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武士,你會想到什麼?很慚愧地告訴各位,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坂田銀時。
《銀魂》之所以能躋身《JUMP》超人氣漫畫之列,莫過於塑造了這麼一位帶著叛逆氣質的主角,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武士形象的想像,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正統」的武士道要求忠誠、仁義、勇敢、克制,而銀時看起來似乎無一符合。
不過到頭來,隨著故事的推進,他苦大仇深的過往被逐步揭開,我們發現他果然是一個比任何人都忠誠、仁義、勇敢、克制的人,一切又回到了主旋律的步調上。
和其他在近代流行的「精神」相同,現代「武士道」也是一種有意識的構建。普通人可能很難相信,武士道的日語單詞居然出現得比英語還晚些。當新渡戶稻造用Bushido這一英文單詞向西方人介紹一種「日本精神」時,他其實是在發明一種民族信仰,用以和明治維新時代最顯學的西方思潮進行對抗。而在19、20世紀洶湧的民族主義浪潮中,這種思想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效用,自然容易被官方看重,隨後便在政治機器的運作下成為了一種欽定的民族精神。
所謂武士,其源流出於朝廷和地方宮廷裡的武官,以及地方小國組織的具有僱傭兵性質的武裝團體,不僅沒有什麼高貴的出身,有時甚至只是市井無賴。事實上,回顧武士時代和戰國時期的日本歷史,倘若真的要為武士們總結一個氣質,似乎只能用混亂來形容。早期的武士們非但少有「武士道」的這些特質,甚至往往背道而馳,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被諸多歷史愛好者稱為「傳統藝能」的「下克上」。
武士階級的興盛其實是封建制度衰落的結果,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朝廷,各地的領主就會發展私人武裝。家主弱勢而家臣強勢,那麼家臣必然會萌生「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而這種想法又是可以傳遞的,於是「無限套娃」就發生了,一旦主人式微,家臣就會開始蠢蠢欲動。
「巖波日本史」的第四卷《武士時代》中有一個很好的標題以一種很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了當時的混亂,初讀時真讓人啼笑皆非,它是這麼寫的:
「天皇的謀反」
而武士階層中「下克上」最典型的例子則要數戰國三傑。織田信長本來是足利幕府治下的大名,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擁護了足利義昭,結果又放逐了他,推翻了足利幕府,自己開始「天下布武」。
然而,信長也被家臣明智光秀背叛,慘死於「本能寺之變」中。信長的另一家臣豐臣秀吉平亂有功,乘著混亂擁護織田秀信繼任織田家督,結果豐臣秀吉取得了天下後,把織田秀信打發回老家岐阜城待著去了,自己做了「關白」(實際最高統治者)。
好想要的一個暖爐!
最後統一天下的德川家康原來也是織田家的家臣,織田信長死後他本要和豐臣秀吉一爭高下。無奈爭不過,最後娶了他妹妹,做了豐臣家的家臣。等到豐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很快就平定了豐臣家的其他重臣,最後打到大阪城下,逼著豐臣家二世而亡。由此看來,早期的武士氣質非但不講究忠誠,反而隱含著一種個人至上和實力至上的價值觀。
成為了統治階級後,武士們除了追求武藝上的精進,同時也注重文化上的陶冶。就像歐洲王室以說法語為優雅一樣,身居高位武士們以寫漢文,作漢詩為榮。打開那個時期的古籍一看,有不少都完全是漢字寫成。
但是這種混亂的氣質依然存在,其中最讓人感到奇妙的則是武士與禪宗的結合,乍一聽起來簡直匪夷所思,但細想一下仿佛又有一絲玄妙自在其中。當時,民眾們廣泛信仰禪宗,神佛信仰的地位變得很高,僧人也成了社會上重要的階層,武士出家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三島由紀夫在小說裡燒掉的那座金閣寺就是這種結合的典型產物。金閣寺是足利幕府盛世的締造者足利義滿所建。一方面,金閣寺造價非凡,既奢華又富有權威,顯示出其主人的氣度不凡;另一方面,它又隱匿於山水之中,蘊含著平和與寧靜。足利義滿功成身退後出家於此,但是又暗自總攬大權,這金閣寺便也成了當時社會融合的一個縮影。
武士們的身上總是充滿了矛盾和張力。為什麼早期的武士會具有這樣的特質呢?或許是因為人與物的流動性增強了,或許是因為都市生活發展了,我不得而知。不過,想要深入了解「武士之魂」,靠著一本《武士道》或者百科裡列出的道德規範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只有回到武士們真正生活的年代,才有可能觸及他們的靈魂。
簡介:五味文彥的《武士時代》是「巖波日本史」的第四卷。日本中世的鎌倉時代是什麼樣子呢?這是個市民開始懂得娛樂的時代,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平家物語》主題的藝人說書;這也是一個刀鋒與信仰並行的時期,一方面新興武士勢力在全國各地群雄割據,另一方面充滿新的創造力的佛 教在民眾中廣泛傳播,開花展葉。本書講述了從源平之爭到鎌倉幕府成立,經過蒙古襲來,直到應仁之亂前夜,能樂在室町時代的將軍府華麗起舞……這段多姿多彩波瀾壯闊的日本歷史。
——可以在這裡看到我們的新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