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鮮觀

2020-12-14 烹小鮮娛樂7132

30年了,最能打的國產青春劇居然還是前十年的作品。

在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看來,青年文化最能夠反映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徵。代際衝突理論認為,青年文化是未來社會主體文化的雛形。青春劇,作為面向大眾、集中向社會傳播青年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一部部作品向廣大觀眾傳遞著一代代年輕人的思想,同時影響著更多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

作為影視文娛行業的資深媒體,烹小鮮(pengxx01)聯盟通過對不同時代國產青春劇的梳理,對影視劇中青年文化發展的些許探索,力求洞見優質劇集內容的時代影響力。(考慮到整體環境差異,本篇國產青春劇研究範疇為中國大陸地區製片作品。)

走過30年,國產(大陸地區)青春劇不僅是影視市場上的剛需產品,更印刻著時代發展的印記。以每十年為一個大的時間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國產青春劇在數量上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口碑表現上呈現出高起點過山車式軌跡,在內容類型上呈現出垂類多元疊加的態勢。

1989年國產青春劇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一部《十六歲的花季》給70後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韓小樂等人物讓人難以忘懷。但彼時國內影視行業才剛剛起步,《十六歲的花季》也成為劇集市場上90年之前僅有的青春影像。那時每到暑假就開啟循環模式的《十六歲的花季》不僅是國產青春劇的開山之作,更成為繞不開的經典,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2。

在國產青春劇「開門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國產青春劇數量沒有跟上,接下來的四五年間,僅有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年輪》有一定聲量。直到1996年,國產青春劇才有了「集群」勢頭。《真空愛情記錄》打著「中國第一部偶像電視劇」的標籤進入觀眾視線,《北京夏天》裡的曹穎讓觀眾眼前一亮。隨後《十七歲不哭》《將愛情進行到底》將國產青春劇推向了又一座高峰,郝蕾、徐靜蕾成為萬千觀眾心中的偶像女神。2000年具有「《還珠格格》校園版」之稱的《青春正點》讓觀眾耳目一新。

開山之後的第一個十年,國產青春劇高開高走,雖然數量不多,但流量和口碑表現都很亮眼,豆瓣均分至今高達8.0,不少作品更成為經典爆款。

進入第二個十年,國產青春劇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都上了一層樓。隨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發展,影視行業生產力的提高,青春劇產量大大提高是必然的。隨著電視等硬體設備的普及,青春劇的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個時期的青春劇,給眾多80/90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大部分作品沒有什麼「營養」,與上一個十年高品質爆款扎堆相比,這個十年國產青春劇「魚龍混雜」,「雷」成為日後觀眾給青春劇打上的一個鮮明標籤。

在這段時間裡,國產青春劇既有《命運的承諾》《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奮鬥》《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展現青年們對前途與命運的思考的現實劇作,也有高顏值高流量的《紅蘋果樂園》《十八歲的天空》《一起來看流星雨》等偶像青春的代表。

青春劇熱度不低,但與整體高熱度相比,口碑卻大幅下滑,與此前豆瓣均分破8相比,這個十年青春劇豆瓣均分僅有6.7分,根據當時熱門小說改編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更是成為口碑低谷,豆瓣評分僅有3.8,而大熱的《一起來看流星雨》不僅口碑不及格,後來更是被觀眾們稱為「雷劇」,成為青春劇改編的一個反面教材。

進入第三個十年,國產青春劇發生了巨變。數量上飛速增長,內容題材不僅變化多端,而且呈現出「極端」發展態勢。

與前兩個十年相比,這個十年青春劇在產量上大踏步,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以來,國產青春劇數量比過去二十年總和的兩倍還多,口碑上經歷了高開高走和急速下滑之後,這個十年總體上國產青春劇口碑在穩步攀升。

從內容題材層面來看,2014年是一個重要節點,搜狐打造的《匆匆那年》,單集投資100萬,4K技術加持,憑藉早戀、懷孕、墮胎、背叛等殘酷青春在公眾視域的「新鮮感」極度吸睛,此後一大波「殘酷青春」劇出現在公眾視野。可能是這波青春劇「喪」到了極致,2016年開始,青春劇開始轉向純愛路線。

《微微一笑很傾城》《最好的我們》《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好舊時光》等暖心純愛撒糖青春劇成為市場主流,2019年《親愛的,熱愛的》更是成為暑期爆款高糖青春劇。青春劇市場從極端喪到極度甜,在整個青春「磕糖」的大環境裡,《七月與安生》《青春鬥》《悲傷逆流成河》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與此同時這個階段,影視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全行業深度調整期,青春劇在風格類型上也在不斷拓寬。二次元屬性漸現,社會、懷舊、治癒、家庭等元素都在和青春發生化學反應。

青春劇,在影視市場,從來不是什麼大投入的重量級巨製,與古裝劇相比,少了歷史的厚重感;與近代劇相比,沒有風起雲湧的革命感;與專業職場劇相比,少了一份成熟的社會感。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青春劇就是校園裡的故事,最多延伸到初入社會的職場菜鳥階段,承載的更多是懷念。但通過對青春劇的縱向梳理研究,我們發現青春劇的發展與大時代的變革息息相關。

1、青年文化發展,市場空白催生

國產青春劇的發展,首先與國內青年文化興起密切相關。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首先使用青年文化這一概念來解釋美國青年的意識和行為,60年代,「青年文化」作為學術名詞頻繁出現,國際上「青年文化」研究熱潮也開始影響我國。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了學科意義上的青年研究,「青年文化」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

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電視文化市場剛剛復甦,電視螢屏上古典名著、古裝武俠、革命戰爭、婚姻家庭等題材的劇集作品較多,關注時下熱點,反應青年潮流的作品極度缺失,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更是一片空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十六歲的花季》應時而生,打開了國產青春劇的大門。此後國產青春劇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垂類題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呈現。

《十六歲的花季》劇照

2、網絡平臺崛起,青春文學積澱,高性價比獲資本青睞

從國產青春劇播出平臺來看,很明顯分成了傳統臺播和網際網路平臺播映兩個大的階段。國產劇的發展,整體上是「自上而下」推動發展的。早期的青春劇起步也是主流電視媒體引領的。在2005年之前,我國青春劇的製作單位是各級電視臺,播出平臺也是各級電視臺,這個階段,電視臺直接面向各個年齡段的受眾,內容的「合家歡」調性較強,無論是畫面尺度還是思想內容都要適合大眾。

2005年左右網絡視頻平臺誕生,網絡劇開始出現。隨著視頻平臺的不斷發展,自主內容成為其長遠發展的關鍵。網絡自製劇開始頻繁出現在年輕網友的視線裡,高性價比的青春劇就是資本入局劇集內容市場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從受眾層構成來看,網際網路平臺用戶以年輕人為主,青春劇在大類上就具有先天流量優勢。這個時候網絡視頻平臺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在內容上力求與主流電視媒體有差異。反映在青春劇上,最典型的就是殘酷青春類劇集作品的扎堆上線。看慣了「合家歡」調性的青春劇,殘酷青春自然成為資本吸睛的方式,好奇心頗重的青年網際網路用戶正是資本瞄準的群體。

其次,從投入層面來看,無論是內容還是製作,青春劇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內容優勢,來源於網絡文學的多年積累。到三大主流網絡視頻平臺正式確立的2012年,依託網際網路誕生的網絡文學已經沉澱了十多年的時間,而這其中青春文學佔比巨大。以龐大的網文IP為藍本,青春劇的劇本創作難度大大降低,而彼時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費用還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2014年之後,網文IP改編的網絡劇更是扛起了青春劇的大半壁江山。

與此同時,青春劇無論服化道還是後期製作成本都不算高,這對於剛剛起步的網絡平臺來說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生意。幾百萬就算得上大投資,單集100萬的《匆匆那年》在2014年就是網絡視頻平臺斥巨資打造的作品。

內容池子巨大,服化道後期等製作成本低,青春劇自然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從當前現狀來看,青春劇也確實是各大視頻網站自製劇的主力類型,小而美,卻有著引爆圈層甚至破壁爆火的巨大潛力,打上了深深的網際網路烙印。

作為青年受眾喜愛的文化產品,青春劇雖然浸染了濃濃的商業氣息,題材類型和玩法都在不斷翻花,但要真正照進人心還得扎進現實。

最近重刷《十六歲的花季》,筆者發現網友活躍度依舊不低,即使是模糊到看不清人臉的版本,我們也能感受到當年該劇萬人空巷的魅力。那麼經典青春,為什麼時隔30年,還那麼能打?

1、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無論何時都極具教育啟蒙意義

這看似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口號,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十六歲的花季》在當年是很前沿的一部作品,當時在大城市流行的電話、冰箱、燙髮、健美操、泳衣等新穎又開放的元素在劇中紛紛呈現;重點中學關係戶、父母婚外戀、上海社會改革緩等現實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

作為青春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於青少年的啟蒙意義。從這個角度看《十六歲的花季》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當時劇中引起討論的社會話題時至今日,依舊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而且劇中對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當下依舊是國產劇迴避的問題。都2020年了,《以家人之名》裡大哥送給尖尖的「蕾絲內衣」還是劇集創新的宣傳點,但這樣的創新早在30年前的《十六歲的花季》裡就走到大眾眼前了,更衣室裡縫肩帶,學校廣播裡公然廣播著男女第二性徵的知識點,這些內容即使是今天回看也絲毫不覺得過時,極具教育啟蒙意義。

2、人物準確,學生就要有學生樣

一部劇集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具體情節,而是劇中鮮活的人物。《十六歲的花季》能打動人,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人物塑造。劇中的青年學生演員們不是像學生,他們本身就是學生。對此該劇導演就曾表示:「挑選學生演員,不要求有表演經驗,要的是真正的學生,年齡可以往小靠,主要是氣質要吻合。」

當年《十七歲不哭》裡的郝蕾、李晨,出演時也都是十幾歲的年紀,《十八歲的天空》裡一眾學生演員也都是20歲左右的年紀。仔細觀察近幾年的青春劇,在市場能夠收穫好評的,在演員選擇上基本都是年齡相當、氣質相吻合的,而人物年齡氣質與學生差距較遠的《青春鬥》從人物到故事都沒能贏得觀眾好感,對於鄭爽,觀眾們太熟悉了,這麼多年了依舊停留在傻白甜學生人設,確實很難讓觀眾再買單。

國產青春劇起點不低,第一個十年也交出了令觀眾們滿意的作品,如今,跌落谷底後正艱難爬升的國產青春劇,正在探索新的可能,無論是打垂直圈層牌還是走合家歡創新道路,不僅要讓內容扎進現實,還需要讓內容指向未來的現實。

相關焦點

  • 2019年國產青春劇趨勢
    相比於近幾年國產青春片漸退的「青春懷舊」熱潮,國產青春劇以其內部不斷更新的題材樣式,依舊是熒幕上的「爆款」電視劇類型。從2014年搜狐自製校園青春劇《匆匆那年》備受市場、觀眾好評開始,此後每年都會出現幾部高質量、好口碑的青春劇,當2016年《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2017年《你好舊時光》、《致我們暖暖的小美好》,2018年《忽爾今夏》、《人不彪悍枉少年》等一系列大熱的青春劇奠定了青春劇的類型標杆時,2019年上半年陸續播出的青春劇一方面沿襲了近幾年國產青春劇的創作慣例,另一方面又在開掘著自身類型的更多可
  • 20世紀最經典的愛情國產劇,其中一部是中國青春偶像劇開山鼻祖!
    現今的青春偶像劇越來越多和普及,然而最老和當時最經典的愛情國產劇有哪些,是什麼樣的水平?其中一部是中國青春偶像劇開山鼻祖,一起來看看吧1999年7月21日首播的《老房有喜》由賴建國、馬中駿、丁仰國執導,蘇有朋、趙薇、周笑莉、方舟波、沈敏等領銜主演的現代浪漫偶像劇。
  • 高考後,國產青春劇把我看出內傷
    為什麼國產校園劇,還沒有拍出大多數平凡人的青春?套路化的狗血愛情,我拒絕提起中學校園青春,初戀的糾結是無法迴避的。千禧初年,大批引進的港臺、日韓偶像劇,炒熱了校園愛情這一主題。《惡作劇之吻》中袁湘琴(林依晨飾)和江直樹(鄭元暢飾)本土青春劇的創作與翻拍,也在往這方面靠攏。2016年,爆款網劇《最好的我們》,「耿耿餘淮」cp圈粉無數。普通初中生耿耿因為中考難度降低,有幸來到重點高中,結識了學霸男孩餘淮。
  • 20年前的頂流,就這麼被國產劇毀了
    總愛弄個霸道總裁+職場小白的搭配,男女主演員必須得差個20來歲。自以為是一種反差萌。結果全都成了辣眼睛。最近,又有一部延續這樣套路的國產新劇。結果從第一集開始就口碑跌爆。儘管演技不夠成熟,但勝在外形和氣質很符合青春言情戲的路子。而且也正是前年最新版《流星花園》中,女主角杉菜的扮演者。2018年版《流星花園》也就是說。這是2001版的道明寺與2018版的杉菜,來了一場跨時空的聯動。
  • 「IP改編+小鮮肉」真的是青春劇不二萬金油?
    由於大多數人二十歲上下的青春時光都在學校度過,校園生活是青春劇的常伴元素。記者梳理了《十六歲的花季》(1989)以來與校園有關的國產青春劇60餘部,發現2014年播出的《匆匆那年》是重要的分水嶺。
  • 2020年你追過多少部國產劇?請打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2020年臨近尾聲,國產劇「交卷」。今年年初,大家宅家抗疫,電視收視率大幅增長。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每日戶均收視時長增長半小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國產劇開始了一整年的狂奔。
  • 《冰與火》收官 勵志接地氣樹國產青春劇新標杆
    網易娛樂8月10日報導 隨著八月炎夏的來臨,以超高熱度伴隨著觀眾度過大半個暑假的青春勵志劇《冰與火的青春》也於8號在湖南衛視落下帷幕。由北京潤陽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優尼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梁振華擔任總製片人、編劇,潘鏡丞執導,《冰與火》講述了賈乃亮飾演的江焱從無知少年到職場精英的勵志蛻變,還貫穿著和穎兒的愛情長跑、與杜淳的商戰和家族鬥爭等元素,這部另類的青春劇憑藉接地氣、不土氣的劇情為國產劇重新樹立了現實主義新標杆,被稱為國產劇的良心。
  • 2002年的經典國產劇,你看過哪幾部?
    盤點一下2002年的經典國產劇。第一位《十八歲的天空》1又是一個童年的回憶,紅色石頭那首歌很多人現在還會唱,當年看這部劇,看帥哥美女,看的是我們嚮往的青春,如今再看,卻是我們再也會不去的青春以及永遠懷念的那片十八歲的天空。
  • 2020年國產劇「交卷」 今年的良心口碑作有些多
    2020年臨近尾聲,國產劇「交卷」。今年年初,大家宅家抗疫,電視收視率大幅增長。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每日戶均收視時長增長半小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國產劇開始了一整年的狂奔。尤其在復工復產下半年,有專家指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制播市場爆發式地釋放作品,臺網兩端半年內推出的劇集幾乎消化了一整年的規模。
  • 國產青春劇困境,還未被B站和歡喜大兒子《風犬》「咬死」
    片子的一開始,就和以往青春片的「傷痕」「疼痛」基調劃出清晰的楚河漢界。高三開學年級大會上,三組滑稽的組合交替:臺上,新上任的主任在講話;天台,一位有點缺心眼的男生喊話表白;聽講的人群裡,男女主人公在鬥地主。形式上,目前更新了5集,只有第4集時長為47分鐘,有兩集超過50分鐘,另外兩集直接超過了一個小時,全劇將有16集,相比國產網劇更像日美劇。
  • 摁頭安利《風犬少年的天空》,國產青春劇越來越有樣子了
    沒有追劇的習慣,等《風犬少年的天空》播完了,才開始看。剛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要安利,官方給的點是「又燃又二又暖的青春劇」。很準確。再補充一句,是能找到共鳴的接地氣的國產青春劇,是國產青春劇該有的樣子。先看導演和編劇,《風犬少年的天空》是由張一白、韓琰、李炳強執導,裡則林編劇。
  • 青春劇「匆匆」之後野蠻生長,鄭爽譚松韻「最熱女主」
    由於大多數人二十歲上下的青春時光都在學校度過,校園生活是青春劇的常伴元素。新京報記者梳理了《十六歲的花季》(1989)以來與校園有關的國產青春劇60餘部,發現2014年播出的《匆匆那年》是重要的分水嶺。
  • 當下最好看的國產青春劇系列就是他了
    當下最好看的國產青春劇系列就是他了 最近幾年,國產影視作品中出現眾多現實主義題材力作。如揭露看病難的《我不是藥神》、關注畸形房產買賣的《學區房72小時》、徹底把校園暴力擺上檯面《少年的你》。 這一類影視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色,   原標題:全員「惡人」、反轉不斷!
  • 懸疑劇、權謀劇、愛情劇,20年20部巔峰國產劇都在這了
    近年來,許多美劇、韓劇佔據了各大影視榜單的前列,在這樣的形勢下國產影視劇也重振旗鼓,鍛造出《琅琊榜》等為人稱讚的作品。其實國產劇從不乏佳作,近20年來,就有20部題材各異的巔峰國產劇,看看哪部作品才是你心中的經典之作吧。
  • 青春劇30年:群像描寫成主流,撒糖漸漸落下風
    青春劇30年:群像描寫成主流,撒糖漸漸落下風 2020-12-08 14:39:44 30年  在國產青春劇發展的30年裡,60餘部作品之中,群像劇佔比非常高,從劇名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而不是「我」)、「一起」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兩個詞彙。
  • 「偶像製造」青春劇,愛情不再是唯一
    青春劇中,奔跑、白襯衣、校園、單車、愛情、友情、校服、天台、成長等是常見元素。《匆匆那年》所帶起的國產青春劇創作風潮並沒有匆匆而過,綿延了7年到現在也未見消退。但是在行業內部,變化一直在悄悄發生:從數量上的「大爆炸」到品質追求更上一層樓,從跟風IP改編+小鮮肉的「成功模式」到在原創劇本上下功夫,從打著各種噱頭談戀愛到認真嘗試拓寬青春劇的邊界……國產青春劇為什麼成為了現在的模樣,未來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年輕導演會更適合執導青春劇嗎?
  • 豆瓣8.2分黑馬青春劇,回到20年前找尋「父母愛情」!
    青春,是多麼美好的時刻,青春裡做了多少熱血的事情,長大了之後,才感受到了蠢笨但是又如此可愛,可是青春一去不復返。孩子和父母代溝感,充盈在青春裡,畢竟生長環境不同,隔著20年的人生閱歷,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 國產青春類型的年代劇,又抄襲了「韓劇」嗎
    比如,那些年被父母嘮叨的歲月。 時光很短,但一直被人們回味。 最近,一部國產劇就將鏡頭對準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些青蔥歲月。 呼之欲出的簡陋胡同,色調單一的街頭巷尾,滿滿的年代感氣息。 話不多說,一塊來看看它。
  • 20年裡20部不同題材的國產劇代表作,據說看過的都提高了眼界
    前言:2020年還在1個多月就結束了,今年看了哪些國產劇?有沒有一部是完整得看,一秒不落的?如果有,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如果沒有,那麼看看網友投票整理出的20年不同題材的國產劇代表作吧。周易作為奇幻劇的老祖宗,與《水月洞天》展開較量的也不了自家公司,早一年的《蕭十一郎》吳奇隆版、7.5分《風雲雄霸天下》,與《水月洞天》同一年的藍血《衛斯是理》。2014年8.5分的《靈魂擺渡》算是介於奇幻和驚悚之間,所以很快出局;以類似理由出局的還有《無心法師》。此外,還有7.3分《第八號當鋪》,不知道這部劇有哪些人看過?
  • 國產爛片多 劇荒了?2019年的國產好劇推薦 補劇必看
    想必有不少觀眾的已經劇荒了吧。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2019年的國產好劇。《都挺好》2019年第1部豆瓣高分劇。以往國產劇女性的形象一貫都是無理取鬧。這部劇的女性正常到讓你覺得自立又堅強。以往電視劇都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終於有部電視劇給你講了奇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