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六道與六道輪迴

2021-12-29 志願使者

佛家三界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云。色界:從初禪天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欲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故云。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故云。由此可知,具情慾為欲界,色相殊勝為色界,離色質為無色界。三界的生處,各依所作所為而差別。欲界即:八大地獄、四大部洲、六欲天及旁生、餓鬼等,系是人類多犯五逆十惡者,必墮地獄,而犯貪瞋必墮餓鬼,愚痴必墮旁生(禽獸)。實踐修持五戒,即生四大部洲富貴人類。十善(言語四、動作三、思想三)圓整,即生天上,雖貴為天人,還未離樂欲。色界:在人間必具十善,加之還要實踐修習止觀坐禪。證初禪定,由禪力強弱而分生於大梵等三天,證二禪,生少光天等三天,證三禪生少淨天等三天,證四禪生無雲等十八天。無色界:必加修進四空定,才能生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三界極頂處 。此釋義引自《君友會王愛君文集》又三界,分為九地眾生果報之處,即:欲界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梵kāma -dhātu),為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此界中眾生貪於食、色、眠等諸欲。 [1]色界(梵rūpa -dhātu),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無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三界示意圖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三、俱舍論卷八、品類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華嚴經孔目章卷二]

___________________┌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色界天 ───────┤無所有處天

│__________________│識無邊處天

│__________________└空無邊處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毘舍闍摩醯首羅

│__________________┌色究竟天┬大自在天┤

│__________________│善現天 │_______└淨居摩醯首羅

│_________┌淨居天──┤善見天 │

│_________│________│無熱天 │

│_________│________└無煩天 ┘

│_________│________┌無想天

│_________│ 四禪天 ─┤廣果天/果實天

二_________│________│福愛天/無雲天

十─色界天 ─┤________└福生天

八_________│________┌偏/遍淨天

天_________│三禪天 ─┤無量淨天

│_________│________└少淨天

│_________│________┌光音天

│_________│ 二禪天 ─┤無量光天

│_________│________└少光天

│_________│________┌大梵天

│_________└ 初禪天 ─┤梵輔天

│__________________└梵眾天

│__________________┌他化自在天

│__________________│化樂天 / 樂變化天

└─欲界天 ────────┤兜率天

___________________│夜摩天

___________________│忉利天 / 三十三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東:持國天(提頭賴吒)

___________________└四王天─┤南:增長天(毗琉璃馱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廣目天(毗琉璃婆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多聞天(毗沙門) 以上應為天界

下邊的欲界應該還包括為人、餓鬼、畜生、地獄

___________┌ 人

非天道欲界天┤畜生

___________│餓鬼

___________└地獄

(道家三界)道教三界說法一: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這是以《易經》所述的三才作為三界。道教三界說法二: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出自於《三官經》這種說法在古老,在上古就以出現,這是繼承上古觀念以天、地、水三元作為三界的劃分。)六道輪迴(佛教解釋)  六道輪迴,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此業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者: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 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天道和人道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受種種染汙,造種種不善業。並因此福報衰減,墮入人、畜生、餓鬼道中;而造作地獄業因的則會墮入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唯苦無樂。  欲界:全都是在蓮花中化出的。他們的身體自然放出大光明,它們的壽命長達數劫。在這長時間內,它們每天都在嬉戲享樂,唯獨是臨死前或在與阿修羅開戰時才會遇到痛苦。  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阿修羅道: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為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但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由於福報略遜於天道有情,所以往往戰敗連連。畜牲道: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有的住在我們能見到的地方,有的則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溼生及化生的都有。地獄道:生於地獄道內所受的苦是最為可怕的了。地獄道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左)、八大寒地獄(右)、近邊地獄(下)及孤獨地獄四大部份。餓鬼道:喉嚨如針孔般小,所以無從飲食,食物進入餓鬼口中變成了火焰,這種痛苦是很悲慘的!身心長年感到痛苦,難以得到一剎那的溫飽及休息。人道:四大部洲,是十法界中人道眾生所居住的地方,位於須彌山四方,七金山與大鐵圍山間的鹹海中。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即是我們現住的世界,有佛法)、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相關焦點

  • 小乘佛法--三界六道與六道輪迴視頻
    第一課 • 三界六道與六道輪迴佛教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 六道輪迴圖
    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六道輪迴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象,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傳說中,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是眾生輪迴之道途。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大願地藏王菩薩眾生由於無始以來所造下的無盡業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流轉。如果想要了脫生死、不再輪迴,就得跳出三界、脫離六道。佛教講的三界,不是指天、地、人三界,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凡夫眾生居住的範圍。三界之中,欲界最低,此界眾生有男女飲食等諸多欲望;色界居中,此界眾生沒有男女飲食等諸多欲望,但仍有物質色身存在;無色界最高,此界眾生不僅沒有男女飲食等諸多欲望,連物質色身也沒有了,唯有意識安住於禪定境界之中。人類屬於欲界眾生。
  • 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禪淨法師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眾生,依苦樂業報,居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一期果報盡,入六道輪迴;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是在人間造惡多、修善少而感生於此受報。一期苦報盡,入六道輪迴。色界、無色界是純天人居住的地方。色界與無色界天人,是修善業得於禪定,命終感生到這裡來。有限的天福享盡,也要重入六道輪迴。娑婆界眾生,無始劫來囚禁於此,輪迴生死。故佛稱娑婆世界為「三界獄」。
  • 《金剛經》中的故事—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據《天台四教儀》中載,三界又分為二十八天。三界二十八天在《金剛經》中,佛陀列舉了以下幾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很明顯,即六道四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據天台智者大師在《金剛般若經疏》中的解釋:「若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有想,是識處。無想,不用處。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有色」即欲界和色界。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怎樣才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關於投胎轉世,佛學常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可以通過今世具體表現,推知前世出於何處,來世又去何方。朋友,你想知道你的前生今世嗎?對此,《大寶積經》第七十二卷有詳細記載——世間所有眾生的身體、長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舉止、行動作為,沒有一個眾生無「習氣」,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有來由,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動作就可以知曉,他從六道中何處來。習氣就像大蒜一樣,即使將它碾碎、灑上香水,也難消除氣味,物以類聚,眾生也因習氣群聚,製造共業。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佛學講的六道是哪六道?
  • 想要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此文必看)
    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佛學講的六道是哪六道?六道者:1、天道,2、阿修羅道,3、人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迴的途徑,不出六道。
  • 佛教:六道輪迴中,天人轉世為人,都有什麼特徵?
    六道輪迴是正統的佛教理論。我國的道教關於人死後的輪轉投胎,開始不叫六道輪迴,有的叫過六橋,分別是金橋, 銀橋, 玉橋, 石橋, 木橋, 竹橋。死後過金橋修仙得道;過銀橋做人間地神;過玉橋做人享受人間富貴;過石橋也做人小康富足;過木橋還做人貧窮下賤;過竹橋則做畜生或者螻蟻蚊蟲等等。
  • 三界神佛眾生的食物鏈:妖精吃人人吃獸,為何妖怪能使喚神仙?
    三界眾生,六道輪迴。周天之內的生命可分為天人、羅剎、人道、畜生、餓鬼、地獄是為六道。如果以西遊記的神魔系統來理解,如來佛祖,彌勒佛,燃燈古佛,佛祖這個層次的,還有道教的三清眾多的菩薩,這是第一梯隊,已經脫離了六道,不會再有生命的輪迴,而是久住在涅槃境界裡。
  • 21克靈魂的六道輪迴
    03 六道輪迴那中陰身之後,投胎轉世,進入了哪裡呢?按照佛教等多個宗教的理論,都指向了「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即人道、天道、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六道是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每個靈魂會因其生前因果進入不同的道。
  • 三界真的是天地人三界嗎?現在知道還來得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人們常說的三界是指:天界、人界、冥界。這也是電視劇和小說裡經常說的三界。而真正釋道所說的三界並非如此。其實真正的三界乃是包括了二十八重天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六道就是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色界有十八天位於欲界之上此界,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雖無欲,卻仍有形,有相,有物質的世界,即色界。色界天共分為十八層,每高一層,對色之著就減少一分,因色著所造諸業就減輕一分,所得福報就多增一分。無色界又稱無色天。
  •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印光大師得知後,特地寫信勸慰他:「《法華經》這樣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世間萬法,本是虛妄,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只有自己的一念心性,從古至今,不變不壞,而常隨緣。隨悟淨之緣,則為聲聞緣覺、菩薩,甚至做佛;隨迷染之緣,則生天上人間,做阿修羅,當畜生,墮餓鬼地獄。
  • 人生六道輪迴,《生死疲勞》如何通過動物的眼看50年人世悲歡
    可那時,50 年已過,是非恩怨,轉頭即逝,六道輪迴,尚未看清人生。萬物皆有知,莫言便是通過萬物之知,把半世紀的人生畫卷鋪開在人們面前的。1.西門鬧的六道輪迴,是世人一生的歷程「我的故事,從一九五零年一月一日講起……」一段風雨飄搖的歷史在西門鬧的回憶裡拉開序幕,而小說的結尾,這個破朔迷離的故事卻是通過六道轉世後的 「藍千歲」講給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