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因為取拜訪客戶比較忙,所以沒有每天發表新文章,跟大家說一聲抱歉。快到年底了,都是各種催帳,結算。估計很多人都會算一算今年收入和支出是多少。之前我曾經發表過一篇機械設計的收入報告。今天正好有空就把我掌握的三千多個機械工程師的收入數據統計一下。
數據是從今年10月份開始統計的,參照他們給出的月薪和去年的將近標準估算出來2020年的收入的。大部分人今年和去年的收入差別不大,因為疫情的關係,有可能明年會好一些。
這些工程師大部分都是我客戶工程師,所以數據比較準確可靠。我接觸的主要是自動化類設備客戶,當然也分視覺設備、機器人、AGV、立體車庫、非標、焊接設備、電子設備等等。少部分工程師屬於重工業(不超過5%),其中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佔到90%。通過薪酬對比,咱們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和趨勢。
首先說明一下為啥統計這兩個年齡段呢?因為這個年齡段正處於薪水的高速增長期,個人技術能力也成長很快,跳槽容易。這兩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年齡段,而且超過35還在幹設計的不太多,即便是有,也會幹一些管理型的工作,跳槽相對比較少。而且很多人年紀大一些之後,因為沒有辦法在大城市周邊安家,回到了老家縣城,收入還會有所降低。比如有些工程師在上海深圳已經年入25W了,但是由於孩子上學等原因要回老家省會工作,長沙武漢一類的地方,可能收入只能拿到一萬出頭了。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機械設計的工資除了取決於自己的技術,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區,離開了地區這個平臺收入課就說不準了。這不像管理和銷售,基本工資可能不太高但是其他收入比較多。技術拿的一般都是死工資,有些老闆承諾的獎金可有可無,即便給你不錯的獎金也有可能是分散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兌現。
然後就是我這個年收入是稅後收入+獎金+公積金。很多人統計都不會加上公積金的,但是這也是錢,並且不同單位公積金差別很大,我認為有必要把這些都統計出來。
大家可以看一下收入都在哪個範圍,作為跳槽的參考。拿天津舉例吧,30歲左右的工程師大概可以拿到10-15W,同年齡的老師也差不多這個收入。但是還是比化工、行政和會計等普通企業崗位收入稍微高一點,當然也有可能比較辛苦。但是每個地區各個行業的收入也會有差距。後面我會發文詳細講一下的。
很多理工科的人嘲笑歷史和文學,這是不對的,歷史可以預見未來,比如你看歐美日的發展歷史,其實很多中國正在經歷或者未來即將經歷。埋頭苦幹了半天,走錯了方向,多可惜?所以要有大局觀就得看大數據,對照各國發展情況。
這次川普競選百倍主要是因為鐵鏽地帶的搖擺州拋棄了他,密西根、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和俄亥俄這幾個州當初選川普主要是因為他承諾說要將製造業回流,提高傳統工人就業率。這些沒落的窮白人就把選票給了他。可是四年過去了,川普確實對企業減稅了,但是減少的稅金直接流入了股市,還是肥了公司高管和華爾街。在製造業全球化的進程裡,逐利的資本家是不可能把低端製造業搬回到人力成本高昂並且有著強勢工會(工會是盈利性質的,工人向工會繳納會費,工會負責逼著工廠漲工資,所以工廠不得不搬到美國南部甚至海外)的美國的。
產業轉移之後,不光是工人,相關聯的工程師、財務等等一系列崗位都會消失,畢竟大部分人不會跟著工廠一起取東南亞啊。同樣的中國的鐵鏽地帶也在東北。
很多非標設計在東北省會城市的月薪只有稅後六七千,而同樣水平的人到了深圳可能是一萬五。但是你又不可能在深圳買房,只能是在那裡打工掙點錢回老家。這就好理解了,為啥三十多歲的機械設計有的收入那麼低,有的在35歲以後收入反而減少了。
這個收入波動跟你設計能力沒太大關係。有能力能在發達地區安家的,自然收入會上升,回到小地方的收入下降。收入跟房價比較匹配的是廣東,很多小地方房價兩萬,月入也可能一兩萬,所以對於機械設計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反過來想,瀋陽房價一萬,工資七千,好像也還可以。在一線城市,最好還是進入我之前說的哪些領域比較好,要不然基礎製造業被趕出大城市之後,很多人就被迫改行。
動態地看問題,就容易理解了。所以跟同地區的其他行業相比,機械就業和收入的確還可以。當然你不能只跟金融和IT比,這倆表現太優秀了。
過去幾十年裡,西方勞動者正在變得越來越窮。而且是代代貧窮,社會貧富差距越發劇烈。中產階級非常容易階層下滑,有時候還不是因為他們吃喝嫖賭了,而是因為很多職位大量減少甚至消失了。這就是我為啥鼓勵大家考研,儘量進入更高的平臺的原因。避免自己二三十年後在五十歲以後,花錢最多的時候,反而收入大幅度下降。
所以現在收入還不錯的,不代表將來收入也好。還要看歐美日行業發展歷史和趨勢,以及咱們國家的政策。請大家好好參考一下十四五規劃。有能力的人的努力對了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對不對?
覺得好的話,請給我點讚和轉發,我今後會發更多詳細的數據,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