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新美劇《殺死伊芙》第三季也迎來了結局,這一季最大的看點,就是菲編——菲比·沃勒·布裡奇和其他一些編劇離開後,新的編劇團隊能不能接穩這個盤。答案是,並沒有!他們似乎學習了《權力的遊戲》套路,總是讓每一集有不同的意外發生,並殺死一些大家以為不會死的角色來製造懸念。
恕我直言,這樣的套路,非常的無聊!
一開播豆瓣衝到9.5分以上,現在掉到了8.7(截止到編稿時),我估計未來還會掉一點點,可能成為三季最低的一季。當然,不能把鍋全部甩到編劇身上。畢竟已經到了第三季,觀眾對於伊芙和小變態的關係多少也會有一定的疲乏感,這個時候需要進入新的矛盾,來持續發酵她們彼此的戲劇張力。
在第二季結尾,小變態對伊芙開了一槍,成了非常無趣的一個懸念。人人都知道主角光環這個事,雖然美劇偶爾也會做出徹底換掉一個主角的事情,參考《國土安全》、《唐頓莊園》,但是《殺死伊芙》就是要殺死伊芙啊!伊芙死了,殺誰?像007一樣,把伊芙變成代號嗎?死了一個伊芙,還有千千萬個伊芙頂上。
不得不說,在第三季裡,伊芙和小變態兩個主要角色有點被淹沒。並不是說她們戲份變少,而是在故事隱蔽的秘密懸念中,太多信息噴薄而出。關於小變態的前史,關於整個秘密組織的前史,甚至是卡羅琳和康坦斯丁亦敵亦友的關係,也就延伸到卡羅琳所處機構的內部問題,鋪陳開的信息量,淹沒了故事主線。
相比前兩季而言,就是單純的一對一關係,伊芙要在眾多信息中挑選出一條最符合邏輯的,找到小變態,現在龐大的信息好像並沒有一個最終指向。故事線索如茫茫大海,我們也不知道到底要探尋什麼秘密,那麼多死掉的角色,最後揭開的也是一個不痛不癢的事情。
整個第三季也非常吊人胃口,伊芙和小變態基本沒有什麼對手戲,除了最後一集比較多,大概為了繼續吊胃口,讓觀眾下一季還要追上來看。前面7集裡,大概也就見了兩面,公車上一次,追火車一次。這樣的寫法,還是可以理解的,又回到了前面的感覺,兩個人的貓鼠遊戲。
只是放到第三季,那麼多設定已經完成之後,再重返這個遊戲,多少顯得有點乏味。伊芙在這一季裡其實非常沒有存在感,而小變態的情節點又似乎在刻意加重她的精神不穩定性,非常的失衡,兩個角色沒有彼此制約,成為一組有張力的二元形態。
相比兩個主要人物,我反倒覺得這季主角變成了卡羅琳。整個劇情其實是圍繞著她開展的,無論是她的兒子、女兒、老情人、上司、舊友,所有線索全部圍繞著她。她也是這一季裡最清醒,也最有範兒的角色。
當然,這一季賦予她一個正向任務後,也是減低了她原本亦正亦邪的中立性。這也讓我不得不想到今年完結的《國土安全》,如果卡莉一直做情報工作,活到卡羅琳的年紀還沒有退休,她估計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物,為了最高利益,可以和任何人結盟。
我最開始喜歡《殺死伊芙》這個劇,原因很簡單,就是它有一種家長裡短的喜劇氛圍。並不像是大多數的諜戰、地下組織故事,總是弄得劍拔弩張,秘密層層相扣。伊芙就是一個普通的情報組織工作人員,她不是卡莉那種角色,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家庭主婦,上了一個班,只是上班內容比較特殊。
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她的天賦恰好就是對小變態的行徑有特別的第六感,當然應該也是來自於她多年的自我訓練,從心理學到偵查學等等,積累出了這一種看似冥冥之中命運牽線的超能力。大家喜歡小變態這個角色,原因自然很簡單,因為她乖張詭異,這樣一種被美化的病態,如同漢尼拔醫生一樣成為一種魅力。
小變態會迷戀伊芙,和她年輕時迷戀一個女老師相關,這是很明顯的戀母情結。在這一季裡,還出現了兩個她的母親,一個是親生母親,一個是訓練她做殺手的教練。結合她前面對待女老師、伊芙的行為,她已經四次弒母了,只是這一次更為成功。
人會摧毀得不到的迷戀之物,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節設置。在小變態執行伊芙了自己使用慣用的弒母行徑後,伊芙獲得一次重生,她們之前的感情則是更為糾纏和複雜,甚至有一定難以自拔的病態。這大概也是重生的魅力所在,讓仇恨通過一次瀕死體驗得到化解。
很有趣的是,在《殺死伊芙》裡父權始終是隱蔽,或說缺席的,卡羅琳有兩個孩子,但是都沒有出現過父親。伊芙的丈夫,始終是無能的,還差點被暗殺。小變態苦心回到自己家裡,也沒有關於父親的一點細枝末節。
要說真正的父權式角色,第一季裡死掉的伊芙的上司是一個,還有一個就是康坦斯汀了。三季以來,康坦斯汀的父權也不斷在瓦解。這一季更為明顯,他連自己的女兒都管不住,眼看她就要變成第二個小變態了。
第三季《殺死伊芙》很注重字體、音樂,也就是氛圍的包裝,這有點厚此薄彼,真正應該認真做的是劇情。偏偏劇情過分散點,試圖擴大整個故事的格局,升級陰謀,但最後得不償失。當然,對這部劇的讚譽我想依然不會終結,畢竟在這麼散沙的劇情大盤裡,還是發了幾次糖,滿足了不少粉絲。
而我只想規勸編劇,做好陰謀論,少殺點人吧!殺人不是反轉,陰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