再現了從原始社會的草麻披到棉布製衣,再到後來有了印花內容的演變。在展廳裡還可以看到不少明清時期的藍夾纈印花布,上面印有百子圖、南戲人物以及花鳥圖案等。
王河生說,他的祖輩曾在溫州市區康樂坊開洗染店。舊時的洗染店,即幫客人洗衣服,同時還提供染色的服務。而最主要的染料,就是靛青。小時候,瑞安不少村民種植靛青,拿靛青葉子製成染料做藍夾纈。到他出生時,這家洗染店已經停業。
「我對於藍夾纈最初的認知來自我的父親,在10多歲時,我曾經跟著父親學習了藍夾纈等印染技藝,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王河生說,直到他40多歲時,他才在北京從事了印染行業,生意做得也很不錯。2007年,作為王氏染坊傳人的他決定回到瑞安老家,在村裡成立靛青專業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種植靛青,並在2008年開始自籌資金籌建溫州採成藍夾纈博物館,並於2010年9月開館,博物館一年接待遊客近2萬人次。
近幾年,王河生參加了全國各地的文創、農博類展會。在今年11月30日剛剛結束的2020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王河生帶來了藍夾纈及藍染衍生產品。「這次展會,我們帶去產品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青睞。」王河生說,在他看來,藍夾纈這種古老技藝,除了需要傳承之外,更需要發展,而發展就需要與市場接軌。
王河生介紹,目前,他已成功開發出靛藍、青黛、板藍根茶、藍花布、彩纈等五大類的衍生品,涉及100多種產品,包括包、衣服、裝飾畫、圍巾等。今年10月,他在市區公園路開設了一家直營店,裡面有銷售藍夾纈及藍染生活用品。他說,接下來,他還會向市民提供藍夾纈及藍染技藝體驗服務。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陳培培/文 張嘯龍/攝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