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名帖之四:河北真書之最,真定風動之碑

2021-01-11 張名瑋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真書以點畫為表現形式,使轉為情性的表達,草書反之。

唐代孫過庭用草書寫就的《書譜》中揭示了真書和草書的對立與聯繫,並指出兩者是互為表裡的親屬書體。真書不應忽略使轉關係,草書不該忽視點畫用筆,否則會變成純粹靜與動的書體。

書法用體雖有"真草篆隸"四種,但文字僅分"正草"兩類。正一路:金文(殷商、西周)--籀文=大篆(戰國)--秦篆=小篆(秦朝)--漢隸(漢朝)--真書(唐朝)。與之對應,草一系,:甲骨(殷商、西周)--六國古文(戰國)--秦隸(秦朝)--章草(漢朝)--今草(唐朝)。由此可見,從金文至真書,是文字演變的成熟,真書正是正體字的集大成。

「今草在,甲骨死」,從字體演進來看似乎如此。但21世紀不乏有人臨摩甲骨,或許這正是實用與藝術的分別吧。

漢為唐之古,唐乃漢之今。古今本來就是相對的。因此,唐將漢的隸書稱為"古隸",將本朝真書稱為"今隸"。章草與今草,與此同理。

唐朝人的真書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楷書,唐人說真不說楷。真書的稱謂其實早於唐朝,譬如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早已使用這個稱呼。可能在隋唐人心中,真書是真正書寫正體字的書體吧。就"真正"來講,真"與"正"同,打比方說,雍正胤禛為了避諱,"真定"改"正定"。

唐朝人對古代人的書法藝術進行了綜合性的總結。比如說,唐朝書法界的大滿貫--張懷瓘先生在《玉堂禁經》中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

書法的三要素:用筆、識勢、裹束。又被等同為"筆法、筆勢、筆意",還被類推為"筆畫、部首、結構"。即現如今"基本筆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可見,唐代的理論一直指引至今。但後人無論如何言說,永遠不如"用筆、識勢、裹束"如此貼切。

三要素完全適用於真行草三體,換言之,除用筆與裹束有簡繁之分外,三體之外的諸體其實是不講筆勢或筆勢不全的。僅就正體字而言,先秦的古文字如鐘鼎文、大小篆等等,以尖峰用筆寫骨線,藏鋒起收寫蠶頭圓尾為主。從這種層面來衡量,今文字要難過古文字,或者說,後產生的文字書寫要難過先出生的。注意,筆畫的多寡、書寫的快慢,並不是決定書體難易的主要條件。

隸書以藏鋒起筆,真書藏露並舉。這是兩者間最根本的區別。這種分別通常可以將各書法家字體區分的非常直接。

囉哩囉嗦這麼多,只為了理順脈絡。

李寶臣碑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寶臣碑的主人公自然是李寶臣。李寶臣又名張忠志,又是"寶臣"又是"忠志"的,像這種連名帶姓全改的古人,必定有不同凡響的人生。李寶臣契胡出身,原屬安祿山部下,安史之亂末期,他投靠中央,得到極大的封賞。為儘快平定戰亂,恢復生產,朝廷表示對各藩鎮的罪行既往不咎。平息戰火後,河朔分三鎮,李寶臣為首任成德節度使。

李寶臣碑俗稱風動碑,全稱"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記載了李寶臣任節度使治成德期間高大上的作為。匡扶社稷、穩定河朔,為一功;內修仁政、治理滹沱,為一德。功德皆備,稱得上"成德"。其實此碑本就是為李寶臣歌功頌德之碑,李寶臣本非漢人,因此漢姓起得特別隨性,姓過"李、張、安史"種種。當地有個迷信的傳說,說風動碑是"風一吹,碑便動",即所謂的「風吹碑搖」說,這說當然不值得反駁了。比較靠譜的傳言是,此碑附近曾有一家風動院,碑俗稱因此得名,因諧音相同,另有"封凍碑"云云。其實無論哪個寶臣,過程如何眾說紛紜,最重要的是碑文本身。

風動碑的簡介是如此說的:此碑刻立於唐永泰二年(766年),王佑篆文,王世則書並篆額。碑身高4.81米,寬2.38米。主要記述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主政恆州九年的政績,碑陰三列為軍政官員題名。該碑書法遒勁瀟灑,刻工精良,為歷代書家、學者所稱道。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動碑得了嚴重的風蝕,能辨認者千餘字。碑文主要記錄了李寶臣牧恆期間的豐功偉績,疏導滹沱、封徵不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擔任了中央的角色。李寶臣本一貳臣,卻獲贈"清河郡王"的美譽,由此可知,經安史之亂打擊後的唐帝國統治是多麼的無序。李寶臣初創的成德節度使極盛時囊括易定恆趙深冀滄若干州。河朔稱霸,聲勢極大。朝廷中人極力挑撥攛掇成德與魏博的矛盾,李寶臣對唐朝部分官員對他的怠慢深感不滿,又追憶起兔死狗烹、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幾家一起沆瀣一氣對抗中央朝廷。朝廷非常被動地選擇另類版推恩令。利用李寶臣舊屬的矛盾,分化削弱成德節度使的戶口領域。一分為三為:義務節度使,又名易定節度使;橫海節度使,又名滄景節度使;原成德軍僅轄恆趙深冀四州,即今天的石家莊大部、邢臺北、衡水西的一小部分。現在正定縣西城門西的成德大街就來源於此。雖然說地方的分裂使其不能造成對唐王朝的致命威脅,但同樣的難題是唐王朝並不能有效的控制地方上的一切,這算是一喜一悲的結果吧。

真書書法家之體風格迥異。虞世南的儒雅中和,歐陽詢的瘦硬險絕,顏真卿的蒼勁古拙,柳公權的遒勁骨堅,尤其是歐顏柳三體風格過於明顯,分別代表唐朝的初、中、晚三期,由於他們的技法過於具有代表性,因此被譽為楷法的極則。才被後世稱為楷書四大家中的其中三家。不過從河北省內現存的唐朝碑刻來看,風格似三者的並不多,真定風動碑自然也不例外。風動碑整體書風肆意灑脫而不逾矩不出格。整體字像更近褚遂良派系一步,只是比褚更加瀟灑和流暢。起、運、收筆的姿態較為多樣。

隸書被真書從漢字演變史的角度上代替,很多人認為是,楷書更能適應毛筆書寫的需要。由於大多數書法家的真書以露鋒起筆為主,之前的那些用筆技法,篆書的藏頭護尾、隸書的蠶頭雁尾,似乎顯得有些「多此一舉」,感覺有些「拖泥帶水」,少去了凌厲之感。當然這些書風的創造者並未與古人篆隸的寫法完全割裂,歐體的浮鵝勢(豎彎鉤)一般參照隸意而不出鉤趯。顏體變法後更是多參篆意,改行筆內斂於外拓。但點畫的觀感出現了非常大的改觀,比如湧現大量各式各樣的點(多數由隸書的短橫變化而來),鉤趯更是呈現出千變萬化,使各種書風產生無限的可能。

然而有些超一流書法家往往採用篆、隸、真三種正體字的糅雜技法,這方面以隋朝智永和唐朝褚遂良作為傑出代表。智勇和尚開三體之先河,隋唐時期書法家無不受其影響。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張旭,褚遂良,顏真卿,懷素等等。由於褚遂良得到虞世南和歐陽詢的引薦,得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地看到許多王羲之的真跡。由此形成他的用筆技法多變而不拘於一格,故有人感嘆道學褚遂良是走近王羲之的不二法門。誠然,褚並未形成歐顏柳趙各具風騷的書風,但他卻將其餘四人的用筆技法囊括其中。

風動碑的用筆充滿輕重緩急,字裡行間充分適應了筆鋒的粗細變化。起筆有五而收筆有三,尖峰一面起寫骨線,類似鐵線篆的技法;側縫兩面起切割紙面,形同歐體寫橫;側縫三面換採用行書筆意開局,產生遊絲牽連的效果;藏鋒一圈起筆,欲右、上先左、下;藏鋒兩圈起撥鐙法畫十字,形成蠶頭的節點效果。頓筆收圓尾,挫筆收斷尾,揭筆收尖尾。練一真書,實則習篆隸真三體。縱觀真書全篇,真有洋灑快意之感。

沒有風格的風格,是風動碑的藝術特色。也許這就是江湖中所傳的無招勝有招吧。

相關焦點

  •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
    「真書」一條云:「真書以平正為善, 此世俗之論, 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 無出鍾元常, 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 皆瀟灑縱橫, 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 而士大夫字書, 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幹祿字書》, 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 前後相望, 故唐人下筆, 應規入矩, 無復魏、晉飄逸之氣。」
  • 山西學者解開碧落碑千年之謎
    幸好,今年已75歲的我省著名學者、作家寓真先生去年10月末的某一天,在欣賞珍藏的一片碧落碑拓片時有了意外發現,並以追根究底的學者精神、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和對故鄉文化的熱愛之心孜孜以求之。他耗時4個月,精研拓片、搜求資料、斟酌綜理,寫出萬餘字的研究文章,釐清了三晉名碑碧落碑的來歷和變遷,撥開了籠罩碧落碑千年的迷雲。
  • 書法隨筆之廿二:《顏家廟碑》裡說了些什麼?
    ,此碑是顏真卿為父親顏惟貞鐫立,篆書名家李陽冰篆額。顏之推以《顏氏家訓》聞名,此書包羅萬象,既講了立身治家、飲饌養生、婚喪嫁娶的經驗,也有諸多學術心得分享,比如書證、音辭、「雜藝」等等,這不僅表明顏之推學識淵博,更昭示了顏家的「家學」。《顏家廟碑》中追溯至三國時仕魏的先祖顏公若,說他「精《韓詩》、《禮》、《易》、《尚書》,學者宗之」。
  • 小篆大美之《國山碑》
    到了三國時代,由於魏國曹操反對立碑,甚至推倒了秦始皇的《嶧山碑》;蜀國諸葛亮治國務實,不屑為歌功頌德而勒石做碑;小篆碑更是只有東吳「雙妙」碩果僅存,故尤顯《望國山》之珍貴。如今的《國山碑》,可辨之字僅餘一角,其餘只能通過拓本了解。
  • 公考行測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文學知識之書法四體
    今天就來說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識點——書法四體。中國書法習慣上分為「正」「草」「隸」「篆」四體。正書不僅指楷書,還指魏碑。草書則指以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還指比狂草規範一些的草書,稱小草,以唐代孫過庭的《書譜》為之代表。另外,還有一種隸書的急寫,稱為章草。 介於草正之間的則是行書。
  • 歷史人物:「顏筋柳骨」之顏真卿
    顏真卿為琅琊顏氏後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 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他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顏真卿用筆勻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曲折出圓而有力。
  •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行草入碑,猶如章草之章法
    《升仙太子碑》武則天撰並書。行草書。34行,行66字。額飛白書「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鳥形。在河南偃師緱山仙君廟。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因為政治上的地位,她的書法少有人提及,加上由於篡奪李唐王朝,曾受到天下人責罵,所以其書法更無人問津了。
  • 從歐楷四碑談歐楷書風
    四碑來由:清代書家楊賓在其所著《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於《邕禪師》,秀勁莫過於《醴泉銘》,險峭莫過於《皇甫誕碑》,而險絕尤為難,此《皇甫碑》所以貴也。」清代臨歐大家翁方綱以為:「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
  •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為佛教禪師立傳之碑
    但明鄭真《滎陽外史集》卷四十《跋化度寺碑》一文的記載則與此不同,文曰:「右歐陽率更所書《化度寺碑》,在今平涼府華亭縣,近有董縣丞者,得諸蕭寺塔中,留置私室,後移諸縣治,遂傳之人間。筆法蒼古老健,視清微婉媚者優劣不同,陝右歐書當以為最,臨學之家可概見也。客有自陝來者言,碑為人竊載,又軍士爭奪,用丁斧鑿而碎之,惜夫!然則雷轟薦福,果命也哉?」平涼府華亭縣,治所在今甘肅省華亭縣。
  • 武則天立升仙太子之碑的傳說
    武則天立升仙太子之碑的傳說。位於偃師市府店鎮南緱山上,有升仙太子之碑。碑高6.7米、寬1.55米、盤龍首,龜馱。大周聖歷二年( 699年)二月四日初,武則天從洛陽以東到登封陳封,在去姑山的路上,觀賞了新竣工的太子寺,然後題了字。六月刻碑文記載了周萬玲太子提高仙女的故事,以資比較。
  • 河北邯鄲11處靜美古村古鎮,這才是隱世之地,猶如夢境
    河北,邯鄲。位於華北地區、河北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要衝和中原經濟區腹心、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 元祐黨人碑:立碑人希望碑上人永志恥辱,碑上人的後代卻引以為榮
    北宋有這樣一塊碑:立碑的人希望碑上的人都被斬盡殺絕,永志恥辱。而碑上人的後代卻以碑上有自己祖宗的名字為榮,在原碑被毀後,還重新摹刻以為顯榮。在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正月,天空出現彗星,電閃雷鳴,一聲霹靂將文德殿東牆上的元祐黨人碑劈為兩半。宋徽宗大懼,他以為這是上天的震怒,於是在深夜時分偷偷命人將此碑徹底損毀。宰相蔡京知道後,十分懊惱,卻大言不慚地說道:「此碑可毀,但碑上的人名則當永誌不忘!」
  • 「愛之名 攜手行」河北企業家慈善夜在石家莊隆重舉行
    「愛之名攜手行」河北企業家慈善夜2020年12月6日在河北石家莊正定新區隆重舉行,本活動由河北新聞網、河北企業家公益聯盟、河北梓銘文化傳媒共同主辦,河北旭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河北森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河北天橙娛樂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 明代崇真宮龍紋碑的故事
    河北滄州興濟博物館館長顧維新說,如果不是這場大雨,我們很難知道,館藏的一通古代斷碑,是明朝皇帝「敕諭」之作,其背後是一段傳為佳話的愛情故事。今年7月31日,當地下了場大雨。雨後,村民張財源出門辦事,剛好路過老郵局舊址,看到了被大雨衝出來的龍紋碑首。「去年改造步行街,拆掉了老郵局,現在正準備蓋樓,地基挖了一層土。這裡落差大,藏在地下的石碑就被大雨衝出來了。」張財源說。
  •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宋代皇帝留下兩通御碑,一通在趙縣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在古碑中,最尊貴的有兩類,一是皇陵之碑,二是碑文由皇帝親自寫的碑。御碑由於等級和地位至尊至高,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護。我國究竟有多少的御碑呢?我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撰寫碑文較多的有兩位,他們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
  • 從心息相依到丹田胎息,無呼吸之定,方為真定
    「心息相依」的基本原則是:呼吸所在,即心之所在;息為心之外相,息調則心定,息和則心和。從有息調到無息,外息絕無出入,則心也無起滅。心無起滅,息無出入,為大定之象。無呼吸之定,方為真定。如何練習「心息相依」的功夫呢?
  • 8大攻略搞定《爨寶子碑》
    如圖三「素」、「駕」等字自然生動,似山峰林立,給人以陽剛之氣。(3)獨體字。如下圖四「束」、「與」等字,斂多縱少,顯得精力內藏。扁方形結體。由於《爨寶子碑》書法處在由隸向楷過渡的動蕩變化時期,因此該碑中有些字結體保留了隸書的橫勢,呈扁方形狀。
  • 北宋最後的王牌,他是种師道之弟,魯智深的上司,被文人斷送性命
    雖然名為三鎮,卻是十幾座城池,也是河北、山西的屏障。一旦三鎮有失,河北、山西必然失守,那麼中原腹地也會淪陷。完顏宗望得到金銀珠寶撤兵後,宋欽宗雖向金國許諾,又派出割地使幫助金將交接,但他思來想去,又表示「祖宗之地,尺寸不可與人」。
  • 逸之談:幾點關於行草書法的拙見
    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由此可見,行書是行楷與行草兩書體的統稱。或認為行楷是楷書之放縱,行草是草書之收斂。孫過庭又曰:「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因此說,行楷具有真書之屬性,行草具有草書之屬性,即:在用筆上,行楷多轉折,行草多使轉,在結體上,由於行楷兼真,易識易認,當與楷構同論而行草書則兼備楷、草諸體筆法和體構。
  • 河北衡水6處古村古鎮,衡水之濱文化悠長古色飄香
    河北,衡水,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一詞始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衡水之濱」中的「衡水」,為當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的漳水後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隋朝開皇十六年置衡水縣,取「漳水橫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