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小說《擦亮的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洗衣店女工羅伊和櫃姐南希是一對閨蜜,她們都是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女工羅伊每周18塊工資,扣除基本開銷,過的有滋有味,可以買很多漂亮衣服,而櫃姐南希每周8塊錢工資,只夠解決溫飽。
所以,女工羅伊經常勸南希換個工作,到她們店裡來,多賺點錢。但南希卻說她的工作經常接觸到有錢人,可以釣金龜婿。
儘管她們各有各的堅持, 但兩人都想嫁個有錢人。
直到羅伊有了忠實可靠的男朋友,但她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下班後依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南希卻在和有錢人的接觸中慢慢改變了找男人的標準,覺得金錢不是唯一標準,覺得男人人品更加重要。
最後羅伊拋棄了忠實的男朋友,成功嫁給了百萬富翁,南希則和羅伊男朋友在一起了。
01 選擇愛情與物質,哪種選擇更幸福
羅伊和南希一個選擇了愛情,一個選擇了物質。很難說她們誰最終會比較幸福,只能說關於愛情與物質,無關對錯,只有選擇。
也可能選擇了嫁給愛情的,可能會幸福美滿,也可能也會敗給了柴米油鹽,生活一地雞毛。
只不過選擇了嫁給物質的,在某種程度上能衣食無憂,表面上也夫妻相敬如賓,但背後的心酸和無數夜晚偷偷掉眼淚,也可以說令一生悵然若失,只剩下在無數午夜夢回的時候心有不甘。
那麼當物質和愛情二選一的時候,女人到底該如何抉擇?有沒有兩全其美的選擇?
在《擦亮的燈》中歐亨利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或者說每個人因為視角的不同,所看到答案也是不同的,而對於選擇來說,本身是沒有錯的,只要選擇過不後悔,就是最好的選擇。
02 男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未來毫無規劃
亦舒說過,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這句話說得很實在,只不過女人在選擇對象之前,要拿點時間看看他的上進心,他對未來的規劃,他是否有長線發展的能力。
也可以說好男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會讓女人在愛情和物質之間選擇。
所以說,如果男人想娶一個姑娘,就要有讓她幸福的能力和物質保障。而不是說「我們都走到這一步了,你知道我沒房沒車,咱們結婚一起奮鬥吧」。
換句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姑娘不圖你的物質,難道圖你的美色?這也說明了《擦亮的燈》的作者比較注重浪漫,但也非常現實。
這也跟我們生活中的擇偶觀相近,比如說20歲的姑娘選擇對象時,往往更看重愛情。因為她們沒有太多社會閱歷,愛情大過天,他們以為兩人相愛就可以克服一切。
而30歲的姑娘選擇對象時,更注重對方的物質條件。因為她們懂得了,貧賤夫妻百事哀。浪漫不能當飯吃,生活需要要花前月下,更需要柴米油鹽。比如我一個朋友小芳就是這樣的情況:
小芳有一個交往5年的男朋友,談婚論嫁的時候,男的一切都聽家裡,沒房沒車小芳沒說什麼,男方連彩禮錢也湊不夠,男朋友對小芳說「咱們都到這地步了,當時你跟我時我一無所有,以後咱一起奮鬥不行嗎。」
只不過小芳最後還是跟他分了手,因為她覺得我最初跟你的時候一無所有,跟了你5年了還是一樣,彩禮錢雖然不算什麼,但他居然可以窮得理直氣壯,對未來生活毫無規劃,讓小芳覺得寒心。
也可以說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想法太可怕了,甚至小芳都可以預見婚後的窮苦日子了。
所以,小芳最後聽從了家裡安排,跟相親對象結婚了,婚前男方就主動買房,準備好一切,婚後也衣食無憂,相敬如賓,而這才是小說之外的現實生活。
03 擁有愛的能力和生活能力,比愛情和物質都重要
相愛容易相處難,有多少愛情,都敗給了日常瑣碎。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說過「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愛是一門學問,擁有愛人的能力,會在一段關係裡收放自如,好的愛情是一種滋養,相互成就,讓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同事小米就是這樣的人。
同事小米是個很會過日子的人,她知道好多又便宜又好用的網店,能用很少的價格買到很超值的東西。她家的柜子,沙發,都是她從二手市場淘的,價格超級便宜,重新配一個沙發套,跟新的一樣。
一到假期就到處飛,她總能淘到超便宜的機票,200多的國內票,1千多來回的國際票,她經常出去玩卻沒花多少錢。喜歡看書,每次都搜集打折的購書券。
這了說明了當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才更懂得修煉自己,也懂得關愛別人。也可以說擁有了愛自己的能力,比選擇了物質或是愛情更重要。
這樣獨立的女人,才真正擁有生活的能力,既會過日子,養得起自己,又不依附別人自己也能獨立。
所以,不管選擇愛情還是物質,女人都不能迷失了自己。人生不局限於愛情和婚姻,除此之外,女人需要先活成自己。
04結語
因為你的人生,要有你想做的事,想要實現的夢想,先要擁有愛人愛己的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經濟獨立,精神獨立,而婚姻從來不是生活的全部,兩個人在一起挺好,一個人時也瀟灑自在,這樣就能把平凡的日子過成繁花似錦,把柴米油鹽過成詩情畫意。
擁有愛的能力,擁有生活的能力,把日子過好了,是比物質和愛情更重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