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豬手是德國的一道名菜。當然,也是一句粵語白話中的市井俚語,指的是那些無聊男子對無辜女子動手動腳的耍流氓的行為。
豬蹄分手和腳,大概是廣東人的慣用說法。前蹄為手,後蹄為腳,採用的是擬人的表述。不過,豬腳姜這款廣東滋補美食,就不在乎用前蹄還是後蹄。也許是因為,豬腳姜不鹹,而是甜酸口的?
鹹豬手與鹹有密切關係。在粵語中,有鹹濕一詞,就是色眯眯的意思啦。據考證,鹹濕來源於粵式英語,是由hamshop(所謂火腿店,暗指妓院之屬,乃淫穢之意)的發音轉換而來的。
球星貝克漢姆,在港澳地區翻譯為貝克漢,沿用的是同一種的翻譯的規則。其實,熟悉粵語白話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貝克漢的發音,讀起來,比貝克漢姆更加流暢舒服呢。
粵語白話的包容性很強,特別是在近代,吸收了不少歐美的外來詞。這種華洋結合的說話方式,是一種所謂的亞文化,有點像上海那邊的洋涇浜,其實,比洋涇浜英語的歷史還要早。比如,的士(taxi),巴士(bus),士多(store,小店)等等,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鹹濕一詞,不僅僅是英語的音譯,也符合廣東地區當時的社情。早年間,廣東等地有疍民,即水上人家。疍民生活困苦,迫於生計,疍家女在船上操皮肉生意的不少,其環境之惡劣,當然是既鹹又溼了。
上無片瓦遮頭,下無方寸立足,是疍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難道疍家女就甘願墜入娼門嗎?肯定不是。
清嘉慶年間,廣州才子招子庸搜集整理了廣州地區的鹹水歌(又叫疍歌,是疍民以歌聲訴說心中的苦與樂,所謂風吹過,大話鹹也)和民間小調,編成《粵謳》。
《粵謳》是廣東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用廣東白話閱讀或者吟唱,別有一番風味。我就選取一段最有名的《吊秋喜》給大家欣賞吧。秋喜是一名慘死的妓女的名字:
你名叫作秋喜,只望等到秋來,還有喜意,做乜才過冬至後,就被雪霜欺。今日無力春風,唔共你爭得啖氣。……泉路茫茫,你雙腳有咁細。……青山白骨,唔知憑誰祭?……
現如今,疍民大都上岸了。比如,廣州的一家食肆漁民新村,就以疍民美食出名。這麼說吧,餐桌上的鹹豬手非常好吃,社會上的鹹豬手著實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