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是一個時代的脈搏,了解了年輕人,也就弄懂了這個時代。
40年前的年輕人穿喇叭褲,聽鄧麗君,熱愛詩歌文學,20年前的年輕人,泡網吧,聽周杰倫,淘打口碟。時針轉到了2020,那麼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焦慮什麼?他們在意的、渴望的又是什麼呢?
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中,代表大眾文化的綜藝節目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切面,通過它,可以窺見當代年輕人在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娛樂場景的方方面面。
譬如以《中國新說唱》為代表的說唱類節目的走紅證明了年輕人對小眾音樂的偏愛;《做家務的男人》等生活觀察類節目的熱播能看出他們對於社會和生活價值觀的解讀;《夏日衝浪店》等表現了他們對輕鬆閒適的生活和極限運動的追逐。
很多年輕人談起自己的人生信條,喜歡提李誕那句「人間不值得」,帶著一股濃重的犬儒主義味道。但當《我是唱作人》中的王源用歌聲逆轉偏見時;當《奇葩說4》中馬薇薇關於父母養老的話題說哭幾億觀眾時;當《樂隊的夏天2》中五條人一次次被淘汰,又一次次被網友「撈」出來時,其實我們知道,這代年輕人並不犬儒,他們自戀卻自信,佛系也執著。
他們是奔湧的後浪,他們是澎湃的未來。
網絡綜藝是年輕一代打開全新文化體驗的大門
文化工業的重要表徵是消費主義,它們一方面滿足著觀眾內心對於文化的訴求,另一方面也彌補著這個時代所匱乏的某些意義與想像,因此這些都為綜藝的勃興提供了基礎。
作為文化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綜藝憑藉其短平快的生產模式,較低的風險和更多元的商業變現模式,實現了對年輕受眾的「佔領」。尤其是網絡綜藝,在年輕用戶中具備更高的影響力。
相當於電影、電視劇、圖書雜誌等大眾娛樂形式,綜藝往往議題明確,隨著視頻網站的發展,網絡綜藝節目的供給快速增長,市場的競爭加劇,創作者被開始被迫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年輕用戶。
對「Z世代」年輕人而言,網絡綜藝不僅是日常娛樂和精神消費的必需品,更是啟發興趣,幫助他們打開全新文化體驗大門的利器。因此,能夠精準洞察和挖掘年輕人喜好,題材上不斷推陳出新的綜藝才會獲得他們的喜愛。
綜藝節目,尤其是網絡綜藝,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已經承擔起傳遞青年文化,啟迪全新生活體驗的載體。因此,它成為我們讀懂年輕人,了解青年文化最有價值的文本,可以說,看懂如今流行的網絡綜藝,就能看懂當代年輕人。
這一屆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
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沒有被回答: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他們在想什麼,怎麼生活,如何娛樂?
首先是他們在想什麼,也就是精神生活層面。這屆年輕人自戀也獨立,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希望在社交中尋求認同感。
「精緻窮」對不對,年輕人能不能「裸辭」,分手了該不該把錢要回來,應不應該「啃老」…在《奇葩說》的辯題上,我們似乎能略微窺探到現在年輕人對生活、工作、戀愛、家庭方面的痛點或焦慮。
綜藝不僅成為一個很好的洞察年輕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它的出現也滿足了這一代年輕人表達自我觀點的需求:在一個多元價值觀爆炸又缺乏統一標準的時代,的確有很多話題都值得深度思考和討論。
而對於這些問題,節目並沒有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呈現多元觀點,引導觀眾思考,從話題到環節設置上,無不體現著這一代年輕人最鮮明的標籤:他們不再接受標準答案,無論你認不認可,他們有自己自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同樣,這種自洽的方式也體現年輕人五花八門的音樂口味當中。
沒有哪一代人比這一屆年輕人更愛音樂。從2017年《中國有嘻哈》帶火了全民說唱的那個夏天,到全網「打撈」五條人的《樂隊的夏天2》。爆款綜藝的火爆不僅帶動了說唱、樂隊、原創華語音樂等更多的音樂品類,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2020年,《我是唱作人2》推出的88首原創歌曲,共計登上TME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等各大音樂榜單283次。《中國新說唱2020》中的《藥水歌》《冷血》《衛星Satellite》等Hit Song的洗榜音樂平臺熱搜榜,更新了無數年輕人的個人歌單。
音樂類綜藝不僅僅是輸出了好聽的音樂,創造了新的說唱明星,也向年輕人傳遞了一種不服輸、不放棄、追求夢想的態度,這正是跟這一年輕人的價值觀完美契合。譬如《中國新說唱2020》的口號「who is the rapstar?冠軍是我的!」,《我是唱作人》傳遞「不同才有意義」。很多年輕用戶在觀看這些綜藝的同時,藉助節目中的選手的表達與經歷,完成了一次自我價值的對照和自省。
當這種態度和思想延伸到感情、消費、社會等更多生活方式的層面,我們發現年輕人追求獨立、與眾不同精神狀態正是他們生活狀態的映照,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獨居,所以他們才會越來越獨立,也越來越依賴於線上內容來尋求一種對現有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認同感或啟發。
《QuestMobile Z世代洞察報告》顯示,宅人群年齡分布中,有38.8%都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30歲以下的人群佔比居然高達近七成。
宅的一大原因是「獨居青年」群體的出現。據民政部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自生活的成年人,20歲到39歲的人群數量接近2000萬。這或許正是《我要這樣生活》、《未知的餐桌》等慢綜藝誕生的背景和火爆的原因。
當年輕人的生活中不再有標準參照樣本,年輕人對於生活和情感的表達與慰藉被轉移到了線上。節目通過聚焦多元的嘉賓生活,從衣食住行、情感訴求等多角度,呈現當代獨居青年的生活畫像。無論你是像範丞丞一樣上床手機,下床外賣;還是像顏如晶一樣通過烹飪美食獲取滿足感。關上門,充滿煙火氣的內容和真實呈現的生活狀態,總有人和你一樣在認真又平凡的對待每一天。
隨著觀察類綜藝近兩年的井噴,從《做家務的男人》、《喜歡你我也是》連續兩季的內容引發了很多年輕網友對家務分工、對代際關係處理、愛情的態度等話題的激烈討論。我們也看到年輕人對於生活的價值觀和想法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化。
範丞丞郭麒麟通過各種黑科技、廚房神器讓生活更便利,《喜歡你我也是》第二季以「勇敢愛」為主題,鼓勵女性在愛情中自信、獨立,勇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呈現處理家務和感情中瑣碎小事的觀察,生活類綜藝也向觀眾拋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整理家務和面對感情的態度,或許就是年輕人面對生活以及這個世界的方式。
綜藝、社交、遊戲、音樂…我們看到年輕人在網際網路上幾乎能獲得一切。而線下娛樂場景,我們看到他們又分外熱愛冒險,喜歡未知的挑戰和刺激。
隨著《樂隊的夏天》、《夏日衝浪店》等綜藝的熱播,年輕人的興趣愛好和消費娛樂以更立體、鮮活的方式多元呈現。而另一方面,音樂節、演唱會、滑板、衝浪、滑雪等相對小眾的興趣也隨著綜藝的流行,陸續成為大量年輕人的娛樂消費的重要一環。
以《夏日衝浪店》為例,全球知名諮詢公司尼爾森發布的《Z世代體育迷報告》顯示,40.5%的Z世代對衝浪等新潮運動感興趣,比例遠遠高於25歲以上人群。
但由於擁有一定門檻,類似衝浪這樣的相對小眾的運動往往被封鎖在一個圈層之內,急需一個打開大眾關注的突破口。愛奇藝的《夏日衝浪店》扮演的正是衝浪「種草」機的角色,這些正發生在年輕人日常裡的娛樂愛好,也藉助綜藝的題材與更多年輕人交流和交織更深。
為什麼我們可以在綜藝讀懂年輕人
從觀眾視角來看,不論是年輕人的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娛樂場景,似乎總能現在的綜藝中找到相關的連接點。
年輕人的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娛樂場景都會展現在大眾文化中,而綜藝節目是大眾文化的代表,所以綜藝成為觀察年輕人最好的方式。
《2020H1全網綜藝有效播放霸屏榜》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網有效播放量前20的網絡綜藝中,有11部綜藝來自於愛奇藝。且QuestMobile數據顯示,愛奇藝APP月活用戶中35歲及以下用戶佔比80.78%。
在所有的視頻應用中,愛奇藝以53.4%的活躍滲透率位居第一(2020年7月數據)。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愛奇藝平臺上總能找到年輕人喜歡的內容。
可見,在所有能夠觀察年輕人的「窗口」中,愛奇藝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扇。麥克唐納說,「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想盡辦法讓大伙兒高興」。同樣是取悅年輕人,為什麼愛奇藝總能成功?
從近期愛奇藝正在熱播的綜藝或許可以窺見愛奇藝引領潮流文化的內在邏輯:在當下長視頻平臺普遍迎合年輕人喜好的製作趨勢中,愛奇藝並非簡單追逐潮流,而是通過洞察年輕人當下需求、預測未來需求,一方面把潮流熱點融入內容表達,吸引更多用戶對節目本身的關注,保障節目熱度;一方面將潮流轉化為更多年輕人可感知、可參與的大眾流行表達,與他們「玩」在一起,從而創造新的潮流趨勢。
縱觀愛奇藝近年來能在大範圍引爆的綜藝,其實都是以某一圈層的代表事物為切口,通過節目模式設置找到大眾化表達的方法,助力這些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如《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等,所謂「圈層文化,大眾表達」便是如此。
結語
作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大眾娛樂方式之一,熱播的綜藝節目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況、生活方式和娛樂場景,與此同時,年輕人也從綜藝節目中獲得關於人生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的啟迪與靈感。這兩種力量相互作用,讓更多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勇敢追求自己夢想,同時也幫助一些小眾文化找到了它的精準受眾,完成了從小眾到大眾的破圈和流行。
我們說「少年強,則國強」,年輕人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人,他們自戀自我也渴望認可;隨性佛系卻也堅強執著。
他們用《中國新說唱》的精神鼓舞自己,以《我要這樣生活》的多元態度面對世界,去尋找他們的《夏日衝浪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