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四年前,我從未踏過法院的大門,因而對其感到十分陌生。而如今,我對法院因熟悉而充滿了敬畏。這是一個讓人信賴的、讓老百姓講理的地方,這個地方充滿了正義……」
近日,古稀老人韓某將親手書寫的感謝信送至西工區政法委和法院院長辦公室,向她打過交道的12名法官表示感謝。
據了解,從2017年女兒起訴離婚開始,韓某作為女兒的訴訟代理人,4年時間先後參與了女兒離婚及衍生糾紛12起案件的法律程序。從一開始對法院法官的不信任、對法律規定的不理解,到後來對法官的信賴、對判決的認可,這中間,飽含了十幾名法官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最初,女兒起訴離婚被法院駁回,覺得十分壓抑和委屈。在信訪值班中,該院副院長馬少先接待了為女兒打抱不平的韓某,向其耐心解釋法院判決離婚的標準。
之後的幾年裡,因雙方當事人對離婚財產分割、債務承擔、撫養權等問題爭議極大,韓某多次到法院代理女兒處理各種糾紛。
「我女兒沒有工作收入,對方把房子和車都賣了,財產都轉移了……」
「對方虛構夫妻共同債務,別人來起訴我女兒,我女兒是冤枉的……」
面對韓某的不安和焦慮,主管民事審判的副院長馬少先和法官們悉心釋法,告訴她要相信法院會根據事實依法公正處理。
韓某每次來到法院,都要去主管副院長馬少先的屋子裡看一看。有時候見一屋子人,她就堅持在門外等,等人散了才進門,必須要見到馬院長一面才走。她說,是馬院長第一次的真誠接待讓她打消了對法院的成見,讓她有了對法律的信念,努力支撐下去。
最終,四年十二起相關案件,一審、二審法官依法公正審理。妥善處理了離婚、財產分割、債務承擔、撫養費、探視權等問題,駁回了案外人對夫妻共同債務的相關訴求,實現了定紛止爭。執行法官也快速執行到位,達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家事糾紛看似普通,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引起矛盾加深乃至悲劇。作為基層法院法官,不能機械辦案,應根據家事案件的特點,創新審理方式,加強心理疏導、判後答疑、接待回訪,這都是避免矛盾升級的有效措施。拉近法官和當事人之間的距離,讓案件審理變得更有人情味,達到最佳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該院副院長馬少先說。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一位母親的感謝信,來自四年十二案中建立的信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