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命題作文,不妨單刀直入些。今天來簡單談一談那些「好而不眾」的「國社品牌」。
首先從解題開始。
說起來有趣,「好而不眾」一詞勉強倒真可以算個人獨家,初入行時領受了一項薦書的任務,出於無知,提出了「好而不眾,大熱倒灶」的選書目標,希圖特立獨行,樹立起卓爾不群的薦書品牌形象。層層痛批之後,恍然大悟,到底是少了許多實踐經驗,看似一句脆爽的口號,暗裡卻處處陷阱。時至今日,接觸圖書日多,思考行業漸深,卻仍弄不懂圖書何為好,何為眾,說不清大熱之書如何為何倒灶的問題。不過今日畢竟是讀書分享,不妨恣肆一些,重又把這個話題拾了起來。倘若有遺漏,不妨作為討論空間的開口,以留言的形式為這篇命題作文補充矯正。
其次是「國社品牌」。「國社」自不必說,國有出版社,如國家級的人民文學、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部委的社科文獻、中央編譯、高等教育,地方的上海人民、浙江美術、四川文藝,以及大學的北大社、南大社、中國人民大學社等,皆在此列。至於大家十分熟悉的譬如新經典、後浪、果麥、讀庫等民營圖書公司,即使背景雄厚,卻仍舊不在論列。
「品牌」二字細說來卻比較複雜。且無論古代文字歷史中的寫本抄本、監本局本、官刻坊刻,即使就中國現代出版的歷史實際而言,出版社與知名出版品牌便從來共生共存,相互重疊,甚而難以區分。現代出版的開端:商務、中華、大東、世界以及開明等五大書局,都是洛陽紙貴的知名出版「品牌」;而細究下來,商務有王雲五的「萬有文庫」,世界有徐渭南的「ABC叢書」,如是這些更是「金字招牌」上的橫豎撇捺,討論時很難不將這些拎出來單作品牌。如知名網絡文章《買書不看出版社的都是山炮》所指的情況,大約還是要到五六十年代以後,國有化逐漸深入,出版社逐漸為「品牌」主體,才有了如此單一的指示標誌。但即便這樣,八十年代仍誕生了足以記入中國出版史冊的「品牌」——漢譯名著,只是以今天的標準而論,這面「彩虹牆」更應該歸入「叢書」,而非「品牌」的類目。
天然附帶商業意味的「品牌」,必需等待商業運作的成熟才會自然生發。而這在中國當代出版的歷史中,則意味著民營出版力量的再次興起。
大約總在世紀之交、中國出版行業最後的盛夏(有點像維斯特洛大陸上的夏冬交替,凜冬將至,而列王紛爭),新進的民營資本在成功的市場運作下,逐漸擠入了出版市場的前列,「殺」得一些傳統出版社成了為民營公司供血的羔羊,也倒逼著不少國營出版社試探著開始了商業化、品牌化的轉型。
圖書品牌logo集合
本就握有豐厚版權資源、讀者基礎的老大出版社們,自然有資源在這一輪商業化轉型中,造新瓶,裝陳釀,將經典叢書系進行包裝後,重新上市,如商務印書的「四菜一湯」典藏本(「精選漢譯名著」系列封面別稱)、人民文學的重製外國文學「網格本」以及上海譯文的彩條版「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等,均在此列。甫一問世,自然而然便成為媒體、書商、藏家的追捧對象。時代不同了,國民IP卻依舊還是國民IP。
而對於大多數出版社來說,導源於資源、影響力的不足,從圖書到品牌的轉型、積累過程,實際與大多數民營出版公司的「白手起家」更為類似。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自然是「理想國」、社科文獻社的「甲骨文」、人民文學社的「99讀書人」以及上海人民社的「文景」,以至於提起他們,不熟悉出版市場的讀者往往會將他們歸入民營出版公司的陣營,而將印在封面底下的「幕後大老闆」拋諸腦後。
細心的讀者恐怕能夠發現以上論述中的不嚴謹。論證的例子中,既有產品類別豐富的圖書公司,也有深耕某個領域的叢書系列。顯然,這並不符合大眾對於品牌的認知。耐克當然是家喻戶曉的運動品牌,而為球星量身定製的球鞋系列,則恐怕更像是「明星產品」,而不能與品牌等量齊觀。但在圖書出版的實踐中,情況卻要複雜得多,相比創新品牌的踏空探索,為慣已熟悉的「叢書」編纂工作尋找一個具有「品牌」形象的識別符號,恐怕才是更符合實際且保險的作法。我們如今已熟悉的「甲骨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只是一套叢書「而已」!而,若真的將「品牌」僅局限於與公司名稱相對的文化符號、商業標識,那麼對於中華、上古、商務、人文、上譯這些手握眾多或新或舊IP的國民老品牌,實在也太吃虧了一些。因此,只好囫圇吞棗,用一個勉勉強強的概念共識,勉勉強強給大家介紹一些在閱讀中有所接觸的圖書「品牌」。
索·恩(社科文獻出版社)
《獨異性社會》
既然說到「甲骨文」,就很難不提到「甲骨文」大獲成功後的社科文獻「全面品牌化」,以及應時而生的一系列兄弟品牌。除了荊棘鳥「索·恩」之外,還有近代史品牌「啟微」、邊疆史品牌「九色鹿」、新知類品牌「方寸」以及專注於其他的品牌「世間之鹽」。相比之下,「索·恩」的定位更加「不明確」,相比以內容作為主線(哪怕是其他)的兄弟品牌,「索·恩」將裝幀設計、文化產品作為「品牌符號」,品牌下圖書類別的跨度比較大,有延續「甲骨文」的世界史,有哲學的《萊布尼茨、牛頓與發明時間》,有社會學的《獨異性社會》。同時還有大量的文學、哲學家傳記,從某一角度來說,也是領了去年國內出版市場傳記熱潮之先。而作為特色的裝幀設計確實是當代圖書市場中的「奇葩」,尤其是品牌的頭三套書,皆為鎖線精裝,入手後久久把玩,不忍釋卷。
自由大地/詩想者/其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巫醫、動物與我》
除了社科文獻之外,另一家因一個成功的品牌而迅速搶佔讀者視線的,莫過於廣西師大社。而且相比社科文獻在甲骨文之後的「青黃不接」,廣西師大社在「理想國」之後,接連有推出了諸多在出版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圖書品牌,譬如專注於人文、學術領域的「新民說」,專注於文學領域的「文學紀念碑」。前兩年非虛構大熱時,還在「理想國」品牌之下,推出了「外國紀實」系列,著實推出了不少好書,幾乎是上譯社領風氣之先的「譯文紀實」品牌之外,最紮實的非虛構「品牌」之一。而在這些明星品牌之下,廣西師大這兩年培育的諸多品牌盡皆有不少好書問世。譬如專注於原創詩歌、散文、詩人作品的「詩想者」品牌,出版了作家邱華棟的《作家中的作家》、詩人藍藍的《花神的梯子》等優秀的原創作品;譬如專注於旅行與探險的「自由大地」,已經出版的《航向亞馬遜》《巫醫、動物與我》兩本書都十分驚豔。最近,又在廣西師大社出版的《食物探險家》與《走河》兩本書的書脊上,看到一個新的名字「知新」(insights),估計又是一全新的出版品牌,不禁心生期待。
博雅/培文/未名(北京大學出版社)
其實,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說,大學社中間,除廣西師大外,另有資深者。那便是國內人文領域的最高學府出版社,北京大學社。耳熟能詳者,博雅甚至已經成為不少出版社共享的人文IP,許多人們熟悉的老字號出版社裡,大概都有冠以博雅字樣,以通識教育為內容定位的叢書系列。但終究,博雅確實是北大社的原創。「博雅」之後,又有獨立運作的「培文」,又有「未名」。在我們了解圖書品牌的概念之前,恐怕已經有許多讀者熟悉了北大社圖書書脊上「博雅」的褐紅、培文的「藍白」以及未名的「一塔湖圖」。嚴格說來,在這裡介紹這幾個品牌已數「犯規」,但其中,博雅書系中的綠皮「歷史-人類學系列」、未名書系中的「未名社科」,培文書系中的「培文·歷史」,仍舊忍不住要向讀者推薦一番。
薄荷實驗/六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乳房》
雖則反應比較慢、過往出版品類較為單一,但實話講,握有國內知名高校學術資源的大學社,一般在完成方向調整與品牌建設後,立即生出他社所未有的爆發力。說來也是自黑,在對「六點」有一完整的認識之前,母校的這家出版社向來被我認為是專營「一課一練」、各級教材以及教育學理論書籍的專門出版社。想來應該不是個案,這家背靠華東師大、獨立運營的出版公司,著實改變了不少人對於師大社的認識,旗下知曉人多,讀懂人少的「經典與闡釋」叢書暫且不論,主打學術隨筆(essay)風格的「輕與重」叢書,算得上是個人的藏書起點,去年又推出了豎開本的「快與慢」叢書,新出三本伽達默爾、斯塔羅賓斯基和盧曼,無一不令人驚豔。除了六點之外,華師大社本部同樣誕生了不少優秀的圖書「品牌」,如主打人類學的「薄荷實驗」,主理人在一條別社的招聘廣告中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內心「對人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感」,於是我們在這個品牌底下讀到了探討女性身體與權利的《乳房》《美麗的代價》,讀到了關心兒童教育的《餵養中國小皇帝》《音樂神童加工廠》,讀到了關乎街頭正義的《人行道王國》《唐人街》,等等。
折射集/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愛神之淚》
除了母校之外,其他去年特別驚豔的大學出版社,南大社應屬異軍突起。當然,並不是說,沒有其他大學社的優秀品牌。真正催動我,將華師大社與南大社並而論之的,恐怕是因為兩社共同的高昂的價格。無論是「經典與闡釋」還是南大社多年經典「當代學術稜鏡譯叢」,定價總的來說並不「價廉」,但到底物美。去年一年,各大榜單中,南大社的人文品牌「守望者」幾乎是最令人眼紅的業界新貴。仔細研究「守望者」旗下的書系,文學、傳記、物靈(博物類)、訪談、鏡與燈(文學批評)、人間世(社科類),品類之豐富,架構之立體,令人咋舌。其中最推薦的,卻是傳記、物靈兩種,而未來的文學批評中,最期待《莎士比亞,欲望之火》《文學批評:一部簡明政治史》兩種書。相比之下,哲學社科領域的品牌「折射集」似乎「小眾」許多,但一旦提起「稜鏡當代學術譯叢」,又必定是不少讀者案頭必備的「大眾」讀物,最近又設置了「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南大智庫文叢」等產品線,或者未來這個拗口的名字會更令大家熟悉起來。
上河卓遠(河南大學出版社)&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維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
將這兩家大學社的品牌在一條中並列,有切實的考量。與華師大社的「六點」類似,兩家出版品牌的獨立性遠勝於依附性,且總部都設在了中國文化學術的中心北京,而非大學的屬地。初識「上河卓遠」,源於他們的豎開本「人文科學譯叢」,小小的一冊,非常適合於社畜們的通勤閱讀要求,幾本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是手頭常讀常新的心愛作品。話說回來,作為非專業的讀者,初次見識巴迪歐、阿甘本的中文譯本,也是來源於這套譯叢。此外還有一套「文化生活譯叢」,也是本本精彩。相對而言,「啟真館」的出版涵蓋面更廣,歷史、散文、名人傳記都有,之前反覆在輿論中被提及的《維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便是他們的作品,旗下另有「閒讀館」一種,出版了不少與美食相關的趣味歷史讀物,也十分不錯。
譚徐鋒工作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
在大學出版社的尾聲部分,強行犯規,為大家介紹一個不算品牌的品牌,北師大社譚徐鋒工作室,原說以黑色雙拱門的「新史學」品牌,切入介紹一下背後的工作室,也未必不是好的方法。但這樣難免又會將以黑紅黃為主要標識的「德意志文庫」,放在不那麼中心的位置。出於個人水品所限,無法對譚先生的出版成就進行「品頭論足」,只依稀記得在滬上一次聚會上,聊起譚徐鋒工作室,同席一位知名學者聽聞譚先生有志於學術研究,不無感嘆地說,中國的學術研究未必缺一個譚徐鋒,中國當代的學術出版事業卻一定少不得譚徐鋒。冒昧錄在此處,以表達對譚先生對敬意。
鼓樓新悅(中國社科出版社)&萬有引力(廣東人民出版社)
《新黑暗時代》
話題進入非大學社對部分,可能會更複雜一些。畢竟,國內的獨特書號制度之下,即使是獨立運營的民營出版公司,地腳處印刷的也總是國社的名號,對於有些強勢的民營品牌而言,自然選擇也更多一些,可能會出現在不同的出版社書脊上,以彰顯自己的獨立性。有些稍小的,可能就長期依附在一家出版社進行合作,久而久之,不免令人產生錯覺。譬如一開始的小眾詩歌出版品牌「雅眾」,便長期以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直到最近。「雅眾」之後又有「微言」。類似的情況,剛才便被排除的還有「拜德雅」,雖是長期與重慶大學社合作,但實際在廣西人民社、上海社科社、西南師大社、長江文藝社等都有出版,顯然更應該是一家獨立運營的出版工作室,只好另文介紹這幾家品牌。這裡只談,出版社自己培育的品牌。
譬如以上提到的兩家。中國社科社的「鼓樓新悅」,與廣東人民社的「萬有引力」。前者專注於大眾社科的出版,譬如之前那本書名頗有趣的《這是真的,我在一本書裡讀到過》便是他們的作品,之後又有《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科學與宗教:不可能的對話》《青草圖書館:一部情感的歷史》以及《科技智人》《史詩之城:在加爾各答的街頭世界》等書陸續出版,翻翻他們的出版目錄,無論選品還是裝幀,各有驚喜,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寶庫。後者相對年輕得多,耕耘於大社科領域,2019年的兩本「開山之作」《新黑暗時代》與《奧林匹克之夢》引起關注後,今年又陸續出版了《無淚而泣》《無處安放的同情》,未來的出版作品,著實令人期待。
藝文志(上海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
《T. S. 艾略特傳 : 不完美的一生》
再介紹兩個文藝圖書品牌。實際由於專業眼光的限制,極難在不熟悉的領域給出獨到地推薦,多是跟著其他前輩在進行了解。唯獨這兩家,還能夠簡單介紹一二。被譽為「當代文學原創出版中心」的上海文藝社,近年來因為握有世界知名出版品牌「企鵝」的資源,以及多位國內文學名家,出版的好書向來不少,這裡仍是僅自個人的閱讀興趣出發,推重於「藝文志」圖書工作室。去年出版的《T. S. 艾略特傳 : 不完美的一生》與《魔術師時代》,各自攀上了各種圖書榜單的前列位置。而日本導演鈴木忠志的《文化就是身體》的完美重新演繹,也讓「藝文志」拿到了這位日本國寶級戲劇大師的更多作品版權,實在已不能期待更多。而第一次注意到浙江文藝社的「可以文化」,也源於莫言得獎後國內真正考究出版的一套「莫言全集」,裝幀設計遠超當時在莫言獲獎後趕印出來的其他版本。之後,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可以文化在2018年出版的「東瀛文人·印象中國」一套,包括內藤湖南的《禹域鴻爪》、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遊記》、谷崎潤一郎的《秦淮之夜》等,淺淡的底色上,黑色的藝術字,素雅中不失活潑,實在是近些年來值得關注的出版佳作。
互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低音(北京聯合出版集團)
《雨:一部自然與文化的歷史》
新近發布的2019年我國人均閱讀紙質書4.65本,看來依舊慘澹。不過有知名的出版公眾號分析,這一「低迷」的數字幾乎二十年不變,倒顯得中國出版行業「夕陽」得比較穩定。贊同大半,而小半異議。這一數字的下降緩慢,與近些年來出版市場在「夕陽」之下的求新求變是分不開的,其中的一項指標,便是層出不窮的優質圖書「品牌」,商業化的浪潮在催生了一批以商業盈利為目標的民營圖書公司、出版工作室的誕生的同時,也催逼著國有出版社的轉型發展。譬如外研社的「互文」,以及北聯集團的「低音」。前者是外研社旗下以文藝社科為突破口的新興品牌,除了經典的「朱光潛譯文集」之外,還出版了如《雨:一部自然與文化的歷史》這樣的輕社科書,以及《夏日終曲》這樣的暢銷小說;而後者則是北聯社在與知名民營品牌「未讀」合作多年後,獨立開啟的文化、生活、科普、童書類圖書品牌,大眾科普書《月亮》與《潮汐》的出版,不僅破圈,兼且具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其樸素、小而美的出版風格,也為自己贏得了一批熱衷的讀者。
介紹的最後,難免需要拔高。與開頭提及的熱文《買書不看出版社的都是山炮》幾乎同時的,還有一篇反駁的文章《買書只看出版社的才是山炮》。所以,到底怎麼買書才能避免山炮的命運?仔細閱讀這兩篇文章,一篇為讀者列舉了不少歷來優秀的出版社,另一篇則為大家介紹了「國家隊」之外的出版公司及出版品牌,隨文也列舉了許多。都是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選書指南。但其實,兩篇文章都關注到了,同時也都忽視了「好」出版社、「好」圖書公司、「好」出版品牌背後,共同的核心因素——一支優秀的編輯團隊。
在朋友的幫助下(感謝「書萌」群友的熱情貢獻),曾經嘗試整理過一份優質的「叢書」書單:
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中國現代學術名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大家小書;
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文經典、大學譯叢、譯文紀實;
上海文藝出版社:企鵝經典、微光叢書;
三聯書店:新知文庫、三聯精選;
理想國:M譯叢;
後浪:汗青堂;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雅理譯叢;
法律出版社:麥讀譯叢;
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哲人石叢書;
鳳凰出版集團:海外中國研究;
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
……
寬泛說起來,這些都可算是獨立於大招牌之外的圖書「品牌」。而我們所選擇的,在圖書,在圖書「品牌」的背後,更是在尋找隱藏在圖書背後的那個人。一本好書,好的編輯與好的創作者,同樣不可或缺。但習慣「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編輯們,總喜歡躲在書裡,我們便只好通過種種標識去發現他們,比如出版社、比如圖書公司,比如「品牌」。至於如何去尋找好的「品牌」,除了按著以上這份不完整的清單,按圖索驥之外,憑著個人十多年看書,五六年買書的體會,無非四個字,「多買多看」罷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