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北京新的採暖季溫暖開啟了。從上世紀50年代修建第一條熱力管線至今,北京採暖季供熱經歷了一個從單體、聯片到區域集中供熱的發展過程。與此同時,清潔能源供熱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城鎮地區清潔供熱面積比重已達98%以上,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2010年,供熱單位為鄭常莊一小區內的熱計量表進行首次抄表。戴冰/攝
首條熱力管線建於50年代
北京集中供熱的開端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1958年,北京成立煤氣熱力公司。當年9月,在蘇聯全面援助下建設的大型高溫高壓熱電廠——北京第一熱電廠開始發電了。本報1958年9月6日5版《談談熱電廠》曾有記載,這個熱電廠全部建成後,能以強大的電力供給京、津、唐等電力網,並向東郊區的許多工廠供給蒸汽和熱水。
1959年10月1日,《北京日報》7版
為配合北京第一熱電廠的修建,北京於1958年開始興建東郊熱力網。據本報1958年4月27日1版《東郊熱力網動工興建》報導,東郊熱力網主要是供應東郊區23個工廠用的蒸汽和約16萬平方米建築的採暖。之後,東郊熱力網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不僅供應東郊區的工廠和民用建築的用熱,還把管網伸進城裡,供應東城地區的用熱。
在此之前,北京的工廠和民用建築都是用分散的鍋爐房和小火爐來供熱的。和熱電站通過熱力網進行集中供熱相比,這種分散的供熱方式有很多缺點:要多燒30%到40%的煤炭;多用一半以上的服務人員;多用許多車輛來運輸煤炭和灰渣;多設許多煤場和灰場;多增加許多煙囪,既不經濟,又影響首都的環境衛生。因此,北京決定逐漸改變這種分散的供熱方式。東郊熱力網的興建就是改造的第一步,這也是首都集中供熱事業的一塊「試驗田」。
1959年,北京第一條通到市中心區的熱力幹管鋪設工程完工。這條熱力幹管全長10多公裡,從北京熱電廠出發,貫通東西長安街,為沿途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築使用由熱電廠供給的暖氣和熱水創造了條件。(1959年10月1日《北京日報》7版,《首都第一條煤氣熱力幹管完工》)
聯片供熱減少大煙囪
1984年12月17日,《北京日報》1版
上世紀80年代,中央對首都建設提出了四條建議,其中一條是:把北京建設成為優美、清潔、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城市。後來,黨中央、國務院又對《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作了重要批覆。為落實中央精神,北京進一步加強環境建設,要求「統建地區一律按規劃統一建設鍋爐房,實行集中供熱;非統建地區實行聯片供熱,儘可能地減少嚴重汙染空氣的大煙囪」。
1984年,北京化學纖維廠、北京印刷學院、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北京塑料製品廠籤訂了聯片供熱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北京化學纖維廠向另外三個單位每小時供應蒸汽20噸至25噸,為期15年。三個用汽單位撥付給化纖廠一筆資金,作為鍋爐容量被佔用後化纖廠需要擴建時的補償費用。15年之內,用汽單位不再分攤鍋爐房的擴建與維修費用,並將煤炭供應指標劃撥給化纖廠,由化纖廠統一申請,市煤炭總公司給予優先安排。這四個單位實行聯片供熱後,北京塑料製品廠的兩臺鍋爐停用,北京印刷學院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則不用再新建鍋爐房。更重要的是,這樣聯片供熱比四個單位分散供熱節約能源14%至21%,還減少了環境汙染。(1984年12月17日《北京日報》1版,《聯片供熱一舉多得》)
居民區實現聯片供熱後,冒黑煙的煙囪少多了。據本報1985年1月28日1版《合建一座鍋爐房 砍掉七個煙囪》報導,安德路47號大院原有四座鍋爐房,煙塵汙染,噪聲擾民,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和休息。為了解決生產用氣和生活取暖,附近的化工部、民航局、冶金部、東城區師範學校等單位還要在此新建四座鍋爐房。東城區環保辦公室了解到這些情況,說服八個單位合建了一座鍋爐房。最終,一根煙囪代替了八根煙囪,不但環境汙染大大減輕,還節省了費用,節約了人工,降低了噪音,取暖用煤數量也大為減少。
那些年,聯片供熱得到推廣。截至1988年2月,北京已發展聯片供熱2200多萬平方米。
石景山熱電廠的奇蹟
2015年3月20日,《北京日報》1版
1992年11月22日,《北京日報》1版
說到北京的集中供熱史,不得不提石景山熱電廠。
石景山熱電廠始建於191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石景山發電廠。1983年,為適應首都供電供熱的需要,國家及北京市共同投資,將該廠改建為擁有3臺20萬千瓦供熱機組的熱電廠。(1990年9月18日《北京日報》1版,《石景山熱電廠全部建成》)
到1990年時,石景山熱電廠3臺20萬千瓦機組全部併網發電。但是,由於城區管線未能聯網,這個從設計初始即為熱電聯產、以熱定產的熱電廠的供熱功能沒有發揮出來,致使該廠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9%,可供1000萬平方米建築冬季取暖的熱量無法利用。與此同時,北京城裡卻有幾百萬、上千萬平方米的新建築眼巴巴地盼望新熱源的到來。
1992年3月,石景山熱電廠供熱工程開工。該工程總投資12億元,其中包括世界銀行貸款5400萬美元,涉及新建32公裡供熱幹線、63公裡支戶線、205座熱力站及鍋爐房換熱站、兩座回水加壓泵和1座大型供熱廠。(1992年3月16日《北京日報》1版,《石景山熱電廠供熱工程開工》)
1992年11月,石景山熱電廠供熱一期工程——21.5公裡管線即將竣工時,世界銀行的代表們到工地視察。面對眼前已安裝完畢的熱力管線,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一期工程本來計劃兩年完成,但建設者們只用了8個月就圓滿完成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當年施工、當年供熱」的任務。這奇蹟般的施工速度為首都千百萬市民帶去了滾滾熱流。(1992年11月22日《北京日報》1版,《奇蹟催生的熱流》)
此後多年,石景山熱電廠為北京集中供熱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京城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2015年3月19日,石景山熱電廠燒盡了廠裡的最後一塊存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計量收費靈活用熱
2001年10月23日,《北京日報》8版
進入新世紀,市政府仍將熱能利用率高、運行成本低、安全環保的集中供熱方式確定為首都的主要供熱方式之一,熱計量收費也逐步實施。
2001年,本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5500萬平方米,佔到規劃市區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從那一年起,北京集中供熱的住宅全面實行分戶計量設計,之前建成的集中供熱住宅小區陸續進行改造,增設分戶截門和計量管線。當年新建的太陽園小區在供熱管線設計上採用了並聯的管線鋪設方式,為集中供熱分戶供應、分戶計量創造條件。(2001年10月23日《北京日報》8版,《集中供熱也能分戶供應》)
2003年冬季,北京對市區80多萬平方米麵積的集中供熱用戶實行分戶供熱計量試點,東直門萬國城小區的1000多戶居民成為分戶計量熱費改革試點的居民用戶,市政府有關部門最終根據居民們一個採暖季下來的用熱情況進行熱費核算,最終核定分戶計量收取供暖費的價格和標準。(2003年11月7日《北京日報》5版,《千戶居民採暖分戶計量》)
2010年,《北京市公共建築供熱計量管理暫行辦法》實施,本市新建公共建築和具備供熱計量收費條件的既有公共建築開始實行熱計量收費。當時公建熱計量收費實行兩部制熱價,由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構成。其中,基本熱價標準為18元/建築平方米·採暖季;計量熱價標準為0.16元/千瓦時,按用熱量徵收。(2010年3月31日《北京日報》6版,《公共建築明起按熱計量收費》)
2014年,《北京市民用建築節能管理辦法》施行。從當年8月起,新建民用建築和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建築實行供熱計量收費,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一定範圍內調節室溫、靈活用熱,少用熱少繳費。2017年至2018年採暖季,全市熱計量收費面積達到2.1億平方米,其中居民熱計量收費面積為1.3億平方米。
城鎮清潔供熱面積達98%以上
2015年12月31日,《北京日報》1版
2014年11月28日,《北京日報》6版
1997年,陝京輸氣工程竣工投產,北京正式接通來自陝甘寧的天然氣。從那以後,北京的集中供熱系統陸續實行「煤改氣」,清潔化程度越來越高。到2001年時,天然氣已成為供熱主角,僅方莊供熱廠改用天然氣供熱後,一年下來便減少廢水1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210噸、煙塵排放400多噸。
近年來,全市清潔能源供熱比例進一步提高。據本報2014年11月28日6版《本採暖季用氣量將破90億方》報導,當年全市供熱總面積達到7.5億平方米,其中,5.5億平方米為居民住宅。城市熱力集中供熱都被燃氣替代,全市清潔能源供熱面積達到80%。
到2015年時,北京規劃建設的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已經有3個投入運營。與此同時,北京已完成12616蒸噸採暖燃煤鍋爐改造,城六區基本實現無燃煤鍋爐;全市累計改造工業鍋爐3307蒸噸,市級以上工業園區基本實現生產用能清潔化;東西城近8萬戶平房居民「煤改電」,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則通過「煤改電」「煤改氣」削減民用散煤7.8萬噸……城六區基本實現集中供熱清潔化。(2015年12月31日《北京日報》1版,《城六區實現集中供熱清潔化》)
目前,北京已正式啟動今冬供暖。來自市發改委的消息顯示:今冬採暖季,北京城鎮地區供熱面積約8.95億平方米,比上一採暖季新增約1000萬平方米。其中,清潔供熱面積比重達到98%以上,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原標題:滾滾暖流進萬家)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賈曉燕
流程編輯:u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