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購買電腦,往往會關心CPU的性能好壞,CPU的性能好壞直接影響了電腦的運算速度,我們可以將CPU比喻成大腦,是計算機的核心,決定了電腦速度好壞。今天裝機之家分享一下小白購買CPU最容易踏入的誤區科普,一篇專門針對CPU來編寫的選購誤區,帶你快速走出CPU選購誤區。
CPU選購誤區
誤區一、intelCPU 必須散片?
相信絕大數的用戶在選擇intel平臺的時候往往考慮性價比方面,而去考慮散片處理器,由於散片相比盒裝便宜不少,一般會有一兩百元,甚至更高的預算的差距,確實可以提升性價比。但是這需要行情來定的,但是近期CPU散片漲價嚴重,基本與盒裝差價不大,也就幾十元的差價,所以在這個時候,還是建議大家選購盒裝的CPU,畢竟還有三年全國質保,雖說CPU損壞機率極小,但是還是以防萬一。
誤區二、CPU對遊戲影響不大
我們知道,對於絕大數的遊戲,顯卡才是關鍵,而CPU完全可以選低一些。確實CPU可以適當低一些,但是CPU與顯卡保持均衡性,對於遊戲方案,一般均衡搭配,顯卡是CPU的1.2倍左右算是均衡搭配。如果是嚴重的低U高顯,可能會造成遊戲無法達到完全發揮出顯卡的實際性能,這是絕對是經驗之談。之前有一個吃雞玩家,由於預算吃緊,搭配了一款入門級的CPU,而顯卡選用了中高端級別,與其它的玩家相同的顯卡,其遊戲幀數差距甚大,最後就是通過更換性能較高的CPU才解決的。
誤區三、CPU主頻越高越好?
理論上,CPU主頻越高越好,但是也是在同架構同代同系列的情況下,所以處理器的性能好壞不只是主頻才可以決定的,主要是架構、核心數量、製作工藝、主頻、緩存等核心參數綜合因素決定的。
CPU單核性能=IPC(CPU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行的指令多少)×頻率(MHz時鐘速度),這個公式最初由intel提出並被業界廣泛認可,所以不同的架構之間不能直接看主頻來比較CPU性能。
誤區四、CPU核心數量越多越好嗎?
與CPU主頻一樣,只看核心數量也是錯誤的觀念,一般商家多數會用核心數量與線程數量來忽悠小白,比如某寶的,六核十二線程的電腦主機才賣幾百上千元,基本用的是好幾年前的老架構志強處理器,雖然配備六核十二線程,但是架構、工藝等偏老,發熱量偏高、單核性能偏差,就像是一群小孩與大人對打,你覺得小孩會贏嗎。
CPU核心數量越多,適合渲染,程序多開等多任務同時處理,這才能提現核心數量的價值所在。
誤區五、CPU越貴越好
經常在評論區看到網友的經典評論,「越貴越好,聽我就對了!」,不可否認,確實CPU越貴越好,確實沒錯,只要你是土豪,就完全可以這樣做!但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還是夠用就好,畢竟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步伐較快。
誤區六、CPU買舊不買新
CPU建議買新不買舊,由於每一代處理器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八代酷睿處理器與七代酷睿處理器,綜合性能提升約40%,而這兩代在目前價格差距並不大。八代i3-8100基本可以達到i5-7500的性能,而價位還便宜不少,性價比方面就出色多。此外,還有一些用戶會考慮E3處理器,雖然E3的性能不差,但是畢竟是昔日產品了,還是四核,如今的八代酷睿i5已經是六核了,而E3的架構、製作工藝偏老,主頻較低,其性能並不能與現在新產品相比較。
誤區七、AMD架構老、發熱量大
在AMD發布銳龍系列處理器之前,AMD在架構、工藝、功耗上明顯要落後於intel,但是這已經是過去時了。如今的AMD銳龍系列處理器與intel同級別處理器性能上都與intel持平,目前製作工藝上還優於intel的14納米工藝,發熱量也沒有那麼大了,盒裝並配備相比intel更好的CPU散熱器,加之處理器內部採用釺焊工藝,溫度控制還更勝一籌,價格上還便宜不少,依然走性價比路線。
誤區八、CPU的TDP功耗是實際功耗嗎?
CPU的實際功耗並不是參數中標註的TDP功耗,功耗(功率)是CPU的重要物理參數,根據電路的基本原理,功率(P)=電流(A)×電壓(V)。因此CPU的功耗(功率)等於流經處理器核心的電流值與該處理器上的核心電壓值的乘積。
而TDP是指CPU電流熱效應以及其他形式產生的熱能,他們均以熱的形式釋放。因此,實際上CPU參數中標註的TDP值要小於CPU實際功耗。舉個例子,i5 8400標註的TDP功耗為65W,並不代表最大的功耗是65W,實際功耗會更高,所以也是為什麼用戶在選擇電源的額定功率十,總要比粗略計算出來的主機功率要大的原因。
以上就是裝機之家分享的小白購買CPU最容易踏入的誤區科普,尤其是在主頻和核心數量方面,往往是最容易誤導小白的地方,什麼CPU主頻3.0,六核十二線主機都不要看,CPU到底是什麼型號才重要!希望本文請關注裝機之家。
國慶推薦閱讀:
2018年十月國慶DIY攢機指南:從入門到高端的組裝電腦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