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守護我們純真的從來都是我們自己,只是時間長了被我們淡忘了。
《龍貓》上映於1988年,過去32年,但提起經典動漫片它仍有一席之地。《龍貓》這部電影是用平淡的故事賦予詞喻橫生的形態、艱苦的生活,這也是宮崎駿用生活這些不經意間的情節匯聚成的一部治癒系作品。我們看到很多部動漫片,但卻很難找到如此治癒的動漫。這部電影讓我覺得,任何年齡段觀看動漫都合情合理。
我曾看過對動漫最淳樸的評價是:我一個三十好幾的大男人看得感動萬分,也聽過他人對動漫片最惡劣的評價:這樣的東西,只適合小孩子看看罷了。
因此這些眾人的說法也為宮崎駿想用最為細膩的劇情喚醒人們內心的純真。宮崎駿龍貓的劇情不是最離奇的,立意也不是最深遠的,卻是最受歡迎的,獲得了豆瓣9.2的評分,而宮崎駿也因此部電影獲得最佳導演。為什麼獲得如此高評?
在影片中,導演以內心的美好為主線,運用豐富的想像、獨到的細節設計、恰到好處的情感烘託讓觀眾與之共鳴,為之治癒。
用大膽的想像去與現實相契合凸顯出龍貓的寓意
龍貓,它的形象是一個體型龐大,有著豐富絨毛,眼睛圓鼓鼓,身邊跟著兩個小龍貓,能夠呼喚貓咪公交車,具備奇妙能力的大龍貓。
可在現實生活中,龍貓它並不存在,它只是像於國人所寄託於神靈的情感,是美好的象徵。有著通達的能力和善良的心幫助著人們。
龍貓在日本文化中其實不是貓,而是普通的鼠類。我們知道,自古以來,生物食物鏈裡,貓是老鼠的天敵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這也是打破了人們對貓和老鼠之間天敵關係固有的慣性思維,是人們和諧互助美好願望實現的另一種體現。
大龍貓的出場採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的形式,宮崎駿給龍貓形象賦予最大擬人化,例如:它會坐在樹梢吹角;會因為喜歡雨滴落在傘上的聲音而興奮甚至臉紅,並會像人一樣禮尚往來;甚至和小月揮手告別......令人感到十分有趣的是,龍貓面部表情十分呆萌,而身體軀幹笨重遲鈍,顯得更加惹人喜歡。
大龍貓帶給兩個小女孩的快樂是非凡的,也是兩個女孩在母愛暫時性缺失下一個安穩的依靠。
在這大千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紛雜的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便顯得十分珍貴。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也在缺失,「假如世界是一片汪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也希望在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值得依靠信任的人守護在自己身邊,能夠尋得安全感,然而現實非此,每一個人都在獨自負重前行,每一個人都難免孤獨。
我想,大龍貓的真正意義便是要我們努力找到身邊那個默默守護自己的大龍貓,同時,盡力去做給予自己珍視的人幸福的大龍貓。
用影片的情感讓片外的人產生共鳴
01扎著雙馬尾的妹妹(小梅)
永遠帶著孩童最天真的笑容來面對生活的一切,悲喜從來不掩飾,想哭時便哭,想笑時便隨心所欲的放聲大笑——這便是孩子。
繁華世間,越是簡單越讓人生羨。一個成熟的人永遠無法像小梅那樣用最初的期待去勇敢的探索未來,相反,他們表現更多的是猶豫,退縮,直到放棄。所以說,影片中情節設計為小孩子偶遇大龍貓,而不是成年人,也是自然道理。
只有小孩子才會永遠充滿熱情的去不斷探索,挖掘,直到心裡得到滿足,就像小梅那樣執著,堅定。
她會一邊玩耍一邊給父親摘野花,因為她懂得什麼是愛;她會因為橡果子而一路追尋到樹洞,因為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她會頭也不回的鑽進灌木叢只為證明大龍貓真的存在,因為她堅定;當小龍貓爬到大龍貓身上時,她會毫不猶豫的也爬上去,因為她知道快樂很簡單;她會勇敢的一個人去醫院,只為給媽媽送玉米....是的,其實並不難,生活一如既往的簡單。
別再害怕,永遠充滿期待,想要的便執著努力,愛你所愛,一直勇敢
02小月也是電影中的一個陽光小天使
面對家裡的窘迫情況,母親住院,父親任教,妹妹年幼,小月扮演了兩個重要的角色——心疼妹妹的姐姐,為父母分擔的女兒。
妹妹摔倒在泥潭裡,小月幫妹妹擦乾淨;因為妹妹哭,不得不把她帶到教室忍受窘態...妹妹走丟,她不顧生命危險的攔車,執著的尋找著,擔心著; 看到醫院電報的消息後,小月打電話語塞不清,垂頭喪氣甚至抱著婆婆流淚...這樣溫情的一個女孩兒,怎麼能不打動人心?
其實,影片中小月面對的這些困難,正是生活中那個不斷被現實虐待又不斷爬起的我們的縮影。你也曾焦灼過,你也曾不斷安慰自己過,你也曾拼了命想要去守護過,你也曾無能為力過,無論曾經你有多煎熬,沒關係,你終究是熬過來了。
如果內心難過那就驅逐喪氣再努力奔跑,生活到處是發光的星星。正如影片最後父親的話一般「這些年我們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生活不就是先苦後甜嗎?」
03疼愛孩子的父親
父親這個角色在劇中戲份不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影片情節發展具有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是他對孩子的積極引導,面對詭異破舊的新家,父親反而和孩子表明自己會很喜歡這個新房子,孩子們提出的新奇想法他從未敷衍。
當小梅鑽了兩次灌木叢也沒找到樹洞時,父親反而安慰的說小梅一定是遇到了森林的主人,還帶孩子去祭拜大樟樹,可見父親對於孩子的童真單純是以一種包容和尊重的姿態。
相反,當今時代很多的家庭教育卻很難做到這一點了。這不論是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都能夠被之所觸動。
因此,這也能讓觀片人們感受到家長與孩子美好情感包容性的重要。
請記得,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人能一直守護我們的天真,不再讓我們長大,那麼這個人一定很愛我們。
獨到的細節設計為美好增添氛圍
影片中小月與小梅的媽媽得了什麼病我們無從而知,告訴我們的是媽媽的病只是感冒,再過些日子病就會痊癒;農家少年勘太對於小月的情感可能是從借傘開始,我們得知的是他為小月尋找走失的小梅;小月第一次寫信說自己很想像妹妹一樣見到真的大龍貓,其實也是暗含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以及對一家團聚溫馨生活的期待。
打動人的往往在細節上,而宮崎駿也是用這些細節守護著人們的內心的美好。
小梅第一次見大龍貓便在大龍貓肚子上愜意睡著,滿足了小梅對母愛安全感的渴望; 小梅鑽灌木叢卻掉了帽子,為後面小月找到妹妹做鋪墊; 妹妹抱著玉米與姐姐的背影錯過,令人惋惜; 爸爸說打電話給醫院後會回小月電話,但影片並未透露第二次通話內容,不禁讓人為母親的病情擔憂;妹妹走丟時,河中出現掉落的涼鞋;醫院裡窗邊的刻字玉米...
背景音樂處處貼合,小梅趴在龍貓身上睡著播放的成熟女聲歌謠猶如母性的呼喚;夏蟲蟬鳴;勘太淋雨跑回家的風鈴聲等用細節打動人們。
這些處處的細節演繹出了一部經典動漫,至今仍被人們所讚譽。
結語:
我們都需要一些東西使我們從繁瑣和現實中逃脫,這也是影片最為價值的體現。
生活的瑣碎漸漸讓我們丟失了年少的純真,而龍貓恰是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美好。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龍貓,就像美好常伴左右,也是宮崎駿創造了龍貓的意義所在。在我們被生活節奏壓不過來時、被生活磨平稜角時,我們仍對美好充滿嚮往。再現了一部影片如何治癒人心。
長大後的我們,換個角度,生活不止於殘酷的困境,也有美好與我們可期可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