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我們了解歷史,多依靠古人的史籍記載,越往前的記載越可信。商朝則很有意思,我們考古發現了大量史籍中沒有的文字記載,了解到的信息竟比古人還要詳盡和準確。遺憾的是,在現有發掘考古中,尚沒有發現妲己的記載。
記載妲己事跡最清晰、最生動的是《封神演義》,可這是明朝人許仲琳的通俗演義,不是歷史。由此形成了妲己的「民間形象」,而不是「歷史形象」。
那麼,妲己的「歷史形象」到底是怎樣的?她紅顏禍水的「民間形象」,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01妲己從歷史形象到民間形象的疊加過程
史料關於妲己的記載少得可憐,我們按時間順序羅列如下:
《古本竹書紀年》:九年,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國語》: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史記》: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紂伐有蘇,有蘇人以妲己女焉。紂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武王殺之,斬以玄戈,懸之小白旗。《列女傳》: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妲己配紂,惑亂是修,紂既無道,又重相謬,指笑炮炙,諫士刳囚,遂敗牧野,反商為周......妲己者,殷紂之妃也。紂伐有蘇,有蘇女以妲己。美而辯,用心邪僻,誇比於體,戚施於貌。紂好酒淫樂,不離妲己,所譽者貴之,所憎者誅之。
最早的一本史料《竹書紀年》,只有妲己的身世說明,她是帝辛(商紂王)在討伐有蘇氏時,獲得的戰利品。這也是所有資料公認的一條史實,除此而外,《竹書紀年》不再有妲己的第二個字,甚至連疑似相關的記載都沒有。
《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如果是真的,那麼它成書的年代,比《竹書紀年》還要早一些。《國語》比《竹書紀年》多了一條記錄和一個論斷,一個記錄是妲己受帝辛寵愛,論斷是妲己跟商的滅亡有關,證據沒有。
《史記》記載「具體」描述了妲己禍國殃民的事例:妖言惑主。
《列女傳》是西漢中晚年劉向的作品,其實不是歷史。所以,劉向對妲己的描寫充滿想像力,從外貌到特性,再到行為,塑造了一個「表演系」藝術女的形象。
但是,即便如此,它們與《封神演義》中的九尾狐狸蘇妲己相比,差距太大,太過模糊。如果把以上形象做一個總結,頂多說妲己是個恃寵而驕的無德女子,她所有的行為,都是人的本能反應,而不是有意識地參政、敗政,也沒有關於她參與政治的記錄。
歷史上像他這樣的女人比比皆是,不足為奇,她們最大的破壞力,頂多是拖垮了君王的意氣和軀殼,國家的滅亡,跟她們沒多大關係。
而且我們發現,時間越是往後,記載越不利於妲己。用史學家顧頡剛的話說,這叫「層累的歷史」,就像刷油漆,一遍又一遍覆蓋,到最後原貌根本看不清了。
在《封神演義》裡,蘇妲己成了女媧娘娘派來,專門負責搞垮殷商的九尾狐狸,女間諜。結果,這個民間形象與歷史形象遙相呼應,讓人們原來越看不清歷史的原貌了。
所以,結論很簡單:妲己就是一個戰利品,受到帝辛寵愛,在生活方面可能會竭盡奢侈享樂,但是絕對沒能力幹預到政治,說她毀了商朝,那是哄騙中小學生玩的。
那麼商朝究竟是如何毀滅的,其中真的跟妲己沒有一點關係嗎?
02帝辛的形象及亡國原因分析
從相關史料的解讀,以及最新考古發現分析,商朝的滅亡不光跟妲己沒多少關係,甚至跟帝辛的所謂荒淫無道,都沒有太多關係!商朝的滅亡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部落邦聯制結構的瓦解是主因
一般認為商朝跟周朝一樣,是個封建國家,其實不是,商朝和夏朝一樣,是部落邦聯制結構政權體系。這個政權的主體,是由若干個部落聯盟,在原始選舉制基礎上,形成的輪流坐莊的聯盟結構,而不是周朝家天下的王權結構。
這種結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當中原文化進入帝制時代,中國北方草原部落,還有這種遺存。比如北魏、遼、金、蒙古等,其最初的政權結構都是部落邦聯制。
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商朝的國君,名字全部是由天幹組成。比如商紂王叫「辛」,他的父親叫「乙」,第一任國君商湯叫「癸」。這叫奇怪了,為何商朝國君那麼喜歡天幹?為何這種情況僅僅在商朝出現?
有學者認為,商朝國君的天幹,並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其部落聯盟的圖騰。比如商紂王帝辛,紂,是後人給他加的諡號,他的名字也不叫「辛」,而是「受」或者「受德」,「辛」是其部落聯盟的圖騰。
辛,在甲骨文中是一把刀,意思是屠宰,所以辛部落是一個以屠宰為業,掌管祭祀的族群。商朝的結構,就是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部落聯盟輪流坐莊的邦聯制政權。
西周也是一個部落聯盟,由姬姓部落和姜姓部落等構成,只是他們沒有執政權。隨著周部落聯盟的不斷強大,他們也希望打破商朝子姓十大部落聯盟,對執政權的壟斷。
由此可見,在部落邦聯制結構下,只要有其它部落聯盟的存在,他們就必然會對執政的部落聯盟形成挑戰,邦聯制結構早晚會崩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以,西周代替商朝,其實是邦聯制結構,向家天下的封建結構轉化的歷史進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正好落在了帝辛時期。牧野之戰中,王師倒戈,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結構崩塌的表現。
2.帝辛的三個錯誤,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
作為商朝的王,帝辛大概也看出了西周聯盟的威脅,所以,他加強了對周聯盟的管控,把姬昌囚禁,將姬發困在身邊做人質。與此同時,帝辛又不斷擴大戰爭規模,希望通過武力徵服各大部落聯盟,又達到開疆拓土,提高統治力的目的。
所以,帝辛在位期間,不斷徵伐東夷,將商朝的疆域,擴大到黃河以南,以及淮河流域一帶。據考古銘文發現,帝辛曾經兩次親徵,時間每次都長達九個月。
由此可見,帝辛絕不是荒淫無道的君王,他非常有作為。有學者認為,「紂時的製作、田獵、徵伐、祭祀,莫不整齊嚴肅」,絲毫沒有內部潰亂的跡象。
只是帝辛犯了三個錯誤,一是大規模的戰爭,消耗了國力,二是疏於防範,給周聯盟可乘之機,三是部落聯盟內出現嚴重分歧。
現代史學家大多認為,帝辛不斷徵伐夷方,時間誇大和規模都太大,對剛剛步入農業文明的商王朝來說,經濟負擔太重,由此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
在帝辛把注意力集中在徵伐的過程中,周部落卻不斷發展壯大。帝辛又被姬昌矇騙,授予其西伯侯的身份,任其經營黃河上遊一帶,讓周部落迅速壯大。
史書中記載,微子、比幹、箕子等,不斷勸諫帝辛,或遭殺戮額,或遭囚禁。其實這絕不是史書中錚臣對昏君的規勸,而是微子、比幹、箕子等部落聯盟,與帝辛部落聯盟之間的矛盾分歧惡化。有人分析,很可能帝辛要結束邦聯制輪流坐莊結構,進入家天下的世襲制,惹翻了子姓內部聯盟利益。
在三個錯誤,導致商朝內憂外患,體質虛弱,最終被一擊而潰。
3.帝辛和妲己的失德比重微不足道
以上分析,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一個是客觀環境的決定性,它們才是決定立是走向的勝負手,其實跟帝辛和妲己的個人失德,沒多大關係。
顧頡剛先生特地總結了帝辛的七十條罪狀由來,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一文,他指出,其中六項罪出於《尚書》,二十項罪由戰國時期增加,西漢又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加十三項,其餘十項是東漢以後增加。
也就是說,所謂的帝辛個人失德,本就是子虛烏有,更不用說加在妲己頭上的罪名了。所以,郭沫若先生就曾經呼籲:「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03為何亡國之君身邊總有一位紅顏禍水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每一個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每一位亡國之君背後都有一位紅顏禍水。比如夏桀後面有個妺喜、周幽王身後有個褒姒、唐玄宗後面有個楊貴妃、吳王后面有個西施。
有趣的是,翻開史書,妺喜與妲己的事跡,竟然有驚人的重合度,甚至夏桀與商紂之間也是重合度高得驚人。
世間哪有這麼巧的事,又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學習雷鋒好榜樣吶?分明是有目的的「故事彙編」。其目的只有一個:警告後世君王,遠離女色!
皇帝是最特殊的一個群體,天下女色,他可以盡情享用。如不加節制,不光容易崩了,很容易陷於荒疏政事,甚至引起外戚幹政,這是文人士大夫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司馬光所在的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外戚幹政最嚴重的時期,司馬遷本人,對外戚政治通深惡痛絕,思想流於筆端,半真半假地誇大,這是文人常用的筆法。
另外,皇權至高無上,為尊者諱,把亡國的責任,推卸到紅顏禍水身上,也是轉移視線的好方法。
這兩個因素,導致歷史上憑空多了一堆「壞女人」。其實仔細分析,女人再壞,有幾個能對政治產生巨大破壞力?所以,妲己毀商,這樣的言論就不要提了,丟男人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