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味人生。
我小時候稱其為「瓊瑤阿姨」,長大了卻要稱呼她「瓊瑤奶奶」。
中國人的關於輩分之禮儀向來考究。
在70和80後年代人的記憶裡,瓊瑤這個名字可謂記憶猶新。
那個年代的女孩子若是沒有看過一本她的小說,就仿佛是落伍了——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就像現在的初中、小學生若是不知道楊冪肖戰之流就覺得從外星球來的異類一樣。
只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她一紅就紅了幾十年。
這是我從知乎上一個叫麻寧的文娛天地上截取的評論:
瓊瑤作為一代言情教母,她的抓馬和敏感異於常人,她寫的那些唯美浪漫又痛徹心扉的愛情小說賺取了讀者成筐的眼淚,很多人都曾天真地嚮往過瓊瑤式的愛情;至於由她作品改編的電視劇,經過精心挑選、容貌與氣質絕佳的瓊瑤女郎男郎的演繹,更是拂動了無數少男少女的春心,開啟了幾代人認知愛情的大門,從70後、80後乃至90後,無不受其影響。
從幼時唱《婉君》到成人後的《還珠格格》,瓊瑤阿姨在大陸幾乎是家喻戶曉,她的作品紅遍大江南北,本人也因此水漲船高,賺得是金滿盆。
她一手捧紅的男女明星不計其數 ,曾經在一個綜藝節目裡看到有個演主角的女明星,提起拍戲過程說:
「瓊瑤對於她的戲非常嚴格,比如哭戲,她要求為了保證美感,要求幾滴眼淚就必須掉幾滴。否則就從頭來過。」
真可謂天上一顆星,地上一滴淚。
可是她不知道大陸,有多少女孩子在她小說風靡的年代掉了多少淚水?
瓊瑤書籍毀了一代人,這話真的一點都不虛偽。
那個年代,信息還不發達,沒有網絡,從BB機到大哥大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書籍是很流行的。
當時正面臨改革開放,大人都忙著求溫飽,孩子也在學習之餘找存在感。
瓊瑤阿姨的書籍就像一陣糜爛的春風吹向神州大地。本來對感情朦朦朧朧的少男少女頓時打開了封存的禁忌。
書中描寫的那些旖旎繾綣的愛情,就像神仙眷屬的聖地。男主人公溫文爾雅帥氣多金,女主人公基本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面對周圍人不解的眼神,高聲疾呼:愛情!愛情!愛情!
他們好像就是為了愛情而生,愛情而活,愛情而爭!
至於旁人,都是不能理解他們愛情的怪人。
這是多麼完美的一盤菜餚,經過瓊瑤阿姨的雙手精心調配,呈上貴賓宴席上的招牌,大陸的每個人都品嘗的津津有味。
有幾個孩子沒有做過夢?有幾個少男少女在懵懂的年歲裡不懷春?
他們在畸形的文化薰陶下一個個成了溫文爾雅的書生?還是仙子飄然出塵?再怎麼脫俗,也沒能脫掉世俗——沒有金錢的支撐,愛情只能淪為糞土!
更為可怕的是,因為言情小說的風靡,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本土化言情,從總裁到窮小子,從苦女到富家千金,各種現實生活裡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言情小說裡都得到了慰藉。
後來這類文化越來越露骨,漸漸兩極分化。一派走入正流文化,錄製影視綜藝;一派走入閣樓胡同,成了煙花柳巷。
或許這頂大帽子扣不到單一某個人的頭上,但是國學文化流失得越來越嚴重卻是毋庸置疑。
如果有人在那個年代,有一個背負整個文化意義使命感的責任人,或許我們今天的人們就不會游離在文化缺失當中,找不到精神歸宿,也定然會少了許多靡靡之音。
直到今天,我每次看到螢屏上,那個戴著金邊眼鏡,笑容可掬的瓊瑤阿姨,心裡都會暗自想:她究竟給了我什麼?
當文明的腳步推動時代文化的發展進程,苦難的國人將越來越重視我們祖先文明的瑰寶,女性的覺醒必然成為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
到那時,我相信瓊瑤阿姨必定已成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