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結構,像軟趴趴的果凍」
文 / 葉晶斐
在雜亂發第一篇稿時,好友在群裡@我發紅包。
那時還沒到稿費的發放日期,我尷尬地發了個「沒錢了」的表情包到群上。
他們卻不罷休,幾個人連著排了好幾行「苟富貴,勿相忘」下來,直到我交出了微信錢包裡最後的餘額。
那天,連同表情包一起被視而不見的,還有我月底的困窘。
像我一樣的人,或許還有很多。
因為害怕拒絕會給一段關係留下褶皺,所以總在滿足別人的過程中委屈著自己。
因此我們做了這次徵集。希望不僅能幫你梳理那些「開不了口」時刻,還能找到跟人說「不」的辦法。
就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
@YES
離職前一天,領導讓我晚上加班到10點,我居然慣性答應了下來。
@Everglow
同學或者朋友忘了帶水杯,有時會借我的杯子喝口水。其實內心還是挺介意的,但就是沒法直接明了地說「不」。
@Bellflower
上學時候,老師要求作業不許延遲到早上9:30後交。而班上總有些人,交作業一直拖拉,來教室才開始補作業。
作為班幹部,我總因為無法拒絕同學們的請求,頻頻延遲。最終導致老師對我也有些意見了。
@貝貝呀
手機裡從不裝拼多多。可每次朋友發拼多多連結,要我幫忙砍價,我也還是去下載了。
於是安裝後又卸載,變成死循環。
@章魚小帆子
一直以來,我都在「討」人喜歡。直到有天,出現了個特別疼愛我的人,不再需要我刻意去「討」。
這時反而能更好看清自己的需求,學著討自己喜歡。
那時候就覺得,對於我這種習慣了迎合的人來說,遇到能讓自己變自信的另一半,太重要了。
朋友間的麻煩,應該是相互的。
@莫莫莫啊
和宿友一起去飯堂吃飯,我們一般會點不一樣的菜。
她常常會提出想試試我盤子裡的菜,我不會果斷拒絕,而是會問:「那我也嘗嘗你的,好嗎?」
@小汀很可愛
自己寫了很久,才把一大堆考卷寫完。
朋友想要對答案,讓我拍下來,全部發給他。
太多了,又不好意思拒絕,我就回他:「那要記得請我吃零食哦。」
我的建議是:不太麻煩的事,不妨賣個人情;麻煩且沒有收益的事,即便有心幫也可以討價還價一下,至少賺杯奶茶喝。
畢竟人情也是一種交換,有來有往才能維持下去。
希望你明白,「撒謊」的背後是「不想」。
@匿名
朋友之前來廣州,約我出去玩。
那陣子生活費告急,和她出去了還要請她吃飯,開銷方面實在有些負擔。
只能跟她說那兩天要出差,沒有辦法陪她。
我也知道謊言或許會被拆穿,但那是我能想到的,不拂他人面子最溫和的方式了。
@-芥末醬
常用的藉口是「大姨媽了」,可惜不能通用。
@一同
開了視頻會員後,宿友常常找我借帳號。
有時甚至會直接發二維碼過來,讓我幫忙,連句「麻煩」都不講。
後來我乾脆直接說,自己用的帳號也是別人的,不方便給。
有點怕被揭穿,不想把這段關係弄得很僵;
但又期待她能知道我說謊,以此讀懂我的不願意。
習慣討好別人的我,連拒絕都先貶低自己。
@迷你糊
讀書時候,班裡要畫黑板報。
有天宣傳委員拜託我,留下來和她一起畫。
當時我想早點回家寫作業,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她,就說:「要是弄成了鬼畫符,可不要怪我哦。」
@阿珂
我是不上鏡的那種女生。所以能避免拍照就儘量去避免。
但也有很難推脫的場合,就會跟他們說:「我上鏡特別難看,到時你們修圖還得修上大半天。」
因為實在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所以一直用「貶低」自己的方式來獲得主動權。
談好了彼此的底線,就不要更改了。
@匿名
還沒學會拒絕,只是因為還未觸及你的利益和底線。
@柿子要落下了
無需覺得說「不」很羞恥。這也是互相了解的過程。
@夢心
你拒絕好朋友,好朋友不會變成壞朋友;你答應壞朋友,壞朋友不會變成好朋友。
@啊是啊
不會拒絕的人,常常也是「吸引麻煩」體質的人。在我看來,這更多時候是因為「他人不清楚自己的底線」造成的。
也許可以學學《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乾脆利落和室友籤訂《室友協議》,學會開誠布公,坦明自己的規則。
@蓋世英雄
同事的居住證還不到半年,買了車子不能入戶,想要先轉到我的名下。我回答:「不行,萬一出了什麼事情我要負責的。車子在我名下,我就要擔風險。」
同事再三保證會寫好保證書,出了什麼事情自己負責。但我最後還是嚴詞拒絕了。
無須覺得面上過不去就勉強答應,值得你為難自己的人,根本不會讓你為難;而讓你感到為難的人,也不值得你勉強為難自己。
最後。
我發現,在拒絕別人時,我們通常會先用較「柔」的方法,比如說小謊圓過去,開玩笑打哈哈,削弱「拒絕」給自己帶來的正面衝突。
但正如讀者@可無常說的:
我以前總是覺得應該讓步,應該幫忙,應該答應。可是這樣下來的結果,總是別人一再的強求與壓迫。
想盡辦法的婉拒,或許能幫我們擋住一時的麻煩,可時間久了,心裡還是會積壓不小的委屈。
有人選擇消化這份委屈,然後慢慢習慣了迎合;有人選擇記住這份委屈,讓它化作「設置底線」的勇氣。
不必擔心這些「底線」,會讓自己變成難以相處的角色;
反而應該確信,人際交往中,率先聲明原則的人,能加更多的分。
因為別人不再需要通過試錯,來探尋你的底線在哪裡;
而是開門見山地知道,你是個怎麼樣的人。
往後,你的每一次拒絕,都符合情理。
而你的每一次破例,才會有意義。
晚安。
作者/葉晶斐
編輯/ 譚敏 劉白
設計/ 昭睿
問兩個問題:
點在看了嗎?
星標我們了嗎?
關注我們
立志成為,較溫和(柔)的年輕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