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問金庸的小說為什麼有一部幾十年了沒有被翻拍,指的是《白馬嘯西風》,其實我跟他說,不僅僅是這一部,包括《越女劍》和《鴛鴦刀》都沒有怎麼被翻拍,但是其實這三部好像是給為了香港的三種風格的導演量身打造的。可惜他們一直沒有拍。
《白馬嘯西風》充滿了王家衛的後現代風格,《越女劍》應該是徐克喜歡的風格,而《鴛鴦刀》簡直是文字版的周星馳。要知道,這本小說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那個時候星爺還沒有出生,而且香港的電影當時即便有喜劇片,也沒有這樣搞笑的。但是有趣的是這部小說本來就是考慮的一部電影小說,金庸先生的意識實在超前太多了,今天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聊聊關於這部為什麼最終沒有被翻拍的《鴛鴦刀》。
1961年是《明報》經濟相當困難的一年,有時候金庸在同一個版面連載兩部武俠小說,除了《倚天屠龍記》,他的另外兩部中短篇武俠小說《自馬嘯西風》、《鴛鴦刀》也相繼登場。 其時金庸之名如日中天,他的小說創作也處於第一個高峰期,正在進行各種不同的風格試驗。《雪山飛狐》是一種,《鴛鴦刀》又是一種,篇幅和寫法都不相同。
今天自媒體創作的人員眾多,一天寫流水文有人曾經能十篇之多,但是不知道金庸先生才是鼻祖,但是他可不是流水文,在那個需要用筆寫作的年代,金庸硬是一邊寫武俠小說,一邊寫社評把《明報》辦成了香港當時數一數二的名報刊,這個跟今天日更的自媒體作者是一樣,不過人家的功底則不可相提並論。稱為大神不是沒有道理的。
1961年5月1日,《鴛鴦刀》開始在《明報》連載,與《神鵰俠侶》安排在同一版面,5月28日《鴛鴦刀》刊完。今天看來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關鍵是不同的小說,設定以及人物包括歷史背景完全不一樣,他完全不會撞車。
《鴛鴦刀》講述的是一個「仁者無敵」老掉牙的故事,但是內容卻充滿了諧趣,甚至無釐頭。你不能說金庸是嚴肅文學,但是金庸的小說裡,雖然總會夾雜一些「插科打『諢』」的人物,但是基本屬於配角,也是增加一點小說的趣味,而最後一部《鹿鼎記》雖然韋小寶是渣男中的戰鬥機,但是你又不能完全把它當喜劇。甚至更像是歷史正劇小說。
儘管後來在王晶和周星馳聯手締造了最經典的鹿鼎記韋小寶形象,到底不如這一部《鴛鴦刀》來的全篇都是搞笑快樂。
小說《鴛鴦刀》從其敘事語言、人物列其敘事情節,像是一幅幽默諧趣圖。如小說開頭劈頭蓋腦的第一句便是「四個勁裝結束的漢子並肩而立,攔在當路上——這自然是攔路的強盜了,且這四人居然敢阻擋鏢師們的大隊人馬,想必一定是藝業驚人,胸有成竹之輩,誰知道自稱是「太嶽四俠」的四位「真人」一旦「露相」之後,卻是四位地地道道沒走過江湖、也沒見過世面的「渾人」。武藝固是稀鬆平常,且智能亦是平常稀鬆。偏偏這四位渾人卻真的將押鏢前來、身攜寶刀的周威信給嚇住了。
周鏢頭的口頭禪是常言道,想不想李連杰拍的《方世玉》中元奎演的點穴高手,天天把安全第一掛在嘴邊。這部小說,江湖不再嚴肅,不再有大俠,但大多數人更像真實的江湖人,出名在外,全靠忽悠,行走江湖不是武功,而是虛名,徒有其名在這裡頻頻被戲謔。除了太嶽四俠。鬥氣夫妻林玉龍和任飛燕,從頭吵到尾,想不想今天你身邊的一些認識的夫妻,性格不合,卻永遠打不散。
而男女主人公,袁冠南和蕭中慧恐怕也是金庸主角裡武功最弱的了,雖然袁冠南也扮豬吃老虎,但是二位實在有點菜鳥。
不過最後還是鬥氣夫妻給他們夫妻刀法反而打敗了反派boss,但是這個boss也不強大。原是古代一對恩愛夫妻所創。他二人形影不離,心心相印,雙刀施展之時,也是互相回護。
只是這路刀法傷人甚易,殺人卻是極難,皆因敵人身上中刀的所在全非要害,想是當年創製這路刀法的夫妻雙俠心地仁善,不願傷人性命,因此每一招極厲害的刀法之中,都為敵人留下了餘地。
此門刀法裡,男子所練招式與女子所練的全然不同,故需二人習練純熟,共同應敵。臨陣對敵時,二人刀法需陰陽開闔,一進一退,一守一攻,配合得天衣無縫,應敵時便有勝無敗。但若單獨一人使此刀法或使用的二人無法心意相通,刀法威力便會大減。這門刀法共有七十二招,每招均有一個旖旎的名字,如「女貌郎才珠萬斛」、「無教豔質為眷屬」、「清風引佩下瑤臺」等,小說中僅出現前十二招。
林玉龍與任飛燕性情暴躁,新婚不久便已屢鬧不快。後來二人遇上一位高僧,高僧便傳授他們這門刀法,希望二人學成後相敬如賓。林、任二人學得這門刀法後,雖都已學會自己的那路刀法,但因二人心意難通,以致刀法修煉格格不入,只練得三四招,非但不肯相互回護,更與之相鬥了許久,故發揮不出這套奇門刀法的威力。後來二人將此刀法授予袁冠南、蕭中慧,而袁、蕭二人靈犀暗通,情投意合,終能發揮出刀法原有的威力。
這恐怕比之《神鵰俠侶》中的「玉女劍法」雙劍合璧差了許多,也算金庸偷懶把自己寫過的橋段再山寨了一把。
其實正牌的影視作品《鴛鴦刀》曾經拍攝過兩部,一部是1961年由峨嵋影片公司出品。該片改編自金庸所著同名武俠小說,由李化執導,林鳳、周『驄』、李清、石堅、林蛟、任燕等領銜主演。該片是林鳳、周『驄』(後來TVB溏心風暴演峰伯,還演過倚天裡的張三丰)首次主演的武俠片。
還拍了上下集,年代久遠,反響不知道如何,估計不是太火。
第二次是邵氏1982年拍攝的有幾個名字其中一個叫《『神經』大俠鴛鴦刀》,確實看起來有點神經質。主角有青春無敵的惠英紅。其他人影響力一般。這部戲也沒有火。不知道是不是當時人們對喜劇的理解,沒有後來且不說周星馳,就是王晶和劉鎮偉等人的程度,總之是不溫不火。至此再也無人問津。而且當初邵氏特別喜歡修改,把主角名字都改了。反正感覺看了一部山寨版的金庸劇。
顯然時代的因素,《鴛鴦刀》出世太早,而等到可以拍的時候,香港電影又有太多的選擇,不過從不看電影的角度,純讀文字來自己想像,這部小說一定能緩解你不愉快的心情,唯一可以比美的是古龍的《歡樂英雄》,要是有興趣,大家可以找來看看,說不定也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歡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