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摸著妻子的頭髮,滿臉愛意。
夫妻早年合照(翻拍)
今日是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今日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居住在鯉城區鯉中街道清正社區的楊銀河與妻子鄭秀英,兩人相濡以沫,風雨同舟60載,是街知巷聞的「恩愛模範」和「五好家庭」。昨日,記者走近這對「鑽石婚」夫妻,了解他們相濡以沫60載的往事。
富家女嫁給窮小子 只為一句「可以」
「與妻子相識相戀60年,既有艱難的歲月,更有美好的時光,往事歷歷在目,至今印刻在我的腦海裡。」今年86歲的楊銀河說道。
今年80歲的鄭秀英,其父是一名華僑,60年前她隨父親回國,鄭家家境殷實,鄭秀英可以說是出身大戶人家。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通常早早嫁人,很少有機會讀書深造。「以前在印尼,我經常看報紙,上面常報導祖國的建設成就,當時心想要多讀點書,多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出生在國外,接受過進步思想的她暗下決心,要找一個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
鄭秀英初中畢業時遇上了退伍回鄉的軍人楊銀河,因為借勞動工具兩人有了來往,漸生情愫。「銀河,你以後可以供我讀書嗎?」鄭秀英問,楊銀河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回道:「可以!」
1960年,當鄭秀英向家人堅定表示要嫁給窮小子楊銀河時,鄭家頓時炸開了鍋,拍桌子放狠話的,談話做思想工作的……軟硬兼施,依然無法改變她的決定,只因楊銀河當初那一句「可以」。沒能拗過鄭秀英的倔強,鄭家人選擇接受這個窮小子。沒有特別的儀式,只有提親時的3斤糖果餅乾,兩人就這樣結為了夫妻。
一個好學一個熱心腸 譜出「和諧曲」
回憶起當初的種種情形,鄭秀英的臉上寫滿了對丈夫的感激和崇拜。婚後,楊銀河果然信守承諾,為了讓妻子安心念書,他主動擔負起大部分的家務和農活,甚至為她擋下了母親的抱怨和不理解。1962年,鄭秀英考上了暨南大學,歡喜也伴隨著憂慮,這意味著夫妻倆必須分隔兩地。
「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當鄭秀英說出這句話後,楊銀河心裡就再無顧慮了,放心讓她赴廣州求學。「當年我很喜歡她,一個中專生能追到一個大學生,應了那句『鮮花插在牛糞上』。」楊銀河摟著妻子開起了玩笑。只有鄭秀英知道,一個男人信守承諾的品質遠比高學歷更重要和靠譜。
正因丈夫給予這樣的信任和支持,1991年,當楊銀河開始做社區義工時,鄭秀英給予了同樣的理解和支持。楊銀河的「熱心腸」在社區出了名,「誰家有事都愛找他幫忙,社區的事情他也要『插上一腳』。」雖然嘴上這樣抱怨著,其實鄭秀英對丈夫十分支持,知道丈夫心腸熱但脾氣急,做社區工作時難免得罪人,她常在背後幫丈夫圓場。10多年來,她也一直是清正社區計生協會會員、小組長,幫著社區工作人員處理各種鄰裡瑣事。
「方便別人也是方便自己嘛」,軍人出身的楊銀河笑聲爽朗,一臉和善。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了29年的好事。走進清正社區老人協會,滿牆都是他的榮譽證書,有鯉城區「道德模範」、泉州市「社區最美助老志願者」、福建省「敬業奉獻身邊好人」「第二屆中國社區志願者之星」……
原本社區每月想要給他一些補貼,但被老楊直接回絕:「不是為了錢,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多為大夥做些事,也希望給子女,特別是給孫子孫女樹榜樣,多做好事,常懷善心。」
家有兩老如獲至寶 和睦家風暖人心
「沒有用愛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再多一份包容。」用這句話來形容楊銀河和鄭秀英再合適不過,就連尋常人家最難搞定的「婆媳關係」,也被他們用愛化解了。
楊銀河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母親挑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獨自撫養他長大。獨當一面的艱辛也養成了「大家長」的性格,楊母對兒媳婦的要求比較嚴格,大小事情常要插手、過問。「婆婆以前過得很苦,我更應該心疼她、包容她。」正因為有這份體諒和忍耐,婆媳二人從未有過衝突。婆婆在世時,不管嚴寒還是酷暑,鄭秀英都會定期給她洗衣換被,細心照料她的飲食起居。
「爺爺奶奶的感情特別好」,孫女楊銘佳說,奶奶是個學霸,博學又溫柔,爺爺是個熱心腸,他們都是自己學習的榜樣。(記者 王麗虹 通訊員 尤婷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