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最能打的國產青春劇居然還是前十年的作品。
在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看來,青年文化最能夠反映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徵。代際衝突理論認為,青年文化是未來社會主體文化的雛形。青春劇,作為面向大眾、集中向社會傳播青年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一部部作品向廣大觀眾傳遞著一代代年輕人的思想,同時影響著更多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
作為影視文娛行業的資深媒體,烹小鮮(pengxx01)聯盟通過對不同時代國產青春劇的梳理,對影視劇中青年文化發展的些許探索,力求洞見優質劇集內容的時代影響力。(考慮到整體環境差異,本篇國產青春劇研究範疇為中國大陸地區製片作品。)
走過30年,國產(大陸地區)青春劇不僅是影視市場上的剛需產品,更印刻著時代發展的印記。以每十年為一個大的時間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國產青春劇在數量上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在口碑表現上呈現出高起點過山車式軌跡,在內容類型上呈現出垂類多元疊加的態勢。
1989年國產青春劇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一部《十六歲的花季》給70後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韓小樂等人物讓人難以忘懷。但彼時國內影視行業才剛剛起步,《十六歲的花季》也成為劇集市場上90年之前僅有的青春影像。那時每到暑假就開啟循環模式的《十六歲的花季》不僅是國產青春劇的開山之作,更成為繞不開的經典,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2。
在國產青春劇「開門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國產青春劇數量沒有跟上,接下來的四五年間,僅有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年輪》有一定聲量。直到1996年,國產青春劇才有了「集群」勢頭。《真空愛情記錄》打著「中國第一部偶像電視劇」的標籤進入觀眾視線,《北京夏天》裡的曹穎讓觀眾眼前一亮。隨後《十七歲不哭》《將愛情進行到底》將國產青春劇推向了又一座高峰,郝蕾、徐靜蕾成為萬千觀眾心中的偶像女神。2000年具有「《還珠格格》校園版」之稱的《青春正點》讓觀眾耳目一新。
開山之後的第一個十年,國產青春劇高開高走,雖然數量不多,但流量和口碑表現都很亮眼,豆瓣均分至今高達8.0,不少作品更成為經典爆款。
進入第二個十年,國產青春劇在數量和影響力上都上了一層樓。隨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發展,影視行業生產力的提高,青春劇產量大大提高是必然的。隨著電視等硬體設備的普及,青春劇的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個時期的青春劇,給眾多80/90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大部分作品沒有什麼「營養」,與上一個十年高品質爆款扎堆相比,這個十年國產青春劇「魚龍混雜」,「雷」成為日後觀眾給青春劇打上的一個鮮明標籤。
在這段時間裡,國產青春劇既有《命運的承諾》《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奮鬥》《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展現青年們對前途與命運的思考的現實劇作,也有高顏值高流量的《紅蘋果樂園》《十八歲的天空》《一起來看流星雨》等偶像青春的代表。
青春劇熱度不低,但與整體高熱度相比,口碑卻大幅下滑,與此前豆瓣均分破8相比,這個十年青春劇豆瓣均分僅有6.7分,根據當時熱門小說改編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更是成為口碑低谷,豆瓣評分僅有3.8,而大熱的《一起來看流星雨》不僅口碑不及格,後來更是被觀眾們稱為「雷劇」,成為青春劇改編的一個反面教材。
進入第三個十年,國產青春劇發生了巨變。數量上飛速增長,內容題材不僅變化多端,而且呈現出「極端」發展態勢。
與前兩個十年相比,這個十年青春劇在產量上大踏步,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以來,國產青春劇數量比過去二十年總和的兩倍還多,口碑上經歷了高開高走和急速下滑之後,這個十年總體上國產青春劇口碑在穩步攀升。
從內容題材層面來看,2014年是一個重要節點,搜狐打造的《匆匆那年》,單集投資100萬,4K技術加持,憑藉早戀、懷孕、墮胎、背叛等殘酷青春在公眾視域的「新鮮感」極度吸睛,此後一大波「殘酷青春」劇出現在公眾視野。可能是這波青春劇「喪」到了極致,2016年開始,青春劇開始轉向純愛路線。
《微微一笑很傾城》《最好的我們》《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好舊時光》等暖心純愛撒糖青春劇成為市場主流,2019年《親愛的,熱愛的》更是成為暑期爆款高糖青春劇。青春劇市場從極端喪到極度甜,在整個青春「磕糖」的大環境裡,《七月與安生》《青春鬥》《悲傷逆流成河》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與此同時這個階段,影視行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在全行業深度調整期,青春劇在風格類型上也在不斷拓寬。二次元屬性漸現,社會、懷舊、治癒、家庭等元素都在和青春發生化學反應。
青春劇,在影視市場,從來不是什麼大投入的重量級巨製,與古裝劇相比,少了歷史的厚重感;與近代劇相比,沒有風起雲湧的革命感;與專業職場劇相比,少了一份成熟的社會感。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青春劇就是校園裡的故事,最多延伸到初入社會的職場菜鳥階段,承載的更多是懷念。但通過對青春劇的縱向梳理研究,我們發現青春劇的發展與大時代的變革息息相關。
1、青年文化發展,市場空白催生
國產青春劇的發展,首先與國內青年文化興起密切相關。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首先使用青年文化這一概念來解釋美國青年的意識和行為,60年代,「青年文化」作為學術名詞頻繁出現,國際上「青年文化」研究熱潮也開始影響我國。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了學科意義上的青年研究,「青年文化」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
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電視文化市場剛剛復甦,電視螢屏上古典名著、古裝武俠、革命戰爭、婚姻家庭等題材的劇集作品較多,關注時下熱點,反應青年潮流的作品極度缺失,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更是一片空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十六歲的花季》應時而生,打開了國產青春劇的大門。此後國產青春劇一發不可收拾,各種垂類題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呈現。
《十六歲的花季》劇照
2、網絡平臺崛起,青春文學積澱,高性價比獲資本青睞
從國產青春劇播出平臺來看,很明顯分成了傳統臺播和網際網路平臺播映兩個大的階段。國產劇的發展,整體上是「自上而下」推動發展的。早期的青春劇起步也是主流電視媒體引領的。在2005年之前,我國青春劇的製作單位是各級電視臺,播出平臺也是各級電視臺,這個階段,電視臺直接面向各個年齡段的受眾,內容的「合家歡」調性較強,無論是畫面尺度還是思想內容都要適合大眾。
2005年左右網絡視頻平臺誕生,網絡劇開始出現。隨著視頻平臺的不斷發展,自主內容成為其長遠發展的關鍵。網絡自製劇開始頻繁出現在年輕網友的視線裡,高性價比的青春劇就是資本入局劇集內容市場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從受眾層構成來看,網際網路平臺用戶以年輕人為主,青春劇在大類上就具有先天流量優勢。這個時候網絡視頻平臺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在內容上力求與主流電視媒體有差異。反映在青春劇上,最典型的就是殘酷青春類劇集作品的扎堆上線。看慣了「合家歡」調性的青春劇,殘酷青春自然成為資本吸睛的方式,好奇心頗重的青年網際網路用戶正是資本瞄準的群體。
其次,從投入層面來看,無論是內容還是製作,青春劇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內容優勢,來源於網絡文學的多年積累。到三大主流網絡視頻平臺正式確立的2012年,依託網際網路誕生的網絡文學已經沉澱了十多年的時間,而這其中青春文學佔比巨大。以龐大的網文IP為藍本,青春劇的劇本創作難度大大降低,而彼時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費用還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2014年之後,網文IP改編的網絡劇更是扛起了青春劇的大半壁江山。
與此同時,青春劇無論服化道還是後期製作成本都不算高,這對於剛剛起步的網絡平臺來說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生意。幾百萬就算得上大投資,單集100萬的《匆匆那年》在2014年就是網絡視頻平臺斥巨資打造的作品。
內容池子巨大,服化道後期等製作成本低,青春劇自然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從當前現狀來看,青春劇也確實是各大視頻網站自製劇的主力類型,小而美,卻有著引爆圈層甚至破壁爆火的巨大潛力,打上了深深的網際網路烙印。
作為青年受眾喜愛的文化產品,青春劇雖然浸染了濃濃的商業氣息,題材類型和玩法都在不斷翻花,但要真正照進人心還得扎進現實。
最近重刷《十六歲的花季》,筆者發現網友活躍度依舊不低,即使是模糊到看不清人臉的版本,我們也能感受到當年該劇萬人空巷的魅力。那麼經典青春,為什麼時隔30年,還那麼能打?
1、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無論何時都極具教育啟蒙意義
這看似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口號,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十六歲的花季》在當年是很前沿的一部作品,當時在大城市流行的電話、冰箱、燙髮、健美操、泳衣等新穎又開放的元素在劇中紛紛呈現;重點中學關係戶、父母婚外戀、上海社會改革緩等現實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
作為青春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於青少年的啟蒙意義。從這個角度看《十六歲的花季》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當時劇中引起討論的社會話題時至今日,依舊是很現實的社會問題,而且劇中對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當下依舊是國產劇迴避的問題。都2020年了,《以家人之名》裡大哥送給尖尖的「蕾絲內衣」還是劇集創新的宣傳點,但這樣的創新早在30年前的《十六歲的花季》裡就走到大眾眼前了,更衣室裡縫肩帶,學校廣播裡公然廣播著男女第二性徵的知識點,這些內容即使是今天回看也絲毫不覺得過時,極具教育啟蒙意義。
2、人物準確,學生就要有學生樣
一部劇集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具體情節,而是劇中鮮活的人物。《十六歲的花季》能打動人,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人物塑造。劇中的青年學生演員們不是像學生,他們本身就是學生。對此該劇導演就曾表示:「挑選學生演員,不要求有表演經驗,要的是真正的學生,年齡可以往小靠,主要是氣質要吻合。」
當年《十七歲不哭》裡的郝蕾、李晨,出演時也都是十幾歲的年紀,《十八歲的天空》裡一眾學生演員也都是20歲左右的年紀。仔細觀察近幾年的青春劇,在市場能夠收穫好評的,在演員選擇上基本都是年齡相當、氣質相吻合的,而人物年齡氣質與學生差距較遠的《青春鬥》從人物到故事都沒能贏得觀眾好感,對於鄭爽,觀眾們太熟悉了,這麼多年了依舊停留在傻白甜學生人設,確實很難讓觀眾再買單。
國產青春劇起點不低,第一個十年也交出了令觀眾們滿意的作品,如今,跌落谷底後正艱難爬升的國產青春劇,正在探索新的可能,無論是打垂直圈層牌還是走合家歡創新道路,不僅要讓內容扎進現實,還需要讓內容指向未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