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了解百家號,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那是我經歷的最長的一個寒假。學校遲遲不開學,在家也閒著無聊,偶爾心裡想寫東西,也都是一閃而過,沒有總結沉澱。
偶然的機會,我知道了百家號這個平臺可以發圖文、視頻、動態等。心裡想著,有個載體至少可以讓我記錄些東西,不為閱讀量、不為別人點讚收藏、更不為賺錢,只想自己日暮之年有些可以回憶的細節。
我是2020年3月17日申請了百家號並完成了認證。之後便是漫長的新手期,新手期的創作主要是以圖集或者圖文為主。剛開始的那幾篇,推薦量和閱讀量都還可以,推薦量能夠到5000--6000左右,閱讀量也有好幾百。三、四篇文章之後,推薦量和閱讀量都下去了,有時沒有推薦。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工作慢慢忙了起來,我也拿不出更多的時間去提高文章的質量,所以心裡想著肯定是轉正無望。所幸,把百家號純粹的當成一個記錄平臺。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百家號綜合指數一直是350多,五大指標,出了原創能力比較出眾,其他的都是一塌糊塗。因為我所記錄的都是自己有感而發,都得篇幅長些,更多的都是自己靜心或者是酒後的一些詩或者是一些隻言片語。特別是酒後寫的東西,有時候看到了自己都記不得什麼時候寫的,什麼時候發的。

一直到了今天(9月15日),我在網上登錄百家號帳號的時候,在名字下面發現了「正式」二字,我完全是搞不清楚,只是記得自己前幾天在網上完成了「教育愛好者」的興趣認證而已。後來我又翻了翻自己的通知信息,才發現自己在6月19日晚上收到了百家號的「轉正」通知。通知主要內容「親愛的創作者,由於您過去一段時間的突出表現,恭喜您已被平臺優先轉正,提前通過「新手期」。即日起:您的發文權限提高到5篇/天,並獲得廣告收益、寫作指導、可插入百科詞條權益。」看到這些,我原本對這個平臺已經淡如水的心境由起了波動,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認可吧。

我在百家號創作早期,也等在網上看到很多視頻解說、或者是文章解說,來向新手們介紹百家號的運作模式。現在既然通過了轉正,我也以自己對於這個平臺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孤僻,供大家參考。

一是端正心態。什麼是心態都是心態最重要,做自媒體平臺,大家都有各自的初心,有的是為了掙錢、有的是為了展現自己、還有的就像我這種權當是記錄生活。如果沒有專業的運營團隊,能夠利用自媒體平臺達到自己目的的可能是少之又少。所以,對於我們這種「獨行客」來講,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投機取巧。無論成功與否,做最好的自己就行。
二是研究規則。我本來對所謂的百家號指數沒有興趣的。當看到轉正通知後,我還是認真地看了看自己的百家號指數。我覺得原創最重要,我覺得百家號之所以取名「百家號」,除了是百度平臺的一個分支之外,更多的意思似乎是取「百家爭鳴」之意。所以如果不是原創,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表達意圖,怎麼能成為百家之一。
三是懂得運營。百家號作為一個自媒體平臺,吸納了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人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競爭。而且,平臺對發文的篇數、質量都有嚴格的要求,甚至我看到有些人對於發文的時間與閱讀量的關係都有精確地分析。而且一些視頻作者都有自己的運營團隊和創意團隊,這一點我是極其羨慕的,當然了,羨慕的僅是點擊量而已。至少可以證明,運營是及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