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洗澡而言,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不過。
洗髮水、沐浴液是洗澡最不可缺少的沐浴之寶,但對於古人而言,到底是怎麼洗澡呢?
是不是就像電視劇那樣在房間裡放著一個盆子呢?
(電視劇《羋月傳》洗澡劇照)
對於洗澡,古人是很認真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自我清潔,西周時期,沐浴已經逐漸成為禮儀一種方式,當時人們不僅僅對沐浴簡單認為只是清潔身體,更重要是已經成為隆重的禮儀。
《楚辭》就曾記載---"新沐必彈冠,新浴必振衣"。
而到了先秦開始,為了表示內心潔淨,一般人們在祭祖之前都需要沐浴淨身。在秦漢之際,民間也開始對沐浴約定俗成,在《禮記·聘禮》記載---「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而在漢朝期間,就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而朝廷甚至還為沐浴開闢一個假期,每五日放一天假,稱「休沐」,就是讓官員們能夠好好洗澡。
東漢時期,中國古人就將洗滌分的極細,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將洗澡分為4個部分:
而到了唐朝,「五日一休浴」直接改為每十日一次,每月上旬、中旬以及下旬都放假一天來洗澡,稱為「休浣」。
宋朝開始,隨著大家開始講究個人衛生,人人都開始享受洗澡。
(古代描繪的澡堂)
到了明清,甚至還出現「混堂」,「混」意思就是各色人物都在一起洗澡,大家一邊享受搓澡,一邊講話交流,儼然成為了另一個小社會。
明朝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一起並列,這也意味著明朝的洗澡,更講究高雅。
(清朝浴室的還原圖)
雖說沒有洗髮水、沐浴液,但古人洗浴用品比你想像要豐富
古代洗浴用的物品更加豐富,比如:
1.草木灰
宋代《雞肋編》就曾記載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2.淘米水
早在周朝時期,人們就發現用淘米水洗澡,不僅能夠去汙,而且還有極佳的保健功能,在古代可是一種廉價且又普遍的早期洗髮水與沐浴露。
3.肥珠子
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麵或豆面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
這種其實就是無患子,古人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面搓成丸,成為早期的肥皂,通常用來洗髮。
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曾記載----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
4.胰子、澡豆
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記載,古人用豬的胰腺,洗淨去汙後,去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編製成了洗滌用的澡豆。
這種澡豆不僅加強了洗滌能力,還能滋潤皮膚,但可惜製作不容易,一開始一般在貴族使用。
不過後來古人用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加一些純鹼代替豆粉,成為胰子,有的還會加點桂花、玫瑰等,與現代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相似。
當然,隨著沐浴的不斷重視,古人將中草藥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形成了現代生活中的「藥浴」。
因此,如今現代人追求養生的「藥浴」,只不過幾千年前古人就曾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